王夕語
摘 要 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加快,民眾的法律意識也明顯提高。訴訟作為一種糾紛解決的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虛假訴訟現(xiàn)象也頻頻發(fā)生。虛假訴訟不僅會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更會造成國家司法資源的浪費。本文介紹了虛假訴訟的概念、特點和現(xiàn)狀,并探究了其產(chǎn)生的成因,同時提出相應的規(guī)制手段,以期奏效。
關鍵詞 虛假訴訟 成因 規(guī)制
一、引言
“廣州史上最大貪賄案”白云農(nóng)工商系列腐敗案最終落幕,該案件的主角張某被判處死緩。在該案例中,張某通過“自己與自己打官司”的虛假訴訟手段、低價評估的手段造成上億元國有資產(chǎn)流失。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中虛假訴訟仍然呈多發(fā)態(tài)勢。比如虛構民間借貸的存在,試圖通過虛假訴訟轉移財產(chǎn);又比如捏造或夸大損害事實,試圖通過虛假訴訟騙取保險金。2018年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發(fā)布了《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虛假訴訟犯罪行為的界定、定罪量刑標準、數(shù)罪競合的處罰原則、刑事政策的把握、地域管轄的確定等方面作出了嚴格規(guī)定,為虛假訴訟的解決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治理虛假訴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從其成因入手,對癥下藥。
二、虛假訴訟的概述
(一)虛假訴訟的概念
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之間為了達到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或逃避履行法律義務的目的,而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手段而實施的虛構法律關系、捏造事實、偽造證據(jù)的行為。實踐中,當事人一方實施的單方面虛構法律關系、捏造事實、偽造證據(jù)的行為,也會落入廣義“虛假訴訟”的范圍之中。
一般而言,虛假訴訟具有以下特點:1.雙方當事人具有特殊利益關系;2.雙方當事人在訴訟進程中配合默契;3.訴訟結果多會走向調解;4.常見于民商事案件。
(二)虛假訴訟的現(xiàn)狀
我國當前每年的虛假訴訟案件數(shù)量仍呈大幅度上升趨勢。以“虛假訴訟”為關鍵詞在無訟案例中檢索,一共有51675起相關案例,且自2011年至2017年,呈逐年上漲趨勢。2011年為407起,2012年為411起,2013年為1111起,2014年為3988起,2015年為6784起,2016年為13923起,而2017年為17951起。
我國的有關部門對虛假訴訟這一現(xiàn)象也越發(fā)重視,相繼出臺了有關文件加以規(guī)制。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對虛假訴訟的懲治力度;2015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更是明文將虛假訴訟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于防范和打擊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
三、虛假訴訟的成因
(一)當事人主觀方面趨利
進行虛假訴訟所花費的成本可謂是少之又少,但成功后獲得的利益卻出乎意料,因此在利益權衡下,當事人從事虛假訴訟行為似乎也并不讓人意外。虛假訴訟的法律后果與潛在利益具有較大的不對稱,虛假訴訟的法律風險與代價遠遠小于當事人能獲得的非法利益。因此,在非法利益的誘惑面前,當事人便會忘卻風險,利用這一特點來謀取自己的利益,導致虛假訴訟近年來一直成為法院審理的熱點事件。其中,由于涉案金額高,建筑業(yè)和民間借貸領域的虛假訴訟案件數(shù)量更是不勝枚舉。
(二)可操作性不強
雖然刑法修正案九將虛假訴訟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但是該規(guī)定較為概括,導致實踐中可操作性并不強。虛假訴訟的具體界定、認定標準及配套的程序性規(guī)定,均無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幾乎均依賴于審判者基于日常生活和審判經(jīng)驗的自由心證。此外,由于虛假訴訟較為隱蔽,而當事人的默契配合也會一定程度上誤導審判者,導致實踐中虛假訴訟的認定存在困難。據(jù)統(tǒng)計,從吉林省和北京市確認當事人為虛假訴訟的民事裁判文書來看,并無在一審程序中直接認定案件為虛假訴訟的案件,均是通過再審程序改判而來的。
(三)誠信與道德觀念的失衡
誠信是立人之本,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遵守規(guī)則,自身權利應在不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下行使,而非通過侵害他人利益來獲得自己的利益。虛假訴訟的多發(fā),體現(xiàn)了我國部分國民的誠信意識和誠信度遠遠不夠。在這個多媒體、信息化、大數(shù)據(jù)的時代,只有以誠信待人,才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顯而易見,虛假訴訟的產(chǎn)生,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當事人誠信缺失,在侵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通過不誠信的手段獲得不法利益。
四、虛假訴訟的消極影響
(一)影響司法權威和公信力
法院是維護公民利益的重要場所,在法院進行相關判決時,當事人之所以對訴訟結果滿意并且停止上訴,是因為對法律和國家公信力的尊重。但是虛假訴訟的出現(xiàn),不僅使法院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讓當事人對國家司法機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產(chǎn)生置疑,還會使公民的利益面對極大的風險。長此以往,我國人民法院將會失去民心,而公民的合法利益也無從保障。
