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敦煌本《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有關問題初探

    2019-03-22 02:27:14段鵬馬德
    敦煌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中國化

    段鵬 馬德

    內容摘要:疑偽經不僅是研究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材料,亦是考察早期佛道交涉的重要文獻資料。敦煌本《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據目前所見資料,敦煌藏經洞出土31件。該經是南朝時僧法尼“宿習”所誦出之疑偽經。其內容涉及佛教對自身信仰的整合及佛教應對詰難所作出的調適等。《萬歷續(xù)道藏》所收《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卷8《天地物像品》與該經在結構和行文上有極大的相似性,但在描述天界時,又存在“三十三天”與“三十二天”的區(qū)別。

    關鍵詞:疑偽經;《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中國化;佛道交涉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1-0085-08

    中國僧人撰寫的經文,學術界稱之為疑偽經。疑偽經是佛教思想中國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必然步驟。一部疑偽經典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也就是佛教漸次中國化的歷史[1]。東晉至隋唐時期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儒釋道三教相互交涉,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疑偽經產生的數量達到高峰。同時代的釋道安,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第一位修訂佛教經錄的高僧。他撰寫經錄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入藏經典的正統(tǒng)性。他在佛經目錄中設“疑經錄”以著錄這些疑偽經,并最終將疑偽經從藏經中剔除。道安之后的歷代經錄相沿,對疑偽經采取 “禁斷流行”、“不入藏”的處置方法。因此,歷代官本大藏經中,疑偽經幾乎沒有存在的空間。大量的疑偽經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亡佚。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使一部分在中國中土撰寫而從未入藏的佛經重見天日[2],藏經洞出土的《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即典例之一。日本學者曾根據S.1298將《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收入《大正藏》第85冊[3]。遺憾的是S.1298為殘缺本,因此錄文也不完整,收入《大正藏》第85冊的文本僅為全文的十分之一。

    敦煌寫經的重新面世與敦煌學研究的發(fā)展,徹底改變了現(xiàn)代人們對中國佛教和中世紀中國社會的理解。大量的疑偽經源于中國本土,回答的是中國人所特別關心的問題[4]。南齊末年江泌女子僧法尼誦出經,是中國佛教史上“冥授”“宿習”所出疑偽經的典例{1}。僧法尼“宿習”出經一事,在當時社會上即有很大影響。與僧法尼處于同時代的僧祐,親自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考察,并將僧法尼出經過程和所出經書名稱、卷數以及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情況,詳細地記載于《出三藏記集》中,其中記錄的“《法華經》一卷”即本文所討論的《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該經在敦煌文獻中存有31件,反映的內容涉及佛教對自身信仰的整合,佛教在應對詰難時所做出的調適,是反映南北朝時期佛教中國化以及佛道交涉問題的重要材料。對該經進行深入研究,可以深化對南北朝時期佛教中國化及佛道教交涉問題的進一步認識。

    鑒于此,本文擬從《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文本考察、作者及出現(xiàn)年代考證、思想初探等三方面作初步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 敦煌本《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

    《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2}一卷,又名《妙法蓮華度量天地經》《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妙法蓮華經第九》《妙法蓮華經第八》《度量天地經》《法華度量》《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五》等。

    (一)敦煌本所存卷號及寫本概況

    隨著敦煌文獻的不斷公布,考察現(xiàn)今所見敦煌文獻,《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在敦煌遺書中共存31件,卷號分別為:BD13839、BD2218、

