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威海市廣播電視臺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極其多樣化、便捷化,自媒體的發(fā)展也讓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的主流新聞媒體在社會信息傳播當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相對傳播效率越來越低,媒體工作者的發(fā)展空間也越來越狹窄。面對這種不斷加劇的困境,傳統(tǒng)廣播記者應當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改進工作模式、提升自我素質實現自我轉型成為了值得深刻探討的話題[1]。
第一,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快速的發(fā)展,大眾獲取新聞的途徑更加自由和便捷,五花八門的新媒體將新聞信息的實時性提升到了極致,例如,新浪微博、百度、今日頭條等這些新媒體對于信息的捕獲、提取、廣發(fā)能力對傳統(tǒng)新聞渠道的有效展開造成了嚴重影響,在影響力方面更是傳統(tǒng)媒體傳播不能比擬的[2]。
第二,如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任何角落任何時刻的新聞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快速在網絡傳播,新聞的更新速度使得新聞的時效性不斷被壓縮,新聞的熱度往往不能持續(xù),有的甚至只是轉瞬即逝,很快便被淹沒在信息的大浪潮中。
第三,廣播新聞以傳播主流新聞為主,信息發(fā)布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程序,在新聞發(fā)布效率上方面往往不如人意,手機的便捷性使得最先發(fā)聲的往往都是新媒體、自媒體,記者發(fā)出報道的時間相對延后,致使其報道價值大幅弱化。
第四,追求好玩、有意思成為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新聞取向”,嚴肅性社會話題乏人問津,尤其是地方廣播媒體,發(fā)布的新聞不僅在廣度、深度上缺乏競爭力,其內容也難以吸引大眾眼球,達不到廣播媒體應有的影響力和社會輿論效果。
廣播記者的生存環(huán)境面臨一系列困難,不僅有大環(huán)境造成的客觀因素也有因自身能力條件限制造成的主觀因素。要想實現新聞及時有效報道,就需要與新媒體爭奪時間掌控權,因此,廣播記者需要掌握更多基本職業(yè)技能外的其他能力,例如:文字編輯、網絡平臺使用、多信息源信息整合等,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對于記者的能力和精力提出極高要求,往往難以顧全。
時代是發(fā)展的,面對客觀因素的改變,廣播媒體要認清變化,不斷提高自身輿論的引導力,記者也要提升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在不斷變化的格局中保持自身優(yōu)勢。
過去,傳統(tǒng)廣播媒體的優(yōu)勢就在于短、平、快,相較于報紙和電視,在速度上往往快人一步,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傳統(tǒng)廣播的這一優(yōu)勢被逐漸取代。尤其當下“大眾皆為報道人”,不論新聞發(fā)生在何時何地,人人都可以“客串記者”來拍攝視頻、音頻和圖片,在自媒體上發(fā)布和傳播。面對這種情況,廣播媒體記者可以借“他山之石攻玉”,借助于新媒體平臺對事件信息進行整合證實、整理編輯,而不是局限于現場報道形式。但要注意的是,這類新聞或信息往往存在人為修飾,其真實性不能得到保證,報道時需要仔細求證,去偽存真,將價值信息準確的呈現在大眾面前[3],切記誤導受眾、以訛傳訛,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公信力。
實際上,新媒體對廣播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融合新媒體進行優(yōu)勢互補成為很多廣播媒體的選擇。單純依賴音頻信號進行傳輸的廣播媒體越來越少,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等傳播渠道已經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媒體平臺的觸電融合,這也給了廣播記者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但與此同時,信息傳播形態(tài)趨于多樣化對記者的能力素質提出了復合型新要求:除了進入新聞現場時的應變能力、核心把控能力、語言交流能力,還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新媒體平臺信息的采集、剪輯、生成、發(fā)布等技術。在一些情況下,廣播記者還要直接面對鏡頭,客串出鏡記者或者直播主持人。因此,廣播記者要主動學習新技能,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盡快成為“能文能武”、善打硬仗的多面手,才能在“新聞爆炸”時代保有一席之地。
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新聞容量大等優(yōu)點,但也有傳播內容隨意化、碎片化、娛樂化等缺點,與之對比的是,廣播作為傳統(tǒng)主流媒體,其新聞來源正規(guī)權威、社會影響力大、采編隊伍實力強勁等優(yōu)勢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廣播媒體記者應該揚長避短,生產吸引受眾注意力和有影響力的新聞產品,比如深度報道、系列報道、連續(xù)報道、新聞評論、新聞解讀等,提升廣播新聞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同時也應重視廣播傳播速度快這一傳統(tǒng)優(yōu)勢,多做現場類報道,在提升報道速度和質量的同時,從受眾需求出發(fā),做有溫度的新聞,讓報道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為傳統(tǒng)廣播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廣播記者必須順應潮流、改變工作模式,提升綜合能力,盡快實現向多面手的轉型,成為新媒體時代合格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