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杰
摘要: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是祖國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學好古詩詞,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從而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文直面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 古詩詞 ? 教學策略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是祖國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練含蓄,美不勝收,閃爍著偉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對提高人的語言素養(yǎng)、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靈有著重要作用。學好古詩詞,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從而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部編教材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此次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大幅增加優(yōu)秀古詩文,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
一、當前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深挖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手法等方面,教學設計過于繁瑣。小學生學古詩詞,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便有所感覺了。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進策略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溫儒敏教授指出: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花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那種發(fā)現(xiàn),讓孩子大致上懂得寫了什么,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么“抒發(fā)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 “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就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改進的策略有如下幾方面:
(一)吟誦中體會古詩詞的韻味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對每個學段的小學生古詩詞教學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第二學段的要求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的要求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新課標在“讀”和“背”中均強調了一個“誦”字,這既符合傳統(tǒng)詩詞的文體特征,也符合詩詞的審美及教學特征。因此,如何在“誦”字上下功夫是小學古詩詞教學的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何為誦?對其一直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同“吟”、同“詠”,“就是拉長了聲音像唱歌似的讀”;一種認為同“吟”、同“詠”有區(qū)別,“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jié)奏地讀”,側重強調語言本身的節(jié)奏,而非音樂的節(jié)奏。其實,“吟”“詠”“誦”的內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間難以區(qū)分明確的界限,當前,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這里用“吟誦”一詞代替“誦”的稱名。用吟誦的方式學習詩歌是先秦以來就建立起來的最基本的方式,其優(yōu)越性、實效性早被證明,現(xiàn)在強調這種方式不過是對傳統(tǒng)的回歸。
其實,很多作品可以配樂吟唱,可以拉長聲調吟誦,這些不僅僅本身是切入詩詞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潑更能激發(fā)兒童的興趣。
(二)品悟中進入古詩詞的意境
宋張舜民有詩云:“詩是有聲畫,畫是有形詩?!弊怨胖两瘢阌性姰嬐粗f,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詩者多識畫,能畫者多知詩,二者同體也。人們也常說“如詩如畫”,由此可見,詩與畫這兩種藝術形式經常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歌里的畫,即詩中的景物及其所誘發(fā)的想象空間、場景;詩歌里的詩,即詩中的景物及其所誘發(fā)的想象空間、場景里蘊含的情思韻致。詩畫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謂的意境。中國的優(yōu)秀詩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閱讀、欣賞詩歌一個必要的也是一個很難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入畫入境。詩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學階段學生所接觸的詩詞多屬于不必解作品,教師除了幫助學生作必要的字詞疏通外,不必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入畫入境。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就是一首將多幅富有動感的畫面高度濃縮于46字之中的傳世佳作。但它又只不過是等待讀者激活的一串符號,在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從文字進入畫境,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氣韻生動的畫面,顯得尤為重要。竇桂梅老師執(zhí)教該課時,她先引導學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畫面,然后又通過小溪這條線將“甕媼”“大兒”“中兒”“小兒”等多幅畫組合成一幕有立體感的生活場景圖,然后,她又引導學生想象畫中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不知不覺中,孩子們腦海中的畫面被激活了,變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這就是詩中的畫,它的意蘊無限,內涵無窮,它能將人帶回到古代詩人的生活中,讓讀詩的人走進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在教學中抓住詩激活畫,讓孩子們腦海中的意象立起來的過程,不就是學生讀懂詩詞的過程嗎?
(三)抓住古詩詞意蘊的根本――情
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詩歌的目的即表情達意,情意統(tǒng)稱為意蘊。意蘊中情是根本。因此讀詩的最終旨歸是入得其情、會得其意。
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出有的老師可謂引導學生在詩畫中品情會意的高手。例如,
師:讓我們好好看看這個“臥”??磮D,小兒的“臥”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師:把“趴”“躺”送進詩句中,說說感受。
……
師:小兒的兩個腳丫翹起來,想分開就分開,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擺就前后擺……總之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送他一個詞!
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天真無邪。悠閑自得……
師:這是“臥”動態(tài)的時候,可“臥”還指“睡覺”或休息的時的安靜,例如“臥佛”,多么安詳寧靜。那你再看小兒“臥”剝蓮蓬的表情,再送小兒一個詞!
生: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旁若無人……
老師從詩中的一個“臥”字入手,讓學生反復咀嚼想象,不僅激活了孩子們腦海中關于小兒的那副畫面,而且又透過畫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這幅畫面有靈性的小兒身上流溢出來的那份悠閑自得,若無旁人之情。
同時,“醉”字也是竇老師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的一個詩眼。當學生明白了甕媼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樣的時候,我們也醉了。詩人心中那豐富的生活情趣,極富人情味的內心世界不就躍然紙上了嗎?
詩中有畫,詩中有樂,畫樂中滲融情意。從教學步驟看,似乎是誦韻在先、悟境其次、品意為終,實則不分先后,尤其入情品意貫串始終。
(四)學古詩詞要舉一反三
當我們立足教材和孩子們一起誦詩賞畫品意之后,我們還得豐富拓展詩詞的學習空間,以一詩為端緒,聯(lián)類引帶,詩外覓詩,以詩帶詩,用詩比詩。使孩子們在老師的比較教學中學會舉一反三,自讀自悟。如
同一詞牌不同作者的對比,納蘭性德有《長相思》、白居易不是也有《長相思》嗎?
同一題材不同詩人作品的對比,劉禹錫的《浪淘沙》、王之渙的《涼州詞》、杜甫的《黃河二首》、還有李白的《將進酒》。
同一作者,不同風格的作品的對比,李清照早期的《如夢令》和晚年的《聲聲慢》的對比。
同一作者不同詞牌的對比,竇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清平樂﹒村居》時就以不同風格的《破陣子》和《水調歌頭》的旋律進行對比。
引導小學生學好古詩詞的方法還有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老師們用心去發(fā)現(xiàn)、總結,相信學好這類課文不是難解之題。
參考書目:
[1]《溫儒敏教授談統(tǒng)編語文古詩詞教學》
[2]王先榮《中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與對策》
[3]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