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巖松,揭新源,侯進科,霍沖霄,左璇琪
(長春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長春 130012)
禮貌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由于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在跨文化交際中,禮貌一直被視為語言交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清楚地表明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們喜好和對這一特定語言的重視程度。在中西方文化中,禮貌原則的社會功能相同,但它們在實際使用中卻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在此文化是禮貌的語言行為,在彼文化中則是不禮貌的語言行為。因此,研究禮貌用語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差異往往成為跨文化交際失敗的根源。
在中國,其實“禮”在古代就早已形成了傳統(tǒng),一些被我們視為“封建”,一些則發(fā)揚光大漂洋過海。在尊卑、等級分明為主要取向的中國封建社會,“禮”的精神就是天地人倫的上尊下卑,《管子·五輔》中亦有“上下有異,貴賤有分,長幼有序,貧富有度,凡此八者,禮之經(jīng)也”,這種上下、貴賤、長幼、貧富之別就是封建社會中“禮”的根本。禮貌言談貫徹其中,《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均有涉及。
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外國語大學顧日國先生開始研究語用學禮貌。1992年,他在《禮貌,語用與文化》一文中提出了基于漢文化的禮貌原則,即貶己尊人準則:說到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時候要貶,要謙;說到聽者或與聽者有關的事物要抬,要尊;稱呼準則:人們出于禮貌,用合適的稱謂語稱呼他人;文雅準則:所用言語文雅,體現(xiàn)出說話人有禮貌、有教養(yǎng);求同準則:指注意對方的身份和地位,尊重對方的“面子”,使交際雙方在諸多方面達成一致。
在西方文化中,關于禮貌原則的概述要從1967年格萊斯的合作原則說起,包括:量的準則、質(zhì)的準則、切題準則、方式準則。不久,利奇又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禮貌原則用以補充合作原則,它包括6方面,即得體準則要求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慷慨準則要求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謙虛準則要求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贊揚準則要求盡量縮小對他人的貶低,增加對他人的表揚;贊同準則要求盡量縮小與他人的不同意見,增加與他人的共識;同情準則要求盡量減少自己對別人的厭惡,增加對別人的同情。從這六方面不難看出,禮貌原則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說話人在說話時盡量多給別人一點方便,盡量讓自己謙虛一點,使對方感到受尊重,并獲得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從而使交際順利完成,并使自己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中西有關理論家用各種方法去探索如何變得禮貌,但是,他們提出的理論總是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誤差,文化差異正是這些誤差的根本原因。由于這兩種文化的差異,導致禮貌準則和內(nèi)涵的差異性與沖突性。在人際交往中如何準確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禮貌準則,如何規(guī)避差異性所帶來的文化沖突,達到融洽的交流,這是本文所專注的問題之一。本文擬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具體闡述中西方交流中的禮貌差異,以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認識的敏感性,避免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社會日益發(fā)展,中西方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密切。在當前經(jīng)濟貿(mào)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商業(yè)貿(mào)易往來更是密不可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也更為普遍。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因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方的禮貌原則更是不盡相同。
格萊斯的合作原則的目的在于解釋會話含義,是使雙方說出的話語更加接近于彼此交流的共同目的。英國的學者利奇曾提出了禮貌原則,他提出這一原則的目的是為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的合作原則而作的補充解釋和完善。但是在實際的禮貌文化交流中,卻存在很大的差異。倘若用中國人常用的禮貌方式向西方人打招呼,對方可能會不理解或者產(chǎn)生一定的反感。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致問候時,要充分了解對方問候習俗,不然會導致語用失誤。
當然,從地域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qū)域。對于中西方不同的禮貌文化差異,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在多年來的封建社會傳統(tǒng)下,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制度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自然經(jīng)濟,人們思維保守安分。中國古代文明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nóng)業(yè)文明,由此也就塑造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存異的封建保守理論,以“和為貴、忍為高”的處世原則。善于站在生命的高度來思考世界,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自己,通過圣賢的教誨和學習來提高自己和他人的修養(yǎng)。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fā)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并且歐洲的農(nóng)耕遠不及中國古代農(nóng)耕重要,再加之歐洲人以民族遷徙為主,喜歡探索,其文化比較外向。而且進入工業(yè)經(jīng)濟時代早,由此也就造就了西方人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所以西方的交際文化更為外向開放、自我為中心,也就在禮貌交際原則方面存在著與中方相異的地方。
中國處于大陸內(nèi)部,相對來說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封閉也使得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nèi),善于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以史為鑒,而空間意識較弱。認為天圓地方,自己處在世界中央,這種自足的思維認知導致了中國人求穩(wěn)好靜的性格,缺乏對新鮮事物的探索與發(fā)掘的興趣。也就養(yǎng)成了謙和內(nèi)斂的禮貌文化交際方式。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shù)則處于開放的海洋性氣候地理環(huán)境,工商業(yè)、航海業(yè)發(fā)達,從古希臘時期就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tǒng)。同時也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開放、熱情的西方禮貌交際習慣,也體現(xiàn)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征服的個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各自規(guī)范但不同的價值觀念,這種差異是導致跨禮貌原則文化交流中產(chǎn)生差異的根源。就世界觀而言,中國人追求“和合論”,即以妥協(xié)態(tài)度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對大自然的順從和崇拜,并與大自然和諧統(tǒng)一。中國自古就有“以類合之,天人合一也”。中國是崇尚權威的國家,在中國“先國后家”、“長幼尊卑”這些都是服從權威的表現(xiàn)。而且中國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也是“家國天下、父子君臣”,是典型的禮儀情感型社會人際關系,即集體主義文化價值觀。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個體的獨立、自主及成就。西方哲學觀自古就傾向于把人與大自然對立起來,即“天人相分”,強調(diào)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力量。西方文化的個體主義或個人主義和中華文化的群體主義或集體主義形成鮮明的對比。個人主義意味著對自由、對差異的追求。西方文化強調(diào)個人潛力的發(fā)揮、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及個人利益的追求。西方的社會人際關系更為偏向于實用型,強調(diào)人的平等與自由競爭。西方這種理智的人際關系模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際關系,即個人主義文化價值觀。
