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正
【摘要】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教師也是如此,要想成為一名幸福的教師,就要善待自己,做一個身心和諧的人;就要善待學生,做一個慈母般的教師;就要善待同仁,開辟一方自身適宜生存發(fā)展的樂土。做到胸中有夢,身上有情,手中有書,眼中有事,工作有心,讓幸福常駐我們心中。
【關鍵詞】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身心和諧 善待自己 善待學生 善待同仁 幸福的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7-0176-02
習近平主席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如何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這是我們?yōu)槿藥熣邞撍伎嫉膯栴}。人活著不是為了承受痛苦,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恒的目標,作為凡夫俗子的教師自然也不例外。事實上,在影響教師的人生幸福指數(shù)的諸多要素中,所教學生集體的學業(yè)是否成功,學習生活是否幸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教師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能夠持續(xù)不斷地培養(yǎng)出在今天能夠享受幸福的學習生活、在明天能夠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學生。沒有人能將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奉獻給別人。教師要給學生以幸福,要讓學生一生幸福成長,自己首先應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一個懂得如何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人。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幸福的教師呢?
觀察我們周圍幸福和不那么幸福的教師的人生軌跡,剖析我們自己感覺幸?;蛲纯嗟穆殬I(yè)生涯片段,從中可以提煉出不妨稱之為幸福教師秘訣的三條常識:
一、善待自己──做一個身心和諧的人
在教育遠未普及、教育從業(yè)人員不多的年代里,教師作為少數(shù)擁有知識的社會成員,往往被人們視為“先知”而倍受尊崇,在古代甚至成為知識與道德的化身,一度被抬到與“天地君親”并列的高度。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甚至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說。但時代不同了,如今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知識不僅不再由教師等少數(shù)人所獨享,而且教師中的大多數(shù)──中小學教師還處于知識分子的基礎階層。往昔視同父子的師生關系早已失去存在的理由,取而代之的當是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因此,在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問題上,我們應在以下兩個方面調整心態(tài):
(1)放下因巨大的歷史文化慣性而留存于我們心中的“師道尊嚴”的架子,學會以平等平和的方式與人相處,與人交流。事實上,一些最終釀成悲劇的教師與學生及其家長的人際沖突,不少是因為我們自覺不自覺地自視高人一等造成的。
(2)如果準備以教師為終身職業(yè),那么我們就應該放棄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善于從自己的職業(yè)優(yōu)勢中尋找人生的樂趣。不與經(jīng)商者比財富──你“財源茂盛達三江”,我“桃李繽紛滿天下”。不與從政者比地位──居廟堂之高,有“高處不勝寒”的苦惱;處江湖之遠,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著名保健醫(yī)學專家洪昭光說心理平衡的保健作用超過了其他一切保健作用的總和。記住這位專家的話吧,適時調整心態(tài),使心理在迅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平衡,這是我們維護身心健康的基石;掌握了心理的“平衡術”,就相當于掌握了開啟健康與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現(xiàn)代教育強調五育并舉,體育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強調體育的重要,但多數(shù)教師自己并未身體力行為學生作出表率。由于長年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加之疏于鍛煉調節(jié),教師身體健康狀況同樣堪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比一般人更理解“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中”的含義,比一般民眾擁有更多的健身知識,更為注重身體的保健與鍛煉。從個人角度看,健康的身體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條件,是我們除專業(yè)知識與經(jīng)驗外幾乎唯一的個人資源,更應特別珍惜。
作為教師,要獲得生活的幸福,還應該在以下兩方面調整個人的工作生活方式:
(1)自覺執(zhí)行“兩規(guī)”。即在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規(guī)定的工作任務,不要透支生命去做于己不利于人未必有利的所謂“奉獻”。
(2)積極適度休閑。要善于利用雙休日,寒、暑假和每天緊張工作之余的閑暇時間進行自我保健、游戲、娛樂、幽默等活動,以調整身心、保持精神與身體的健康狀態(tài)。
脫離生存環(huán)境談師德問題是沒有意義的,脫離事業(yè)發(fā)展進行師德修養(yǎng)是不起作用的。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身體的健康只是善待自己的最基本的要素,在專業(yè)知識上不斷獲得發(fā)展,在教學技能上不斷取得進步,在道德層次上不斷求得升華,使自己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永不落伍,才是善待自己的根本。
