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發(fā)遠(yuǎn)
(宜賓學(xué)院 文學(xué)與新聞傳媒學(xué)院, 四川 宜賓644000)
《說文解字》保留了大量與居室有關(guān)的漢字,我們稱為居室字系,主要集中在宀、宮、門、土、戶、木、高、石、穴、廣、廠、囗等十余個部首中。 它們翔實(shí)地記錄了中華民族居住的歷史,居所的外觀、結(jié)構(gòu)、建造、類別等方面,沉淀了古代中華民族豐富厚重的居住文化,大如中華民族的宇宙觀、認(rèn)知觀、審美觀,小如日常起居、行為細(xì)節(jié)、家常關(guān)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凝聚在這些漢字中的影響深遠(yuǎn)的家園情結(jié)。
“家園”的“園”繁體為“園”,本義是“種水果的園地”。 《說文解字·囗部》:“園,所以樹果也。 從囗袁聲。 ”(以下凡引自《說文解字》的字僅以部首為名) “園”在古代典籍的用例中雖無“家園”的專門義項,但“家”與“園”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從文字構(gòu)形來看,“園”含有“囗”。 《囗部》:“囗,回也。 象回帀之形。 ” “囗”就是“圍”的古字。 一些學(xué)者把“囗”理解為“有形(或無形)的人為場所空間或建筑空間的限定符號”,“露墻、藩籬(或垣)一類建筑構(gòu)件的表達(dá)形式”[1]。 “回帀”即“回環(huán)周繞”,具體到“園”,就是指用圍墻或籬笆,圈定一個獨(dú)立的范圍或空間。 “家”也是封閉的,而且我國古代理想的“家”往往是有“園”的。 這個園就是院落或后花園。 《孟子·盡心上》:“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所稱的墻,很可能就是普通民宅的圍墻。 孟子之語是在描繪人民群眾有家有園的理想社會,他將對理想社會的贊美落腳于居住環(huán)境之上。
中國人喜歡用“團(tuán)圓”一詞來形容家人齊聚的美好氛圍。在《說文解字》中,“團(tuán)”“圓”二字的意思相近,都有圓滿無缺之義。 《囗部》:“團(tuán),圜也。 ” “圓,圜全也。 ”二字的形符“囗”正如上面所說,都跟圍墻有關(guān)系,而有圍墻就是完整的、安全的、美滿的。 哪些地方有圍墻呢? 城堡是國家的中心,是有圍墻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民居是有圍墻的,而家國又是同構(gòu)的。所以像“團(tuán)”“圓”一類漢字,其表達(dá)的譽(yù)美性的語義信息最初本身就與居室或居處地有關(guān)。
《說文解字》保留了不少直接稱頌居室的漢字。首先,居室往往都是高大、寬敞、美麗的。比如:
《廣部》:“龐,高屋也。 從廣龍聲。 ”段注:“謂屋之高者也,故字從廣。 ”[2]445《宀部》: “寷,大屋也。 從宀豐聲。 《易》曰:‘寷其屋。 ’”段注:“此以形聲兼包會意,當(dāng)云從宀從豐,豐亦聲。 ”[2]338《周易·豐》:“豐其屋,蔀其家。 ”“蔀”就是以席覆蓋。 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既大其屋,又蔀其家,其為巨室可知矣。 ”[3]《廣部》:“廈,屋也。 從廣夏聲。 ”《集韻·馬韻》:“廈,大屋。 ”這也是一個形聲兼會意之字,“夏”亦有“大”義。 《廣部》:“廣,殿之大屋也。 從廣黃聲。 ”段注:“覆乎上者曰屋,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yuǎn)矣,是曰廣,引申之為凡大之稱。 ”[2]444