    BD2463、BD3917、BD4027、BD4025、BD4525、BD5100、

    D5671-1、BD5671-2、BD8449、BD9555、BD9595、

    BD13409、D16345-A、BD16345-B,S.1298、S.4334、

    S.4490、S.4885、S.5389、S.6588、S.12210、P.2234-2、

    P.3401、Дx.899、Дx.16193,上圖179,津圖156,

    WJ.002,中散0371{1}。從完整程度來看,P.2234-2、上圖179、BD3917、BD13839等4卷首尾完整,其余卷號均有殘缺。

    以論述諸天時側重點不同,敦煌本《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可分為兩個系統(tǒng):第一系統(tǒng)在描述諸天時,對第一天至第二十天從壽命、身長、衣食、得生條件等詳細描述,而對第二十一天至三十三天的描述,則一筆帶過,將第二十一天至三十三天歸為一類,認為其中“于是中間,無有天人,唯為諸佛菩薩”,以P.2234-2、上圖179、BD2218、BD2463、S.5389為典例;第二系統(tǒng),在對第一至第十九天的描述與第一系統(tǒng)相同,在第二十一天至三十三天中對壽命進行描述,以BD3917、BD13839、

    BD4525、BD5100、S.6588為典例[5-6]。出現(xiàn)了兩個系統(tǒng)的寫本,說明經文在傳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

    (二)《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在敦煌的傳抄

    據統(tǒng)計,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疑偽經,僅在斯坦因所掠的六千余件經卷中,就有一千多件,在伯希和、北京等其他敦煌經典收藏品中也有不少疑偽經[7]。更為確切的,據方廣锠先生2010年6月以數據庫進行的最新統(tǒng)計,敦煌遺書中的佛教疑偽經超過了100部[8]。這說明疑偽經曾經在古代敦煌社會中大量流行。從敦煌本《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抄寫的時代看,有南北朝寫本,也有7—9世紀唐代寫本、8—9世紀吐蕃統(tǒng)治時期的寫本以及9—10世紀歸義軍時期的寫本[6]313。

    敦煌遺書所見疑偽經,大多見載于諸經錄,所以與“一切經”一樣,這些疑偽經大多應是內地產生,然后傳入敦煌,但也不排除有些是在敦煌產生的[9]。疑偽經無論是中原傳入抑或是敦煌本地產生,中古時期疑偽經在敦煌社會中廣泛流傳、傳抄是事實。BD5671-1《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尾題即為實例:

    天寶三載(744)九月十七日,玉門行人在此襟(禁),經廿日有余,于獄寫了。有人受持、讀誦,楚客除罪萬萬劫,記之。同襟(禁)人馬希晏,其人是河東郡桑泉縣。上柱國樊客記。[10]

    這則尾題反映了天寶年間該經在敦煌社會傳抄的實況,體現(xiàn)了抄經獲福報的思想。抄經獲福報的思想普遍流行于當時的敦煌社會,民眾認為通過傳抄經文可以獲得功德福報,而作為抄寫的佛經,則不限于“一切經”,也有可能是“疑偽經”。經文抄寫之后要“受持”“讀誦”方可進一步獲得福報,《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經文中亦多次強調“受持、讀誦《法華經》”。尾題所反映的抄寫、受持、誦讀經典,其最終目的是“除罪萬萬劫”,可見,敦煌民眾重視抄經是有“現(xiàn)世性”意義的,這也是疑偽經在唐代敦煌社會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 《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的

    成立時間及作者蠡測

    以《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之名著錄,首見于隋法經《眾經目錄》卷2《眾經偽妄六》,即“《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一卷”[11]。其后《仁壽錄》《內典錄》《大周錄》《開元錄》《貞元錄》均承襲登錄。然該經的作者及具體成書年代,以上諸經錄均未提及。前賢對該經作者及成書年代的研究均無定論,關于成書年代主要有南北朝、南北朝后期或隋初之說{2}。

    (一)《法華玄贊要集》載《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經》

    唐棲復集《法華經玄贊要集》卷6,明確記載了《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的作者及成書時間:

    路府云:所譯之經,有真有偽。偽者,有《妙法蓮華度量天地經》一卷。又有《妙法蓮華經天地變異經》一卷。此二本經,并是南齊末永元二年(500){1},大學博士江泌出家女子,時年九歲,名僧法,閉目念出此兩卷,兼前后都合二十一部經,計三十余卷,揚州道俗咸云神受?!堕L房錄》云:宿習力,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問爭得知是偽耶,答道理中間是偽,此經宗明一乘,彼經品說星大小也,又無來處也。[12]