我們不可能改變教師群體在社會中的既定位置,但是,我們卻有極大的可能通過道德、業(yè)務與身心的修煉,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甚至改變自己的生活空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雖然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必然要在鄉(xiāng)村、在城鎮(zhèn),在經(jīng)濟不那么發(fā)達的地方工作一輩子,但是,從上述本來起點相同、條件相當?shù)耐瑢W同事的身上得到啟發(fā),受到鼓舞,從而振奮精神,少怨天尤人,多踏實進取,假以時日,我們的心態(tài)、身態(tài)、生活狀態(tài)自然會發(fā)生積極的變化。當我們從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教學生涯中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樂趣的時候,當我們的內心的幸福溢于言表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用自己美好的心境去創(chuàng)設學生的美好心境,用自己的幸福去營造學生的幸福。
二、善待學生──做一個慈母般的教師
教師的生命是與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的成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一批批學生的成長中,我們由稚嫩走向成熟,從成熟走向衰老。在我們的學生中的長者、賢者成為社會棟梁時,我們便會自然地從三尺講臺上悄然消失,成為人生夕照景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身為教師,要獲得人生的幸福,必須首先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這是不言而喻的,而善待學生正是教師事業(yè)成功的前提。沒有學生的合作,教師的工作絕對不會有成效??梢赃@樣說:教師工作的成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調動學生與自己合作的興趣與能力。
善待學生就是善待自己。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長幸福的教師是最幸福的教師。那么,怎樣善待學生,如何用愛心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從而開啟教育的成功之門呢?
教師出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先生在《今天我們怎樣做教師》一文中,對這個問題曾作過精彩闡述,筆者讀后有醍醐灌頂之感,照錄如下,以為參考答案:
首先,愛學生就要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對一個好教師而言,只有了解了每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學,是對人類靈魂的引導與塑造。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fā)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其次,愛學生就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把每個學生視為自己的子弟。據(jù)有關教師人格特征的調查,在學生眼中,“公正客觀”被視為教師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他們最希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他們最不滿意教師憑個人好惡偏愛、偏袒某些學生或冷落、歧視某些學生。公平,這是孩子信賴教師的基礎。
第三,愛學生就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信任與關切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與學互為關聯(lián),互為依存,所謂“教學相長”,“弟子不必不如師”。一名好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們,視他們?yōu)樽约旱呐笥押凸餐角笳胬淼幕锇椤?/p>
三、善待同仁──開辟一方適宜生存發(fā)展的樂土
教師間公共的人際關系無外乎合作與競爭兩種。正確處理這兩種關系,使之有利于事業(yè)發(fā)展,有利于身心健康,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必備的能力。是同行必有比較,有比較必見高低。在高低差別顯現(xiàn)之后如何對待朝夕相處的同事,還涉及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問題。
善待同仁可以多些情誼,少些糾紛。人與人相處久了,又是一種天然的競爭關系,矛盾在所難免。處理矛盾時,應少些沖動,多些理智。思考問題時嚴謹些,盡量使自己的言論與要求合法、合理、合情;采取行動時慎重些,力爭做到有理、有利、有節(jié)。我們要意識到,學校追求的是綜合的育人效果,要求教師具備合作精神與團隊意識。而且只有在與同事有效的合作中,才能體現(xiàn)出我們的職業(yè)價值;也只有在教師這個團隊中,我們才能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中吸取營養(yǎng),堅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古訓在人際交往中加以運用;堅持把“和而不同,為而不爭,群而不黨”作為為人處世的準則,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不僅具有改造自己心境的能力,而且還具有在一定范圍內影響人際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能力。
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都有,教師群體也是一樣。善待同仁,不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而且還是一門學問。了解經(jīng)歷各異的同事的人生軌跡、性格特征、處事習慣、學問專長,在同事中尋找良師益友,在同事的經(jīng)歷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無論是對自己、對他人還是對集體,都是一件高價值的事情。
快樂本為感覺,幸福取決于心情,教師工作的性質更是如此。只要我們盡心盡力,無愧于“老師”這個稱呼,縱然我們不刻意追求幸福,真正的幸福也會常駐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