《門部》:“閌,閌閬,高門也。 從門亢聲。 ”張衡《西京賦》:“高門有閌,列坐金狄。 ”《宀部》:“宀康, 屋宀康良宀也。 從宀康聲。 ”“宀康良宀”即屋宇空闊。 《宀部》:“良宀,宀康也。 從宀良聲。 ”《玉篇·宀部》:“良宀,屋宀康良宀也。 ”《廣韻·唐韻》:“良宀,宀康良宀,宮室空皃。 ”
《宀部》:“宥,寬也。從宀有聲?!贝俗钟梦莸膶挻髞肀硎緦捜实那閼鸦?qū)捰拥男袨?。《周易·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孔穎達(dá)疏:“宥謂寬宥,罪謂故犯,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 ”[4]《宀部》:“寬,屋寬大也。 從宀萈聲。 ”《后漢書·劉般傳》:“府寺寬敞。 ”《廣部》:“廣秅,開張屋也。 從廣秅聲。 ”段注:“謂屋之開張者也。 ”[2]444
《廣部》:“廔,屋麗廔也。 從廣婁聲。 ”本義是房屋窗牖通明的樣子。 段注:“窗明離廔闓明也。 《長門賦》《靈光殿賦》皆作‘離樓’,謂在屋在墻囪牖穿通之皃。 ”[2]445
其次,居室往往還有著通透的回聲。 《宀部》:“宏,屋深響也。 從宀厷聲。 ”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升部》:“深大之屋凡聲如有應(yīng)響?!保?]《宀部》:“宖,屋響也。從宀弘聲?!比莞督鹞木帯罚骸啊墩f文》‘宏,屋深響也’,‘宖,屋響也’,其義同。 ”[6]可見,“宖”與“宏”為異體字。
再次,居室往往是尊貴之處。 《宀部》:“寵,尊居也。 從宀龍聲。 ”本義為“尊貴的居室”,在古人的觀念中,處于“尊貴的居室”是榮耀和受尊崇的集中表現(xiàn),因此“寵”引申為“尊崇”“榮耀”等意義。
《宀部》:“家,居也。 從宀,豭省聲。 ”《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 ”段玉裁認(rèn)為“豭省聲”是不對的。此字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會意字,從宀從豕。字形結(jié)構(gòu)表示居室里有豬,就是人有穩(wěn)定的家了。 為什么先民要用屋下有豬而不用屋下有人或?;蜓騺肀磉_(dá)“人居之處”這一意義呢? 其實(shí)段注已有所探索:“豢豕之生子冣多,故人凥聚處借用其字。 ”[2]337“家”字的結(jié)構(gòu)和本義,生動地反映了漢民族“家”的概念的建立是與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并由此促進(jìn)的定居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 《宀部》:“宋,居也。 從宀從木。 ”林義光《文源》:“木者,床幾之屬,人所依以凥也。 ”[7]859《尸部》:“屋,居也。 從尸。 尸,所主也。 一曰尸,象屋形。 從至。 至,所至止。 室、屋皆從至?!倍巫ⅲ骸拔菡?,室之覆也,引申之凡于上者皆曰屋,天子車有黃屋?!薄胺彩缘糜?xùn)主,屋從尸者,人為屋主也?!薄吧舷蟾?,旁象壁?!保?]401依段注,“屋”就是有蓋的居室,其構(gòu)件“尸”有兩解,或者指住在屋里的主人,或者象居室的頂蓋和墻壁。
《宀部》:“容,盛也。 從宀、谷。 ”徐鉉等注:“屋與谷皆所以盛受也。 ”[8]150《宀部》:“宬,屋所容受也。從宀成聲。”段注:“宬之言盛也,《廣韻》無所字?!保?]339桂馥《義證》:“宬,屋所容受也者,本書‘容,盛也’,盛當(dāng)為宬?!保?]從漢字結(jié)構(gòu)上講,從“宀”與從“皿”是相通的,“宀”可以說是特殊的大皿器。 應(yīng)依《廣韻》為“屋容受”,即屋子容納物具。 《廣部》:“庤, 儲置屋下也。 從廣寺聲。 ”《詩經(jīng)·周頌》:“庤乃錢镈。 ”《廣部》:“廞,陳輿服于庭也。 從廣欽聲。 ”就是把車馬和服裝陳放在庭院里不使用。 《周禮·天官·司裘》:“大喪,廞裘飾皮車。 ”孫詒讓正義:“凡器物之陳而不用者謂之廞……其用者謂之陳,不可謂之廞。 ”[10]902《宀部》:“寫,置物也。 從宀舄聲。 ”徐灝注箋:“古謂置物于屋下曰寫,故從宀,蓋從他處傳置于此室也。 ”[10]954《管子·白心》:“臥名利者寫生危。 ”郭沫若等集校:“寫者,置也,處也。 ”[10]954《宀部》:“寘,置也。 從宀真聲。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儀之亂,析公奔晉,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 ”
《說文解字》有不少記錄古人出入居室的文字。如:《門部》:“ , 妄入宮掖也。從門 聲。”段玉裁認(rèn)為此字有“闌”和“蘭”兩個假借字。其注曰:“《成帝紀(jì)》:‘闌入尚方掖門?!瘧?yīng)劭曰:‘無符籍妄入宮曰闌’。 又或作蘭。 《列子》‘宋有蘭子’,張湛注曰:‘凡物不知生之主曰蘭。 ’殷敬順曰:‘《史記》“無符傳出入謂之闌”,此蘭子,謂以技妄游。 ’”段還改“掖”為“亦”。 其注曰:“亦舊作掖,師古注《漢》曰:‘掖門在兩旁,如人臂掖?!涝S字例,當(dāng)作亦也。”[2]590所以,“妄入宮掖”就是沒有通行證,擅自進(jìn)入宮殿側(cè)門。 《門部》:“ ,登也。 從門、 。 ,古文下字。 ” 徐鉉等注:“下言自下而登也,故從下。《商書》曰:‘若升高必自下?!保?]249推想徐鉉之意,門前可能有階梯,故言“自下而登”。 林義光《文源》:“下門者,其下為門,登高之象。 ”[11]所以這里的“登”即是指“登門”?!稇舨俊罚骸?,閉也。從戶,劫省聲?!倍巫ⅲ骸敖偈÷暎僧?dāng)作去聲?!保?]587本義為“關(guān)門”。湯顯祖《紫簫記·話別》:“門兒 著暗咨嗟,燭心點(diǎn)著生疼熱。 ”
與此相關(guān),貴族之居往往是有專門的守門人掌管出入的,《說文解字》亦有專字。 如:《門部》:“閹,豎也。 宮中奄閽閉門者。 從門奄聲。 ”此字許慎所釋非本義,而是引申義。 本義應(yīng)為“門扇”,用例如《墨子·迎敵祠》:“設(shè)守門,二人掌右閹,二人掌左閹,四人掌閉,百甲坐之。 ”岑仲勉注:“此處作名詞用,猶云右扇、左扇,每扇兩人,合之則四人,共司啟閉之務(wù)。 甲指甲士,每門有百甲士坐守。 ”[12]引申為“掩閉”,因為閹人一方面被掩閉雄性,另一方面被指使看守宮門,故又引申為“閹人”,即豎。 《門部》:“閽,常以昏閉門隸也。 從門從昏,昏亦聲。 ”就是黃昏時負(fù)責(zé)關(guān)門的奴隸。
《宀部》:“宿,止也。 從宀 聲。 ,古文夙。 ”本義是“過夜”。 依據(jù)甲金文材料可知其字形結(jié)構(gòu)即人止于屋下,臥于席上休息,那個“ ”,甲骨文作“ ”,就像一張席子,古人作為坐臥工具。 《宀部》:“寑,臥也。 從宀 聲。 ”同“寢”。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寑字當(dāng)從宀,從人又持帚,會意。 今北人居長炕,上鋪以席,就寢前必持帚掃除灰塵,蓋自古之通俗也。 ”[13]《宀部》:“ ,寤也。 從宀吾聲。 ”本義為“睡醒”,同“寤”。
《門部》:“闚,閃也。 從門規(guī)聲。 ”本義為“從門中偷看”。 《周易·豐》:“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 ”段玉裁認(rèn)為此字與“窺”字有別,其注曰:“此與窺義別,窺,小視也。 ”[2]590“闚”在《說文》中與“閃”互訓(xùn)。 《門部》:“閃,闚頭門中也。 從人在門中。 ”《門部》:“闞,望也。從門敢聲。”字形結(jié)構(gòu)中有意符“門”,表達(dá)的是依門而望,居室成為人的觀察立足點(diǎn)。