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羅蘋原,張 鵬,劉 平,鄔國林
隨著臨床醫(yī)學不斷進步,約95%四肢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療干預后骨折部位均可以愈合恢復,但約8%患者的骨折部位不能自然愈合,即臨床中所稱的“骨不連”,是目前骨科臨床醫(yī)學的一項首要難題[1]。骨折患者發(fā)生骨不連時,會導致機體產(chǎn)生疼痛感,影響正常的肢體功能,同時還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影響,產(chǎn)生心理障礙等,增加患者及其家屬的身心負擔。目前,骨不連在四肢骨折患者中主要見于上肢骨折,但下肢骨折后的骨不連是在臨床治療中最為棘手的癥狀,極易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甚至導致患肢殘疾[2]。臨床中針對骨不連患者進行固定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動力加壓鋼板、交鎖髓內釘及外固定架。本研究應用臨床中最常使用的三種固定方式,對比三種不同方式的臨床效果。
1一般資料
本組股骨干發(fā)生骨折后出現(xiàn)骨不連患者102例,男性63例,女性39例;年齡30~50歲,平均39.4歲。根據(jù)固定方式不同分為外固定架(外固定架組)、交鎖髓內釘(髓內釘組)和動力加壓鋼板(鋼板組)固定,各34例。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中對骨不連的診斷標準[3];(2)通過X線片及臨床體征確診;(3)年齡30~50歲;(4)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知情書。排除標準:(1)不符合骨不連診斷標準的骨折;(2)不愿配合;(3)合并臟器嚴重障礙者;(4)合并血液系統(tǒng)障礙;(5)存在手術禁忌證。三組股骨干骨折后發(fā)生骨不連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具有可比性(P>0.05),且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7-006)。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手術方法
術前對三組患者身體狀況、營養(yǎng)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對合并慢性及內分泌疾病的患者進行適當干預,使其恢復至可以耐受手術的水平,擇期進行手術。
2.1外固定架組:患者全身麻醉后呈合適的體位。先對股骨干的骨折端進行處理,沿上次切口位置進入骨折部位,將內固定物取出,并探明骨折線的實際情況;于股骨干的前外側使用擺鋸行開窗術,將骨折斷端髓腔中的硬化骨組織、纖維組織、瘢痕組織徹底清除,對側不處理;從髂骨處取部分骨骼進行植骨,對骨折端進行復位、修復[4]。
髓內釘組:患者呈仰臥位,在大腿外側行約15cm切口,逐層將闊筋膜及股外側肌組織等剝離,將病變部位充分暴露在術野中。將骨不連的骨膜徹底剝離,對骨折端進行修復,使其成梯形狀截面及橫斷面。取骨刀將硬化的骨折組織進行鑿除,然后取擴髓器擴髓,進針部位在大轉子頂點處,取部分髂骨組織進行植骨,對骨折端進行復位、修復后,固定髓內釘,在上方及下方安裝鎖定進行充分固定,逐層清洗并常規(guī)關閉切口[5]。
鋼板組:將骨不連的骨膜徹底剝離前的手術操作方法同髓內釘組。骨膜剝離后,在發(fā)生病變張力側安裝鋼板,依據(jù)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選取尺寸最為合適的加壓鋼板,并取皮質骨螺釘進行置入;上、下兩端最少置入4枚螺釘;考慮不同患者的實際體重等影響因素,選取適合的螺釘及數(shù)量,常規(guī)螺旋加壓及行植骨術[6]。
三組患者在術后常規(guī)進行保暖、抬高患肢等干預措施,根據(jù)不同情況進行抗血管痙攣、抗凝劑及抗感染等干預;密切觀察患者的骨折處是否出現(xiàn)感染及腫脹等不良現(xiàn)象。同時,術后3d左右指導患者行屈、伸膝部功能康復鍛煉;依據(jù)患者骨折部位的X線片,影像學提示形成連續(xù)性的骨痂之后,可以指導患者扶拐進行部分負重行走,循序漸進地增加負重程度;待影像學提示骨折部位愈合之后完全負重行走[7]。
3觀察指標 觀察術中平均輸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平均引流量、平均手術時間等手術指標,比較三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愈合時間評估依據(jù):按照臨床中對骨折愈合的評估標準。影像學:骨折部位X線片示骨折線處形成連續(xù)性的骨痂,骨折線模糊。對骨折處連續(xù)觀察2周,外觀沒有發(fā)生變形。功能:下肢可以不用扶拐于平地上步行,至少可以30步、3min左右。局部標準:骨折處未出現(xiàn)縱向叩擊疼痛或壓痛現(xiàn)象,且未出現(xiàn)反?;顒覽8]。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再骨折、釘?shù)揽谔弁础㈥P節(jié)僵硬、下肢靜脈血栓、斷釘、愈合不良、感染等。在手術后應用膝關節(jié)功能(HSS評分)對三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估,得分越高提示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
4統(tǒng)計學分析