西方人經(jīng)常不太理解中國人的某些行為處事,中國人的性格與西方人相比較為內(nèi)向、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樣直接、張揚。中國人在利益受到威脅時,會謙讓,而不會直接點明,比如中國人所崇尚的孔融讓梨的觀點。中國人有時習慣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別人的利益得到滿足,習慣顧全大局,重視集體利益。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從整體到部分的考慮,講求圓滿,追求和諧和辯證,思維上會比較籠統(tǒng)、模糊,做事喜歡“留一線”,這一點從中國人平常的說話習慣上便可發(fā)現(xiàn)。在合作有沖突時,一般是更加看重實際利益,盡量傳遞給對方足夠的信息,讓別人尊重自己,保全自己的面子。然而,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習慣主動爭取自己的利益,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和威脅,努力捍衛(wèi)自己的面子。西方人的思維屬于線性思維,習慣先有部分再到整體,擅長邏輯思考,條理分明地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解決具體問題。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導致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從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制度形成到地理環(huán)境各異,從而孕育出的文明不盡相同。因為經(jīng)濟作為社會的基礎對于人群形成特有的思想、性格、處事原則,和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對于中西方人民認知的思維和興趣個性的養(yǎng)成都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我們更應該透過表面現(xiàn)象看到跨文化交際雙方產(chǎn)生失誤的根源主要是交際雙方?jīng)]有獲得彼此文化的認同。文化的認同是相互的,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僅僅是看清中西方的禮貌差異,更應該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注意在禮貌原則中的文化習俗,重視禮貌準則在交際文化之間的關系,努力達成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認同。這樣才能在交際過程中,達到所期望的效果。
在目前中國的外語教育中,大多數(shù)時間只能在課上進行。又受困于應試教育的特殊性,培養(yǎng)受教育者在語法和詞匯的教學上作為主要針對方向,忽視了學生在語言上的實際應用,這樣自然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一味地在書本中學習外語,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無法真實地感受到外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從而把外語“學死”。因此,我國的外語教育觀念必須要改變。
從外語教育開始以來,對于外語的教學側(cè)重點都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忽略了文化交際能力對于外語學習的重要幫助。所以造成現(xiàn)階段我國的外語教育普及人數(shù)高但學習質(zhì)量低的尷尬現(xiàn)狀。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把外語學習當做一種溝通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而是作為升學路上不得不接受的一種負擔。所以“啞巴英語”,見面不敢說、不會說成為許多學生的通病。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要求我們必須要推進我國外語教學方法多樣性轉(zhuǎn)變。用更加新穎的、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條件的還可以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境中學習語言,就是所謂的“情景教學”。另外,可以舉辦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講座,以提高學生對于這方面的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方法的改變要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要與語言學習實踐緊密結(jié)合。
減少跨文化交際之間的差異,提高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很重要的一點還是需要廣泛的接觸文化材料。無論是外國的名著還是經(jīng)典影視劇,都可以作為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徑。畢竟,教師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語言的學習,更多是靠平時的積累和沉淀。學生可以通過廣泛的閱讀和瀏覽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拓展視野,從中吸取有用的文化知識,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多與學生溝通,解答他們的疑惑。取其優(yōu)秀的、積極的、正能量的文化傳遞給學生,去掉那些負面的、有違道德的文化,對學生價值觀的樹立負責。
綜上所述,在外語教育中,我們不能只注重書面和考試中出現(xiàn)的語法或詞匯,也不能僅僅把語言知識的傳授作為重點?,F(xiàn)如今的世界,是日益密切、交際溝通頻繁的世界。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既有語言能力,又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禮貌用語和運用交際策略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差異,通過以文化的了解和學習為導向,提高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度,采用不同的禮貌原則和交際策略,減少甚至是避免錯誤,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禮貌是現(xiàn)代社會、各個國家以至于人和人之間交往的重要手段,是良好交往的基礎,可以幫助人們構建和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根據(jù)各種不同文化背景及人文環(huán)境,禮貌又有不同的準則和策略,賦予了它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本文通過對中西方禮貌原則的背景、差異的原因及解決辦法三個方面進行資料的查閱和研究,發(fā)現(xiàn)中西方禮貌原則的本質(zhì)是相同的,都是以尊重對方為前提,顧及對方的感受,貶己尊人。但在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上,由于歷史文化、社會環(huán)境等的不同和制約,導致從具體來看差異較大,同時也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要有一定的文化差異意識,先去了解交際對方的文化環(huán)境與我方的差異,尋找共同特點,適當?shù)卣{(diào)整、注意自己的言行,在遵循自己文化價值的同時,也要尊重認同他人的文化,以達成語言交流的相互融合。
正確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合理地使用禮貌原則,掌握不同文化內(nèi)涵下的禮貌用語,避免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必要準備,也是英語學習者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