    由此可見,《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一卷,為南朝僧法尼于南齊末永元元年(499)誦出。

    (二)僧祐《出三藏記集》載《法華經》一卷

    東晉釋道安編撰的《綜理眾經目錄》是中國最早的經錄,簡稱《道安錄》,然已亡佚。梁僧祐(445—518)編撰《出三藏記集》共15卷,是現(xiàn)存最早的經錄?!冻鋈赜浖肪?中最早{2}且最為詳盡地記錄了“江泌女子靜坐誦出經”一事,現(xiàn)將有關經錄引錄如下:

    僧法尼所誦出經入疑錄。

    《寶頂經》一卷。永元元年(499)出,時年九歲。

    《凈土經》七卷。永元元年(499)出,時年九歲。

    《正頂經》一卷。永元元年(499)出,時年九歲。

    《法華經》一卷。永元元年(499)出,時年九歲。

    《藥草經》一卷。永元二年(500)出,時年十歲。

    《太子經》一卷。永元二年(500)出,時年十歲。

    《伽耶波經》一卷。永元二年(500)出,時年十歲。

    《波羅奈經》二卷。中興元年(501)出,時年十二歲。

    《優(yōu)婁頻經》一卷。中興元年(501)出,時年十二歲。

    《益意經》二卷。天監(jiān)元年(502)出,時年十三。智遠承旨。

    《般若得經》一卷。天監(jiān)元年(502)出,時年十三。智遠承旨。

    《華嚴瓔珞經》一卷。天監(jiān)元年(502)出,時年十三。智遠承旨。

    《逾陀衛(wèi)經》一卷。天監(jiān)四年(505)臺內華光殿出,時年十六。

    《阿那含經》二卷。天監(jiān)四年(505)出,時年十六。

    《妙音師子吼經》三卷。天監(jiān)四年(505)出,時年十六。借張家。

    《出乘師子吼經》一卷。天監(jiān)三年(504)出,時年十五。

    《勝鬘經》一卷。永元元年(499)出,時年九歲。

    《優(yōu)曇經》一卷。永元元年(499)出,時年九歲。

    《妙莊嚴經》四卷。永元元年(499)出,時年九歲。

    《維摩經》一卷。江家出。

    《序七世經》一卷。右二十一種經,凡三十五卷。

    經如前件。齊末太學博士江泌處女尼子所出。初,尼子年在齠齔,有時閉目靜坐,誦出此經。或說上天,或稱神授。發(fā)言通利,有如宿習。令人寫出,俄而還止。經歷旬朔,續(xù)復如前。京都道俗咸傳其異。今上敕見,面問所以,其依事奉答,不異常人。然篤信正法,少修梵行。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許。后遂出家,名僧法,住青園寺。祐既收集正典,撿括異聞,事接耳目,就求省視。其家秘隱,不以見示,唯得《妙音師子吼經》三卷,以備疑經之錄。此尼以天監(jiān)四年三月亡。有好事者得其文疏,前后所出經二十余卷。厥舅孫質以為真經,行疏勸化,收拾傳寫。既染毫牘,必存于世。昔漢建安末,濟陰丁氏之妻忽如中疾,便能胡語,又求紙筆,自為胡書。復有西域胡人,見其此書,云是經莂,推尋往古,不無此事。但義非金口,又無師譯,取舍兼懷,故附之疑例。[11]40[13]