1三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切口長度方面,外固定架組顯著短于髓內釘組及鋼板組(P<0.05),髓內釘組與鋼板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平均輸血量方面,鋼板組顯著多于外固定架組及髓內釘組(P<0.05),外固定架組最少(P<0.05);術后平均引流量方面,鋼板組顯著多于外固定架組及髓內釘組(P<0.05),外固定架組最少(P<0.05);平均手術時間方面,外固定架組顯著短于髓內釘組及鋼板組(P<0.05),髓內釘組短于鋼板組(P<0.05)。見表2。
2三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髓內釘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158.7±36.9)d短于外固定架組(232.1±27.4)d和鋼板組(203.8±16.5)d(F=12.956,P<0.05)。
3三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髓內釘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外固定架組及鋼板組(P<0.05),鋼板組顯著低于外固定架組(P<0.05)。見表3。
4三組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HSS評分
術后12個月,髓內釘組HSS評分顯著高于外固定架組、鋼板組(P<0.05),鋼板組HSS評分高于外固定架組(P<0.05)。見表4。
表2 三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表3 三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表4 三組患者術后HSS評分比較(分,
四肢骨折發(fā)生的誘因多種多樣,最常見的為高能量類損傷,如重力擠壓、重物撞擊、高處墜落及交通事故等?;颊甙l(fā)生四肢骨折如不能得到有效、及時的治療干預,長期臥床會增加患肢骨骼畸形、肌肉萎縮、疼痛等并發(fā)癥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9]。
骨不連是四肢骨折患者中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依據(jù)美國FDA所制定的骨不連臨床診斷標準:患者接受相關骨折干預治療之后,>3個月骨折端未形成骨痂,>9個月骨折端未發(fā)生愈合,即可判定為骨不連。治療骨不連的最關鍵步驟就是處理骨折端及植骨術[10]。骨不連的病變部位極易形成假關節(jié)、髓腔鎖閉及瘢痕等現(xiàn)象,因此,在處理骨折端時一定要多加注意。例如,肥大型的骨不連患者,因其豐富的血運,不需要對斷端進行額外的處理,僅需要固定及加壓骨折斷端即可[11];萎縮性的骨不連患者,因其萎縮現(xiàn)象使周圍組織缺少血氧供應,一定要將病變部位周圍的壞死組織進行徹底清除后開放髓腔。植骨可以促使骨折端愈合,臨床中最常用的植骨材料便是自體骨,主要為髂骨部位,此部位血運較為豐富,取用方便,且不會對機體正常功能產(chǎn)生影響[12]。
三種不同的植入物內固定方式各有其優(yōu)劣勢。外固定架主要的優(yōu)勢:隨時能夠確認骨折的愈合情況,可以進行調整,且手術創(chuàng)傷小,固定時選取骨折部位的近、遠端,幾乎不會對骨折端周圍造成破壞[13]。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外固定架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平均輸血量及術后平均引流量情況均優(yōu)于髓內釘組、鋼板組(P<0.05),與上述情況一致。外固定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髓內釘組、鋼板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患者在進行功能康復鍛煉的過程中極易誘發(fā)切口周圍發(fā)生感染及疼痛。
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在手術過程中所需要的工具最少,手術視野開闊,安裝簡便,但其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較多,且固定位置在骨折端的外側,其彎曲應力相對更大[14]。相關報道表明,隨著骨折的不斷吸收、愈合,加壓鋼板的壓力會不斷隨之降低,在病程的后期,因為應力遮擋,易再次發(fā)生骨折,其加壓鋼板的作用主要通過對肌肉加壓作用到骨折端,因此,骨折愈合時間最長[15]。本次研究結果提示,鋼板組手術指標及恢復情況最差,充分體現(xiàn)上述內容。
交鎖髓內釘屬于彈性固定,生理應力作用十分良好,能夠對骨折斷端發(fā)生刺激,使其形成骨痂、愈合;且在股骨中線上進行固定,彎曲應力較低,對骨折的近、遠端進行加壓固定后,可以有效防止骨折旋轉及移位。該術式不會損傷患者的骨膜,因此,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本次研究結果提示,髓內釘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最短,并發(fā)癥最少,HSS評分最高。
綜上所述,交鎖髓內釘?shù)呐R床效果理想,能顯著提高患肢的肢體功能,縮短恢復時間,是目前臨床中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后發(fā)生骨不連的一種理想術式,值得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