《尸子·君治》:“禹于是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 ”《宀部》:“察,覆也。 從宀、祭。 ”本義為“詳審,細(xì)究”。段注:“從宀者,取覆而審之,從祭為聲,亦取祭必詳察之意?!保?]339所謂“覆”,就是倒置過來仔細(xì)查看。 房子像一個正立的蓋子,現(xiàn)在幾乎把它倒過來檢查,所以字形結(jié)構(gòu)以“宀”為意符?!跺膊俊罚骸?,入家搜也。 從宀索聲。 ”段注:“《顏氏家訓(xùn)》曰:‘《通俗文》云,入室求曰搜。 ’按:當(dāng)作入室求曰 。 今俗語云搜索是也。 ”[2]341
人因居室而得庇護(hù),并由此而獲得安全感。 《廣部》:“庇,蔭也。 從廣比聲。 ”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 ”《宀部》:“定,安也。從宀從正。 ”下面是“正”字的變形。 本義為“安定”。 《周易·家人》:“正家而天下定矣。 ”“正家”就是使家安定,這恰是“定”字結(jié)構(gòu)的最好詮釋。 自古王者皆以天下為家,故定天下就是正大家。 一家人的安全,可以推廣為天下人的安全;天下人的安全,可以凝縮成一家人的安全。 《宀部》:“寍,安也。 從宀,心在皿上。 人之飲食器,所以安人。 ”甲骨文象居所有食具,意思是在家里有吃有喝,當(dāng)然心安理得。 此字是“寧”的古字。 《宀部》:“宓,安也。 從宀必聲。 ”段注:“此字經(jīng)典作密,密行而宓廢也。 ”[2]339《宀部》:“宴,安也。 從宀妟聲。 ”本義為“安逸,安閑”。 在家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是擁有安全感的狀態(tài)。 《詩經(jīng)·國風(fēng)·谷風(fēng)》:“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左傳·閔公元年》:“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廣部》:“廮,安止也。 從廣嬰聲。 ”《廣韻·靜韻》:“安也。 ”《高部》:“亭,民所安定也。 亭有樓,從高省,丁聲。 ”段注:“《風(fēng)俗通》曰:‘亭,留也,蓋行旅宿會之所館?!夺屆吩唬骸ぃR?,人所停集?!矗啤袼捕ā?,謂居民于是備盜賊,行旅于是止宿也。 ”[2]227由此可知,許釋“亭”之本義,即是古代設(shè)在道旁供人停留住宿的處所,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生活服務(wù)區(qū)。這大概是一種政府服務(wù)行為,旨在讓離家的人找到家的感覺。這可以說是古人家園情結(jié)的延伸。
《說文解字》居住字系中,也有少數(shù)是表達(dá)居室中安全遭到破壞的。 這正好從反面說明了古人對居處安全問題是格外關(guān)注的。 這種破壞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外來的,一類是內(nèi)生的,前者如“害”和“寇”,后者如“宄”。 《宀部》:“害,傷也。 從宀從口。 宀、口,言從家起也。 丯聲。 ”文字學(xué)界對此字的結(jié)構(gòu)和本義有不少的討論,沒有形成統(tǒng)一意見,但在否定許慎的解說這一點(diǎn)上倒較為一致。 在這些討論中,日本學(xué)者高田宗周的意見值得重視[7]846。 他認(rèn)為“害”的金文是會意字,可分成宀、干、古三個構(gòu)件,表示“人入宀中,犯干寶貨,此傷害之尤其甚者也”,即入室打砸搶的傷害行為。 《攴部》:“寇,暴也。 從攴從完。 ”許慎對其本義之釋“暴也”基本可以接受。因為如果強(qiáng)調(diào)動作,可以理解為“暴行”;如果強(qiáng)調(diào)主體,則可以理解為“暴徒”。