(二)不必要地浪費司法資源
基于目前的國情,現(xiàn)階段我國的司法資源是有限的,隨著社會主義進程的發(fā)展,人民要進行的經(jīng)濟活動越來越多。但是虛假訴訟通常以合法途徑進行,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隱蔽性,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使案件的真相水落石出??梢姡纱藢е碌乃痉ㄙY源的浪費,是不值得的。
(三)侵犯他人利益,干擾社會秩序
訴訟的目的在于解決社會矛盾,法律之所以賦予公民訴訟權利,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然而,虛假訴訟卻成了不法分子投機取巧的工具,不法分子通過虛構事實、虛構權利義務關系等手段,擾亂了原本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上的法律權利義務關系,使其他人的利益一次被又一次推向懸崖,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大,岌岌可危。
五、對虛假訴訟行為的規(guī)制
虛假訴訟的解決絕非易事,需要從其成因出發(fā),提出相應的規(guī)制方法。
(一)提高虛假訴訟的違法成本
古語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任何人都會選擇去做利大于弊的事情,虛假訴訟的當事人也是如此。他們之所以能夠不惜違反法律來謀劃和實施虛假訴訟行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法律對虛假訴訟的制裁力度不足。所以應設置更為細化具體的處罰標準,比如考慮根據(jù)虛假訴訟涉案金額的大小相應地設置刑事責任。同時加強法律宣傳,讓公民充分了解其嚴重后果,使得當事人獲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落空,從而有效地維護國家、集體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二)細化法律規(guī)定,加大打擊力度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虛假訴訟花樣百出,很難讓人察覺,這就會為虛假訴訟的成功提供了莫大的便利。而且,虛假訴訟還可以通過當事人和解的方式解決,更加為虛假訴訟的掩人耳目提供了條件。兩高發(fā)布的《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虛假訴訟犯罪行為做出了細化規(guī)定,但具體是否奏效還有待觀察。有關部門應根據(jù)社會情況的變化,及時修改相關規(guī)定。
此外,有關部門應該加大打擊力度,堅決對虛假訴訟現(xiàn)象說不。可以建立相關部門關于虛假訴訟的線索舉報,并且健全移送、查處、會商和協(xié)調制度,從而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虛假訴訟,并加以制止。其次,關于涉案金額較大及新型案件組織專門力量及時立案偵查,做到快偵快破。只有秉持著“重在打擊”的理念,才會徹底杜絕虛假訴訟現(xiàn)象。
(三)樹立誠信觀念,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徒法不足以自行,虛假訴訟產(chǎn)生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在于當事人本身。因此,完善社會誠信體系、提高社會誠信水平迫在眉睫。應進一步健全社會征信管理系統(tǒng),將虛假訴訟的當事人拉入失信名單,加強各社會信用信息平臺間的信息共享,加大制裁和警示力度。
此外,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也同等重要。目前我國對法律常識的普及卓有成效,但比起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水平仍有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首先,要根據(jù)我國國情,努力營造執(zhí)法守法的社會氛圍。其次,應把法律的宣傳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大力培養(yǎng)法律人才,進行法律的普及和宣傳,使得法律意識深入公民心中。最后,應秉承依法治國的理念,嚴格執(zhí)法,使廣大人民群眾養(yǎng)成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習慣。
六、結語
在司法實踐中,虛假訴訟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不僅會影響司法權威和公信力、浪費司法資源,還會侵犯他人權益、擾亂社會秩序。誠然,其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當事人的原因、也有法律規(guī)制的原因。只有找準虛假訴訟的成因,才能相應采取針對虛假訴訟的規(guī)制措施,從而嚴厲打擊虛假訴訟行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 出臺懲治虛假訴訟司法解釋,推動當事人誠信訴訟[N].人民法院報,2018-09-20(002).
[2] 江浩.從虛假訴訟成因看其規(guī)制[J].法制與社會,2013(28):115-116.
[3] 高靜.試論虛假訴訟案件頻發(fā)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07):133-135.
[4] 田春陽,荊媛媛.[司法統(tǒng)計分析報告]論虛假訴訟的成因、對策及救濟途徑[EB/OL].http://jlzy.chinacourt.org/ article/detail/2018/05/id/3291686.shtml,2018-05-04/2018-11-13.
[5] 寧瑞.虛假訴訟的成因與對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7.
[6] 陳登峰.論虛假訴訟高發(fā)的原因[J].法制博覽,2018(13):185.
[7] 胡曉濤.析虛假訴訟的危害與規(guī)制[J].企業(yè)經(jīng)濟,2011,30(10):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