    僧法尼“宿習”誦出經后“京都道俗咸傳其異”,可見,此事在當時社會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敖裆想芬姡鎲査?,其依事奉答,不異常人。然篤信正法,少修梵行”,可知當時梁武帝親自召見過僧法尼。“祐既收集正典,撿括異聞,事接耳目,就求省視。其家秘隱,不以見示,唯得《妙音師子吼經》三卷”,這說明與僧法尼處于同時代的僧祐為“備疑經之錄”曾經親自到場考察過。經書誦出后,厥舅孫質即開始“行疏勸化,收拾傳寫。既染毫牘,必存于世”,這一批經典有傳世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僧法尼誦出經中有“《法華經》一卷,永元元年(499)出,時年九歲”。眾所周知,現(xiàn)存三個版本的《法華經》,均無一卷本{1}。而唐棲復集《法華經玄贊要集》卷6、隋《法經錄》等諸經錄均載“一卷”?!堕_元釋教錄》卷18、《貞元釋教錄》卷28載:“《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經》一卷,亦云《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盵11]675,1020這說明《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經》與《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是同一經卷,且卷數為一。敦煌文獻所見31卷號均為一卷本,有些卷本所題“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 “妙法蓮華經卷第九”{2},是為了接續(xù)正本《法華經》中之“二十八品”“八卷”,試圖延續(xù)《法華經》的正統(tǒng)性。

    綜合以上考證,僧祐撰《出三藏記集》載“《法華經》一卷”,即唐棲復集《法華經玄贊要集》卷6及諸經錄所載《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一卷,其產生時間為永元元年(499),作者為南齊僧法尼。

    三 整合、調適、融攝:《妙法蓮華經·

    度量天地品》的思想初探

    南北朝時期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儒、佛、道三教相互交涉,成鼎足之勢,其中佛道二教的交涉表現(xiàn)最為明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佛教面對如何適應中國社會及儒道詰難時有很多思考,這些思考的結果,有一部分表露于中國人撰述的疑偽經中,因此這一時期也是疑偽經產生的高峰期。

    (一)《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對佛教信仰的整合

    疑偽經在佛教走向民間社會的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價值與地位[14]。疑偽經將中國固有的思維理路、文化傳承、風俗習慣與佛教信仰相互整合,不斷尋求佛教思想與中國普通民眾信仰的契合點,為佛教在民間社會的傳播提供了經典依據與思想基礎,進一步促進佛教進入民間社會。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取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以《法華經》為核心的法華信仰盛行于當時社會,從《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冠“妙法蓮華經”之名就可以看出。有學者認為《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冠“妙法蓮華經”之名,“無非是為借用《妙法蓮華經》的名頭以擴大自己的影響,所謂‘狐假虎威。”[6]311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如《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妙法蓮華天地變異經》等,亦冠“妙法蓮華經”,這都是當時社會中《妙法蓮華經》流傳的因緣殊勝[15]。崇奉、受持、誦讀《妙法蓮華經》,是法華信仰的具體體現(xiàn),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并傳“法華三昧觀法”,強調要獲得“法華三昧”,其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誦讀《法華經》[16],這些思想都被《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所繼承,并進一步加以發(fā)揮,第一系統(tǒng)的文本中有7處強調誦讀《妙法華經》;第二系統(tǒng)的文本中有5處強調誦讀《妙法華經》,兩個系統(tǒng)的文本均宣揚誦讀《妙法華經》有“得生其中”,獲得晉升上一天{3}中的殊勝功德。法華信仰盛行于敦煌地區(qū),還見于敦煌寫經和經變畫中?,F(xiàn)存敦煌寫經中《法華經》比重最大,以《法華經》為主題的壁畫則從北魏經隋唐直至宋代長興不衰,莫高窟繪有法華經變的洞窟多達426窟[17]?!斗ㄈA經》對道教也產生重要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對道經《靈寶經》《度人上品妙經》等的影響[18]。

    正月、五月、九月為齋月,信徒要在這三個月的初一到十五日食素持戒,稱為“三長齋月”{1}。西晉竺法護譯《佛說普曜經》云“歲三月六齋,守禁法施戒”[19]?!睹罘ㄉ徣A經·度量天地品》將受持三皈五戒、受十善、三長齋月等佛教行事與中國傳統(tǒng)的孝養(yǎng)父母、恭敬師長進行整合,既應對了儒道二教的詰難,又為佛教進一步深入民間奠定了基礎。