但字形分析成“攴”和“完”是有問題的。根據(jù)一些文字學(xué)家的意見,分析成“從宀從元從攴”較為恰當(dāng)。如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卷四:“卜辭作 等形(另外五個形體省略),疑寇之初文,象盜寇手持干梃入室抨擊。小點(diǎn)或象室中什物狼藉之形。衛(wèi)姬壺寇作 ,虞司寇壺作 。人,從左向,已失持械之意。 又于人上加一或二乃小點(diǎn)之偽變。 篆文遂襲誤為元,許君乃曰從完也。 殷人于俘虜歸其部勒者仍名曰寇,曰多寇,曰臣,曰多臣,寇與臣并驅(qū)之伐敵。 ”[14]筆者認(rèn)為在“寇”字的諸種解釋中,葉玉森的解說是較為恰當(dāng)?shù)摹?但其金文結(jié)構(gòu)的分析是有問題的,所謂“于人上加一或二”并非是“小點(diǎn)之偽變”,而是表示人的頭部,即“元”。 “元”作為“人頭”講,在古文獻(xiàn)中有不少用例。不過這個人不應(yīng)理解為強(qiáng)盜,而是主人。這樣說來,從甲骨文到金文,字形的構(gòu)意重心從關(guān)注物轉(zhuǎn)而到關(guān)注人,即由表現(xiàn)強(qiáng)盜入室搶東西到襲擊人。 字形的演進(jìn),表現(xiàn)出對居室主人人身安全的更高關(guān)注。 《尚書·舜典》:“寇賊奸宄。 ”孔傳:“群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 ”[15]《宀部》:“宄,奸也。 外為盜,內(nèi)為宄。 從宀九聲。 讀若軌。 ”此字甲骨文有“ ”一形,“宀”下為“九”和“攴”,表示盜賊手拿棍子之類的東西進(jìn)入室內(nèi)行竊,“九”是聲符。 在室外公然行竊的叫盜,進(jìn)入室內(nèi)行竊的叫宄?!秶Z·魯語》:“竊寶者為宄,用宄之財者為姦?!睆募坠俏倪€是表示外面進(jìn)入居室之內(nèi)的竊賊行為,到后來典籍中表示內(nèi)部成員的盜竊或破壞行為,這種表義重心的變化說明古人對內(nèi)賊造成的安全擔(dān)憂更加深切,即所謂“家賊難防”。
《宀部》:“安,靜也。從女在宀下。”戴君仁在《跋秦權(quán)量銘》中更明確認(rèn)為此字“當(dāng)是象人屈膝而坐之形”,且坐具為“席”。 他認(rèn)為“安”的甲骨文形體中有的“女”旁有一至三個不等的添加之筆,如 、 、 ,或者干脆“女”被包圍起來,如 。這些添筆或包圍結(jié)構(gòu)就是供坐之席[7]791。根據(jù)戴君仁的觀點(diǎn),可以認(rèn)為“安”就是以一個女子安坐在家里,來表示安靜之義。 故此“靜”是家中女人之靜。 女人之靜,既靜且美也。 《詩經(jīng)·靜女》“靜女其姝”可以為證。 《宀部》:“宀契,靜也。從宀契聲。 ”《宀部》:“ ,無人聲。 從宀尗聲。 ”此字為“寂”的異體,表達(dá)的顯然是屋子沒有人住,非常安靜,或者有人居住但悄無聲息。 《易經(jīng)·系辭上》:“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在《易經(jīng)》中,從屋之靜而遙感宇宙之靜,是無為之道的表現(xiàn)方式,是通向世界的本源。
中國人心中家庭興旺主要指兩方面。 首先是人丁興旺。 《廣部》:“庶,屋下眾也。 從廣、炗。炗,古文光字。 ”此字甲骨文有“ ”之形,表示在家中以火燃石而煮飯。 聯(lián)系其他甲骨文形體,大體可以推知此種方法使用很早,也許在古人依石崖而居的時代。 今天一些餐館里還有將鵝卵石燒紅來燜煮的烹飪方法,也許是古人這種方法的遺留。 此字描寫了古代家庭聚會的情景:有很多人,有豐盛的家宴。 后來文獻(xiàn)中“眾庶”的用法就源自人丁興旺的家庭宴聚。 《宀部》:“宭,群居也。從宀君聲?!