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中心血站,河南 開封 475004)
血液以及血液相關的生物制品不但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作為許多傳染病的載體,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均可引起傳染病的流行,給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極大危害,因此血液以及血液相關的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備受關注[1]。核酸檢測技術(NAT)的引入,可直接檢測病毒,從而彌補了病毒血清學檢測的不足,并且降低了輸血后感染的風險[2]。某血站從2017年全面開展了NAT檢測,對血清陰性的獻血者分別使用了不同的自動核酸檢測系統(tǒng)進行檢測,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3月來自某血站的129 955例無償獻血者血液標本。所有無償獻血者均符合我國《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3]的標準,第一支采用EDTA-K2真空抗凝管采血5ml,用于ELISA檢測;第二支采用EDTA-K2帶分離膠真空抗凝管采血5mL,用于NAT檢測;所有標本均在冷鏈保證下4 h內完成離心,存放于2~8℃環(huán)境下,72 h內完成檢測,實際利用率=(實際測試量/實際標定測試量)×100%。
核酸檢測系統(tǒng):NAI篩查和確證系統(tǒng)采用羅氏Cobas s201核酸檢測系統(tǒng)(美國羅氏公司),全自動核酸擴增系統(tǒng):Hamilton STAR全自動混樣儀、Cobas Taqmen Analyzer核酸擴增檢驗儀、Cobas Ampilp rep核酸提取儀,試劑:Cobas TaqScreen MPX;ELISA采用Freeedom evo 200 全自動加樣儀,篩查劑:HBsAg、抗-HCV及抗-HIV;BEPⅢ酶免疫分析儀;KUBOAT 8420低速離心機;MPR2141OR冰箱。
NAT檢測:采用CHITAS BSS1200(核酸匯集+提取)+ABI 7500(核酸擴增)技術對樣本混合檢測,每個一級混樣池包含6個納入NAT檢測的無償獻血樣本,取每個樣本中的167μL血漿到一級混樣池,采用全自動混樣儀加樣,應用MGP磁珠分離技術原理于全自動核酸提取儀中提取核酸,采用核酸擴增檢驗儀進行HBV、HCV、HIV靶序列擴增檢驗,觀察并記錄服務器所判讀的結果。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采用TECAN全自動加樣儀自動加樣,兩種試劑的2次檢測采用FAME進行(均嚴格按儀器和試劑盒的要求進行操作),每組檢測均設置對照,且每一級混樣池均含內對照(IC),將全自動核酸提取和擴增檢測系統(tǒng)檢出的陽性、混樣池拆分為6個組,組成該一級混樣池的原始樣本做單樣本檢,檢測為陰性判定為NAT陰性,陽性判定為NAT陽性。
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完成NAT檢測129 955例 ,有反應性199例,陽性率為0.15%(199/129 955),混樣陽性的進行拆分單檢,有反應性55性例,拆分陽性反應率為27.64%(55/199),其中HBV DNA占NAT拆分陽性率的90.91%(50/55),HCV RNA 2例,HIV RNA 3例,試劑總的損耗率為0.22%(296/129 955),實際測試量為129 659例,利用率為99.77%(129 659/129 955)。
共完成ELISA檢測129 955例 ,有反應性180例,陽性率為0.14%(180/129 955),混樣陽性的進行拆分單檢,有反應性50性例,拆分陽性反應率為27.78%(50/180),其中HBV DNA占拆分陽性率的80.00%(40/50),HCV RNA 3例,HIV RNA 7例,試劑總的損耗率為0.22%(296/129 955),實際測試量為129 655例,利用率為99.77%(129 659/129 955)。
未能完全使用的296套試劑中混檢假陽性率占13.51%,無效孔、日常內部質控和每季度進行的實驗室內部空氣監(jiān)測均占20.27%,參加衛(wèi)生部室間質評占16.89%,內部質控失控導致的整個批次無效占29.05% 。見表1。
表1 未能完全使用的296套試劑原因分析 n(%)
輸血相關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1]。NAT是一種新興的血液傳染病檢測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于化學、物理、生物學等方法,通過其附帶信號、靶核酸直接擴增的方法,將看不見的極微量的核酸變成直觀的可視信號或光、電,從而判斷是否存在相應的病原體[2]。2010年,國家衛(wèi)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確定在全國15家供血機構開展NAT試點工作,以保證血液檢測質量。NAT檢驗技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采用,能夠降低HBV、HCV、HIV的傳播風險,提高臨床輸血的安全性[3,4]。
有研究表明NAT可明顯縮短病毒檢測的窗口期,且不受病毒差異等和個體免疫因素的影響。由于自動化NAT系統(tǒng)的試劑價格較高,因此如何在確保檢測質量的情況下降低檢測成本,提高利用率,為大家所關注。本研究結果顯示試劑總的利用率為99.77%,有反應性199例,陽性率為0.15%,混樣陽性的進行拆分單檢,有反應性55性例,拆分陽性反應率為27.64%,其中HBV DNA占NAT拆分陽性率的90.91%,提示這部分獻血者具有比正常獻血者HBV感染的風險更高,對非反應的試劑,要求采用更合理的檢測策略。ELISA檢測陽性率為0.14%,其中HBV DNA混檢陽性率為0.03%,HCV RNA 3例,HIV RNA 7例,提示對ELISA對HBV感染的陽性檢出率較低,ELISA操作步驟復雜,影響反應因素較多,因此對HBV感染的陽性檢出率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試劑損耗率為0.28%,而影響試劑損耗的因素有: 混檢假陽性率、無效孔、日常內部質控(包括陰陽性對照和室內質控各一孔/每批次)、參加衛(wèi)生部室間質評、每季度進行的實驗室內部空氣監(jiān)測、內部質控失控導致的整個批次無效。其中內部質控失控導致的整個批次無效占29.05%,對于試劑損耗應該優(yōu)化工作流程,設計好檢測計劃,因NAT的檢測過程非常精密,在使用中,軟件、儀器的硬件均可能導致失敗,從而導致試劑的浪費,消耗未加入檢測試劑的記載時間,最終降低了試劑的利用率,因此,為提高試劑的利用率,需要根據實際檢測量與廠家密切聯(lián)系,加強儀器保養(yǎng),提高操作的熟練度和標本管理能力,注重實驗室的防治污染,做好實驗室環(huán)境以及儀器的內部清潔、消毒工作,以防治污染導致無效檢測。
綜上所述,不同血液檢測模式下核酸檢測試劑有效利用率無明顯差異,應用NAT可降低輸血風險,尤其對HBV感染的陽性檢出率較高。同時核酸檢測試劑的成本頗高,因此減少試劑的浪費十分重要,需研究更好的辦法來提高試劑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