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中職學生學習《電加工技術》課程的特點,主張課堂教學中引入金屬零件工藝品制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拋棄以往的傳統(tǒng)上課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采用任務式教學,強調學生的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等教學方法。重點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教師引導的學習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特種加工 教學 工藝品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7-0219-01
數(shù)控電加工技術是上個世紀發(fā)展起來的,它是應用了自動控制、計算機、自動檢測機密機械的高新產物。這種加工方式彌補了傳統(tǒng)機械加工方法中的不足,特別在新產品的試制、精密零件、特殊材料及模具制造上開辟了一條新的工藝途徑,因此電加工技術課程已經作為專業(yè)課在中職學校開設,主要針對模具、數(shù)控專業(yè)的學生。此課程主要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為輔的教學模式。
1.電加工課程以往的上課模式
電加工課程在我校開設已有10年之久,是機械類專業(yè)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它的涉及面廣,綜合性比較強,它的加工方法與傳統(tǒng)的加工方式有許多獨到之處,在很多領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課程設置主要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師根據(jù)教材把理論知識講授完之后,利用剩余的課時來到實訓場所。由于課時設置較少,實訓室設備不齊全,不能保證每個同學設備,教師為班級學生約35人分組,大概5-6人每組,每組提供加工零件的圖紙然后在線切割設備上畫出圖形,經老師檢查合格后再加工出零件。由于電加工設備的特性,加工模具零件耗時較長,加工期間學生只需在旁邊觀看即可,開始上課可能還比較感興趣,幾天之后每組六個人就顯得沒有事情可做。普遍反映本課程枯燥、乏味,學生不愿意聽課,因此電加工技術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怎樣能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對此在教學中采取了一些創(chuàng)新,進行了探索。
2.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經過幾年的教學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非常死板,尤其是針對于電加工線切割這種一個人可以操作多臺的設備,而且學校設備數(shù)量又很有限,又常有故障。這樣難以保證在有效的時間內讓每位同學都能夠動手操作,完全投入到課堂中來。近幾年來隨著網絡不斷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為了讓我的課堂更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高,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把理論教學滲透到實踐教學中來。先以實踐教學為主,實踐教學中不再限定學生制作的零件,不再提供給學生圖紙。把金屬工藝品引進了我的教學中,讓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搜索自己喜歡的工藝品,然后自己畫圖設計,標尺寸,在電腦上畫出自己所設計的產品并打印出圖紙,先做完的同學可以利用U盤直接導入到設備上,檢查無誤后,在機床上加工出來。分成小組的形式,每個小組一個作品,這樣既節(jié)省了在機床上繪圖的時間,也充分調動了每位同學的積極性。分工明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自己的任務,比如有設計的學生,畫圖特別好的學生可以負責繪圖,操作能力強的可以操作機床。做到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不浪費課堂的每分每秒。學生從簡單的薄板類工藝品零件加工再到復雜的拼接類工藝品零件的加工。鍛煉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在操作能力,零件的間隙配合的掌握都得到了鍛煉。理論教學部分,在設備有加工任務的情況下,設備不停同時組織學生利用10-20分鐘的時間把當天課程實踐操作所需要的理論知識講解一下。經過一學期的教學,每組學生都有一件甚至多件工藝品,學生可以送給父母作為禮物,滿滿的成就感。
3.與之前的上課模式比較
3.1重實踐輕理論
在以前的課程中以理論教學為主,剩余的時間為實踐教學。作為中職學生來說,實踐教學更應該是重于理論教學的,在實踐教學中應該以理論教學作為指導。重點鍛煉學生的動手創(chuàng)作能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帶著探索的精神有目的性去進行操作,學生對單調的理論課堂不感興趣,對教師提供的零件圖紙不感興趣,應發(fā)揮他們的喜好,讓他們自己去找想要創(chuàng)作的工藝品零件。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
3.2 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課程從以前的上課教師發(fā)圖紙給學生,轉變?yōu)閷W生利用網絡資源搜索相關的工藝品圖片,找靈感自己設計出想要的工藝品。并在CAD上繪制出工藝品的各個零件圖紙,所制作的工藝品本著美觀實用的原則,突出創(chuàng)新能力,本校學生把制作出來的工藝品參加了“文明風采創(chuàng)新作品大賽”,獲取了不錯的成績。
3.3 鍛煉了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
每個小組的成員在制作一個完整的工藝品需要幾個人合作完成,分工明確,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少,一個人缺席就會影響整個小組的進度。避免了以往課堂上機床工作,在不需要操作時,所有學生圍著機床講話嘮嗑的情況。同時也增加了同學之間的信任關系,團隊合作意識,只有齊心合力才能完成一個完美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曹自洋.特種加工技術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課程教育與研究-下,2015第05期
[2]劉海華,尹清.特種加工課堂教學改革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4(2):45-46
[3]何新英.《特種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初探.《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
作者簡介:
高慶令(1986.10.23-),女,遼寧省大連市人,漢族,本科,中級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