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凌云 楊 鈺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我國中老年人群常見病、多發(fā)病,同時也是導致患者死亡及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威脅著我國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尚無根治辦法,治療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殘疾率為主[1]。近年來中醫(yī)中藥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療中受到越來越多重視,中醫(yī)認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與痰濕、氣血瘀滯等原因有關,治療上主張活血化瘀、行氣通脈[2]。本研究認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還與肝腎陰虛、氣滯血瘀等有關,可通過熄風化痰、理氣活血加以治療。丹紅注射液是具有活血化瘀、通脈舒絡作用的中藥制劑,既往已有關于該中藥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3]。為進一步研究丹紅注射液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療效及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功能影響,本次研究納入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3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對照的方式觀察了丹紅注射液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療效及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隨機數字表法將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3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為2組,每組68例。對照組:男41例,女27例;年齡44~76歲,平均(58.31±10.05)歲;發(fā)病時間(16.05±4.18)h;左側發(fā)病39例,右側29例;基底節(jié)區(qū)38例,腦葉15例,腦干7例,小腦8例;收縮壓(SBP)(176.9±13.4)mmHg,舒張壓(DBP)(108.5±12.9)mmHg;合并糖尿病者9例,高血脂32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23.94±3.15)分;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hs-CRP)(9.64±2.15)mg/L。觀察組:男37例,女31例;年齡46~78歲,平均(60.04±10.53)歲;發(fā)病時間(16.15±4.29)h;左側發(fā)病36例,右側32例;基底節(jié)區(qū)40例,腦葉13例,腦干8例,小腦7例;SBP(176.2±13.8)mmHg,DBP(108.2±12.4)mmHg,合并糖尿病者10例,高血脂34例;NIHSS(24.02±3.20)分;血漿hs-CRP(9.83±2.18)mg/L。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我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起病時間短;一側肢體麻木無力,部分患者伴有面癱,言語不清,雙眼凝視一側,部分伴有視力下降,眩暈嘔吐、頭痛,意識模糊;頭部CT/MRI確診。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缺血性中風“氣虛血瘀證”:主癥:偏癱,意識昏蒙,言語不利。次癥:面色白,氣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肢體腫脹,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有齒痕,脈沉細。
1.3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急性期;影像學顯示明確梗死病灶;首次發(fā)病;就診時間≤24 h;年齡<80歲;患者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腦出血等其他卒中類型;休克或深度昏迷,有生命危險;發(fā)病前已有精神障礙;身體任何部位合并腫瘤;凝血功能障礙;身體其他組織存在功能異常。
1.4治療方法對照組:提供急性缺血性卒中臨床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予以控制血壓、降糖、調脂、抗感染、營養(yǎng)細胞、抗血小板聚集、擴容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山東丹紅制藥有限公司,10 ml×6支,批號150215),20 ml注射液和200 ml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1次/d,治療3周。
1.5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顯效:NIHSS評分降低≥46%;有效:NIHSS評分降低≥18%;無效:NIHSS評分減少不足18%??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6觀察指標1)療效;2)NIHSS評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分數越高,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Barthel指數(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越高,自理能力越強);3)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CA)功能相位差;4)血流動力學:大腦中/前/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5)不良反應。 使用飛利浦hd5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血流動力學指標,超聲聯(lián)合荷蘭FMS生產的PRO無創(chuàng)血壓連續(xù)監(jiān)測儀檢測CA功能。
2.12組患者療效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8%,高于對照組75.0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1)P<0.05
2.22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對比治療前,組間NIHSS評分和Barthel指數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以上指標均改善,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與對照組比,2)P<0.05
2.32組患者CA指標相位差對比治療前,組間患側和非患側相位差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相位差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CA指標相位差對比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與對照組比,2)P<0.05
2.4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治療前,組間血流動力學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血流速度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與對照組比,2)P<0.05
2.52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組間各不良反應率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例,%)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基礎是急性的腦組織損傷,缺血部位的腦神經細胞得不到有效血液供應而出現細胞水腫、壞死等改變,最終引發(fā)以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腦梗死疾病[6]。研究發(fā)現35%~55%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后期可以遺留語言、運動等功能障礙,對患者康復影響較大[7]。近年來中醫(yī)中藥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療上取得一定效果,中醫(yī)學并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關記載,但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可將其歸于“中風”“卒中”范疇[8]。《黃帝內經》中有“三虛而偏中于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的記載,而《金匱要略》中第一次將該類型疾病歸于“中風”。中醫(yī)學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病機已有辨證,《丹溪心法附余》中記載有“中風之證,多是老年因怒而成”,指出情志內傷,肝風內動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主要病因?!吨酗L詮》中則指出肝失條暢,情志怫郁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書中認為氣機逆亂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根本病機,而痰、瘀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主要病理因素,書中還認為氣血瘀滯、痰濕內阻等病機共同促進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所用丹紅注射液主要含有丹參、紅花兩種成分,中醫(yī)學認為丹參具有活血祛瘀、安神寧心之功效[9],而紅花則具有活血化瘀通脈之功效[10],均能用于“中風”疾病治療?,F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丹參具有促進神經細胞修復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其中的丹參素等成分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作用[11,12],而紅花中的黃色素成分具有顯著抗凝作用,能抑制局部凝血功能紊亂[13],另研究發(fā)現紅花對水腫腦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明顯[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91.18%,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丹紅注射液的使用能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2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進行了評分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及Barthel指數改善程度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丹紅注射液的使用有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改善。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功能是評價腦卒中治療效果的常用指標,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大腦前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大腦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等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功能指標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丹紅注射液的使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缺血腦神經組織的血供。本研究尚有一定不足,因納入病例有限,統(tǒng)計效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準確性。
綜上所述,丹紅注射液可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效果,改善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功能和血流動力學,加快神經功能的恢復,且未增加患者不良作用,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