    (二)調適孝道

    在古代中國嚴密的宗法制度下,忠孝觀念受到整個社會的普遍重視,孝道既是傳統(tǒng)倫理原則的出發(fā)點,又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佛教來源于古代印度,因其自身的教義,有其獨特的修行方式,對孝道的提倡遠不及中國。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佛教的這些出世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倫理極度不容。體現(xiàn)中國古代宗法觀念的《孝經》一度成為儒家反對佛教的重要經典武器。劉勰的《滅惑論》,引述“三破”{2},其第二破為:

    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異法,遺棄二親,孝道頓絕。憂娛各異,歌哭不同,骨肉生仇,服屬永棄,?;疙?,無昊天之報,五逆不孝,不復過此。[20]

    可見,在古代中國思想世界中“家”“國”“孝”這種倫理根深蒂固且成為傳統(tǒng),擁有一整套規(guī)則和習俗,直至2、3世紀才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的佛教,無法直接對抗這種被人們確認為天經地義的倫理,于是只能采用迂回的方式維護宗教的神圣[21]?!睹罘ㄉ徣A經·度量天地品》的文本敘事弱化了佛教與中國古代倫理之間的沖突,提倡“孝敬父母、恭敬師長”的觀念,很明顯是佛教信仰與中國傳統(tǒng)固有的倫理觀互相融合的結果。

    (三)道經《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對《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的融攝

    萬歷三十五年(1607)《續(xù)道藏》所收《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第十五品《天地物象品》與《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有極大的相似性,此引文列表(附表)對比:

    《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撰人不詳,約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收入萬歷三十五年(1607)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旨刊校之《萬歷續(xù)道藏》[22]59。此書凡10卷17品,是仿《妙法蓮華經》佛祖現(xiàn)身說法28品之形式,述元始天尊于大羅天為諸真人說法17品,普度眾生[24]。通過列表對比,兩經在情節(jié)結構上十分相近,改變的只是相關稱謂,如將佛祖、菩薩改為天尊、真人。《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的概況,任繼愈先生在《道藏提要》中稱:

    大抵假因果報應之說,寓勸善戒惡之旨,謂誦持是經,可除病消災,奉持“五戒十善”,積德行功,“即離三途”,如作惡則“常沉苦?!?,經中累見七寶、眾生、輪回、因緣、由旬、須彌山、忉利天、獅子吼、四大天王、勇猛精進等佛典詞語,其受佛教影響甚明。[24]1134-1135

    佛道交涉一直貫穿于兩教的歷史中,曾有日本學者提到道教也從佛教得到了啟示。[25]通過上述兩經的對比考察,《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與《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都對“天”給予了極大關注,反映了古代人們對宇宙的探索?!睹罘ㄉ徣A經·度量天地品》在描述天界時:“其第二十一天,乃至有頂三十三天,于是中間,無有天人,唯有諸佛菩薩,以為止住,壽命劫數,不可思議?!泵鞔_佛教三十三天的天界觀,《佛地經論》卷5云:“三十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盵26]道經《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在描述最高層天時:“其第二十一天,至有頂三十二天,于中無有別異,惟諸天尊真人居之,不可思議?!狈从车氖堑澜倘斓奶旖缬^,在劉宋時期,靈寶派的三十二天觀念已經較為成熟,在古靈寶經系的《太上洞玄靈寶空洞靈章》[27]、《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28]、《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29]等經典中,已經明確提出“三十二天”的概念[30]??梢姡趦山浳谋緮⑹鲋?,佛、道二教各自彰顯了自己的天界觀。綜上,《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融攝了《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中的一些內容,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強化道教自身的信仰體系。至于《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的撰寫人、成立的具體年代以及為什么到萬歷三十五年續(xù)《道藏》時才入藏,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四 結 語

