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凱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西,河北 保定 071000)
在臨床上,腦卒中指的是短時間內局部腦循環(huán)嚴重障礙,從而發(fā)生局限性和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的病理學改變[1]。該病癥具有“三高”特征,其較高的發(fā)病率、死亡率以及致殘率等,而其常見的兩種類型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颊咭坏┌l(fā)病,則其會出現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如智力障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因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0例為對象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即對腦卒中患者應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及安全性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0例為對象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本次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曉同意。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為45-80歲,平均年齡為(58.32±5.41)歲。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為46-81歲,平均年齡為(57.12±5.11)歲。兩組基礎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且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入院急救模式,即患者發(fā)病后由家屬送至醫(yī)院后進行搶救。而觀察組采取院前急救模式,具體為:(1)保持呼吸通暢。即及時清理患者口腔及呼吸道中分泌物,并幫助其采取平臥位,頭部抬高15度,將開口其置入患者口中,以防咬傷舌頭,針對昏迷、呼吸困難者行心肺復蘇等,注意解開患者領口,以防窒息等。(2)建立靜脈通道。為確保及時有效搶救患者,則需為其建立2條及以上靜脈通道,且穿刺部位注意避開關節(jié),以防發(fā)生針頭脫落。(3)轉運安全。即患者各項證明體征趨于平穩(wěn)后,需立刻將其轉運至醫(yī)院,期間注意給予患者心理疏導,且指導患者采取舒適體位,并注意保護其頭部,以防頭部受到損傷。
比較兩組急救效果(判定標準[3]:顯效:患者神經功能指標完全恢復正常,且相關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神經功能指標改善50%以上,且相關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無效:患者神經功能指標、相關癥狀和體征等均無變化。)以及不良反應。
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ǚ接靡詸z驗計數資料,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組間差異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急救有效率92.0%(46/50)較對照組70.0%(35/50)顯著較高,且組間差異對比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觀察組不良反應率2.0%(1/50)較對照組16.0%(8/50)顯著較低,且P<0.05。
有關研究顯示,針對腦卒中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可顯著提升急救效率以及搶救成功率,且能顯著減少患者不良反應,以確保其急救安全性[4]。院前急救模式指的是在進入醫(yī)院前患者受到的搶救、護理干預等措施,該種急救模式的實施,既能確保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至醫(yī)院,同時能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有效搶救時機,從而確保了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而在實施院前急救模式的過程中,要求急救人員能準確的判斷患者的實際情況,并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處理。一般而言,腦卒中患者一旦發(fā)病,則其病情十分危急,且進展十分迅速,因而院前實施急救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首先應做好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清理,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將其患者顱內壓,以改善其腦部缺氧狀態(tài)。而實施搶救之后,待患者生命體征趨于穩(wěn)定后,則需立即將其轉運至醫(yī)院進行治療,以降低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本文的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入院急救模式,而觀察組采取院前急救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急救有效率92.0%較對照組70.0%顯著較高,且組間差異對比P<0.05。而觀察組不良反應率2.0%較對照組16.0%顯著較低,且P<0.05。因此可以看出,腦卒中患者應用院前急救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應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非常顯著,即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相關癥狀,且能減少其不良反應,因而安全性較高,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