薄抖Y記·三年問》:“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則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盡矣。 ”《禮記·曲禮上》:“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其次是財旺。 《宀部》:“寶,珍也。 從宀從王從貝,缶聲。 ”甲骨文最初沒有“缶”,金文和小篆中加作聲符。 其實(shí)“缶”在遠(yuǎn)古時代也為人所寶重。 如此,本字就表示家里有玉,有貝,有缶,可謂財寶滿盈。 《門部》:“闐, 盛皃。從門真聲。 ”段注:“謂盛滿于屋中之皃也。 ”[2]590《爾雅·釋天》:“振振闐闐,出為治兵,尚威武也。 ”《門部》:“闛, 闛闛,盛皃。 從門堂聲。 ”段注:“謂盛滿于屋中之皃也。 ”[2]590是什么“盛滿于屋中”呢?可以說,要么是人,要么是財。
再從反面看,分家是對家庭興旺的破壞。 《宀部》:“寡,少也。 從宀從頒。 頒,分賦也,故為少。 ”段玉裁先校字形解說為:“從宀、頒。 頒,分也。 ”接著又依《韻會》所據(jù)小徐本補(bǔ)說:“宀分故為少也?!弊詈笞⒃唬骸板卜终?,合于上而分于下也。故始多而終少。”[2]341由此可見,這個字所描述的,原本是分家。 在古代漢民族人民的原始觀念中,分家會使人財變少,力量變?nèi)?,是敗家的?從根本上講,分家的原因是人分,是人心不齊了,“分賦”是分人的結(jié)果。 有意思的是,毛公鼎中“寡”由“宀”和“頁”組成,“頁”即是人頭,代表人,整個字構(gòu)形意義極有可能就是:家分了,人丁興旺變成了孤單的一個人立于屋下。 很明顯,“寡”字從反面強(qiáng)烈地表達(dá)了中華民族祖先的大家庭觀念。
居室是人的歸宿和寄托,人的歸依感最初就植根于家園之中。 《宀部》:“宅,所托也。 從宀乇聲。 ”段玉裁據(jù)《御覽》改作:“人所托凥也。 ”[2]338《詩經(jīng)·小雅·鴻雁》:“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廣部》:“廣且,人相依廣且也。 從廣且聲。 ”此字傳世文獻(xiàn)不見用例,學(xué)者也少有討論。 如果單純從許慎解說來看,可以理解為人在居室中共同生活、相互依靠。
與家中獨(dú)有的歸宿感相對照的,是寄人籬下的客居感。 《宀部》:“寓,寄也。 從宀禺聲。 ”本義為“寄居”。 《孟子·離婁下》:“無寓人于我室,毀傷其薪木。 ”《宀部》:“寄,托也。 從宀奇聲。 ”《左傳·襄公十四年》:“齊人以郲寄衛(wèi)侯。 及其復(fù)也,以郲糧歸。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即使是受主人真心待見,客人也難免寄居之感。《宀部》:“客,寄也。 從宀各聲。 ”唐代劉長卿詩里的“風(fēng)雪夜歸人”,一定是在急切地尋找家園的溫暖和歸屬感。 相反地,主人對待客人,最重要的就是讓客人找到回家的感覺。但這在事實(shí)上很難做到,所以中國古典詩文中才有那么多的客居傷感之作。
韓偉認(rèn)為,“從穴居到走向高土而‘安居’是人類文明的提升。 豐富多彩的與居住有關(guān)的漢字充分顯示出先民在這種人類文明提升的過程中對‘居’的重視”,“蘊(yùn)涵著‘安居樂業(yè)’的理想與追求”[16]。 我們認(rèn)為,這種對安居樂業(yè)的夢想與追求,逐漸沉淀凝結(jié)而成為中華民族獨(dú)具風(fēng)格、深情厚重、歷久不衰的家園情結(jié)。其核心內(nèi)容是安全感、靜美感、興旺感、歸依感等。透過漢字去追懷這份家園情結(jié),對建設(shè)和諧社會,加強(qiáng)民族團(tuán)結(jié),促進(jìn)華夏文化認(rèn)同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