    南北朝時期是儒釋道三教均獲得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三教相激不斷,促進了彼此的發(fā)展。《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的出現(xiàn)是時代的產物,經文中通過“度量天地”這一中心,展現(xiàn)了印度佛教哲學中的立體天地觀, 拓展了中國古代社會對天地空間立體認識的維度,整合法華信仰、三長齋月、三皈五戒、受十善的佛教思想,強調孝敬父母、恭敬師長的觀念,融合了佛教信仰與中國傳統(tǒng)固有的倫理觀。而作為《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與《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的融攝,則體現(xiàn)了佛教、道教經典在形成過程中的相互交融,這種宗教之間的交融,最終是以突出各自特點為目的的。敦煌文獻中保存的疑偽經是研究佛教思想、佛教傳播及佛教中國化、三教關系的重要文獻資料。綜上所述,加強疑偽經的研究,不失為認識佛教中國化及佛道關系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第1卷:漢魏兩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559.

    [2]郭麗英.西方疑偽經研究與“如是我聞”[G]//方廣锠,主編.佛教文獻研究:佛教疑偽經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

    [3]大正藏:第85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355.

    [4]太史文,著.《十王經》與中國中世紀佛教冥界的形成:序言一[M].張煜,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

    [5]曹凌,編著.中國佛教疑偽經綜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2.

    [6]綏遠,智興,整理.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G]//方廣锠,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16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13-314.

    [7]牧田諦亮.疑經研究[M].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6:2.

    [8]方廣锠.敦煌遺書散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

    [9]殷光明.敦煌壁畫藝術與疑偽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6.

    [10]任繼愈,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76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120-129.

    [11]大正藏:第55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26.

    [12]卍續(xù)藏經:第53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586-587.

    [13]釋僧祐,撰.蘇晉仁,蕭錬子,點校.出三藏記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5:229-231.

    [14]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5.

    [15]中國佛教協(xié)會,編.中國佛教(三)[M].上海:東方出版社,1989:142。

    [16]圣凱.中國佛教信仰與生活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72.

    [17]賀世哲.敦煌石窟全集.7.法華經畫卷[M].敦煌研究院,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10,250.

    [18]小林正美.劉宋時期靈寶經的成立[J].東方文化, 1982(62):122.

    [19]大正藏:第3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33.

    [20]僧祐,編撰.劉立夫,胡勇,譯注.弘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276.

    [2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三卷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393.

    [22]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5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67-70.

    [23]馬德,段鵬.新見敦煌寫經二件題解[J].敦煌學輯刊,2017(1):96-99.

    [24]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134.

    [25]福井康順,等,監(jiān)修.道教:第2卷[M].朱越利,徐遠和,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2.

    [26]大正藏:第26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316.

    [27]藏外道書:第21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4:118-123.

    [28]道藏:第2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536-544.

    [29]道藏:第1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11-416.

    [30]路旻,劉永明.從敦煌本《度人經》及南齊嚴東注本看道教天界觀的形成[J]. 敦煌學輯刊, 2017(1):110.

    猜你喜歡
    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1:26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圣經》經文中國化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斷裂”中的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萌芽
    天府新論(2016年6期)2016-11-23 03:05:31
    論中國化的創(chuàng)意寫作學科教學模式構建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50
    香河县| 卫辉市| 成都市| 监利县| 彰化市| 连城县| 闽侯县| 凤庆县| 五寨县| 大石桥市| 法库县| 涞水县| 黄骅市| 田东县| 淄博市| 西畴县| 四川省| 四平市| 剑川县| 洞口县| 天门市| 罗源县| 菏泽市| 嵊泗县| 德阳市| 浦江县| 融水| 思茅市| 二手房| 合阳县| 平乐县| 延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高碑店市| 绥宁县| 金阳县| 墨竹工卡县| 夏邑县| 芷江| 勃利县|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