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凌 任春艷 文建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復習課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印象中,很多復習課是這樣進行的:有的教師大量收集習題、試卷,讓學生在題海里苦戰(zhàn);有的“爆炒冷飯”,讓學生機械重復地練習,期末復習時甚至讓學生把書后的《總復習》做好幾遍;有的采用“練習→講解→再練習→再講解”的教學方式,把學生會做每一道復習題作為教學目標。這樣的復習,已然成為單純的一堂接一堂的練習課,學生累不堪言,教師苦不堪言,往往還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做為數學老師,我們不得不思考:當孩子們畢業(yè)后,他們在數學學習這條道路上究竟能收獲什么?是對知識索取的無奈?是對數學學習的畏懼?是能做很多很多數學題的“學霸”?不!都不是!全面扎實的知識基礎、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能力、 思考方法的積累和運用才是他們發(fā)展的源力和動力,是他們再次騰飛的豐滿羽翼。那么,如何上好復習課?下面結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簡便計算的復習》這一課例,談談我們的想法。
一、分析教材,確定復習目標
教學資源來自課本、生活和學生三個方面,課本是教學的主要也是直接資源。教師使用教材資源時,必須明確教材讓學生掌握什么知識,學會什么技能。進行復習課教學時,教師應全面地分析所復習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簡便計算的復習》是對小學階段所有運算定律、運算性質的復習,那么我們復習的目標就僅僅是讓學生將那些定律和性質重新集合在一起,然后再次運用它們進行計算練習嗎?這顯然是不夠的,復習課既要追求“橫向有密度”,又要追求“縱向有高度”,同時使學生已有的認知得到拓展,探索知識的核心本質,開發(fā)學生的再認知潛力和創(chuàng)新應用意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意識。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們確定了以下復習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簡算的實質——運算順序或數的大小、類型變了,但結果不變。讓學生體會“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2.鞏固加法運算律、乘法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
3.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進一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1.準確運用運算定律和性質進行簡便計算;
2.整理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
教學難點:
選擇合理靈活的方法進行簡便計算。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復習課一樣新鮮
常見的復習課,內容較乏味,形式較單一,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而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能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將已學的舊知識變得新鮮而精彩,從而有利于實現復習課的更大價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查漏補缺,還能提高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更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三、認知拓展、發(fā)現本質
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處于學習歷程中的“萌芽發(fā)育期”,在小學學習特別是總復習中所形成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以后全面發(fā)展的必備條件之一。小學畢業(yè)后,學生將邁上一個新的人生舞臺,而舊知識的終結點對于新知識的接受點將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經過有效的復習,梳理和整合出一些最為核心的理念、本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用這些基本的知識框架統(tǒng)率其他小知識點,最終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銀玲效應,這種效應具有“生產性”和“移植性”,其蘊藏的學習能力和思考方法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
四、回顧整理、構建網絡
對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是復習課的基本要求,而學生的整理帶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這就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交流和補充,此時教師應扮演“牧者”角色,引導學生在回憶的同時,利用再認識的成果,通過語言交流或書面載體進行二次加工和完善。此環(huán)節(jié)中,放手讓學生整理,但應注意有效組織和引導,可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
五、合理應用、培養(yǎng)思維靈活性
復習課的練習要有常見、常錯,常考題型,可以針對學生的易錯問題進行“挖坑”,故意設計“陷阱”進行反思對比練習,讓學生在“教訓和失敗”中成長;再者,復習課的應用環(huán)節(jié)和一般的練習課應有明顯區(qū)別,復習課中的練習題設計權利盡量不要讓教師一人獨攬,可以下放??梢越處熢O計,也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讓練習的部分資源來源于學生自己,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控程度,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縱向梳理、總結提升
常言道“沒有總結,便沒有提高,沒有總結,更沒有發(fā)展”。在《簡便計算的復習》中我們利用輕松愉快的配樂欣賞將小學階段運用到“運算定律”的相關主要知識呈現出來并適時點撥:
師:這些運算定律和性質在我們學習和生活的道路上一直伴隨著我們,比如,
我們運用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學會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運用乘法交換律可以檢驗計算是否正確;
在解決問題時,可以這樣計算“85×45+115×45”,也可以這樣計算“(85+115)×45”,而有的算法更簡便。
還能利用定律或性質使很多圖形問題(圓形)變得簡單:
①3.14×6?- 3.14×3? ? ?②3.14×(6?-3?)。
此時,學生早已不僅僅是對“簡便計算”或“運算定律、性質”進行了復習,更是對這一知識點的實質進行了深刻認識,將這一知識結構進行了拓展和提升。
總之,作為數學老師的我們應努力構建完整、有效的復習課結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認識事物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進行更高層次的歸納、概括和提煉,使舊知識完美轉身,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知識起點和方法、能力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