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玥姝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盤錦 124010)
顱內動脈瘤屬于腦血管意外,是指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突出,該病發(fā)病較急且病情較為嚴重,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患者存留后遺癥,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存質量。開顱夾閉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常見方式之一,但手術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患者由于生理、心理雙重受創(chuàng),可能導致康復進程受到影響。因此加大對于患者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近年來,臨床上提出了運用圍手術期護理進行干預的方式,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顱內動脈瘤開顱夾閉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內接收的94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7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27~64歲,平均年齡(45.5±18.5)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23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4.5±2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經造影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②均接受開顱夾閉術治療;③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參加研究。排除標準: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心肺功能異常者、嚴重肝腎疾病患者均不納入本次研究。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給予患者健康知識宣教,完善圍手術期內各種檢查,觀察患者病情發(fā)展情況,若出現并發(fā)癥則給予針對性治療。觀察組:給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包括:①健康知識宣教:告知患者顱內動脈瘤的發(fā)病機制,以及開顱夾閉術的優(yōu)點及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疾病的信心,并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②心理護理: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進行安撫,解答患者的相關疑問,緩解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并向患者列舉同類手術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③術前護理:術前1~2 d進食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暢,并訓練患者進行床上排便;術前4~6 h禁飲禁食,并排空大小便,術前晚告知患者盡早入睡,保證睡眠充足。④術后護理:術后保持患者住院環(huán)境的安靜,床頭高位30°~45°,告知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避免聲音、光線的刺激,限制探視時間,保證患者休息;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嚴密監(jiān)測體溫、血壓、呼吸等變化情況,維持血壓120~130/80~90 mm Hg,避免腦組織缺血缺氧;術后制動24 h,協(xié)助患者每3 h翻身1次,預防壓瘡,并且避免曲膝和屈髖。⑤疼痛護理:患者術后長期臥床,制動24 h,會導致全身酸痛,此時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翻身,交替更換臥位,使髖關節(jié)能夠伸直,小腿可以適當彎曲,必要時可以給予患者止痛藥物進行治療。⑥并發(fā)癥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避免情緒激動、劇烈活動等造成血壓驟升引起動脈瘤破裂出血;同時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的疼痛程度、肢體功能、意識狀態(tài),避免發(fā)生腦血管痙攣。⑦生活護理: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飲食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則,保持大便的通暢;其次鼓勵患者多飲水,有利于對比劑從腎臟排出;并告知患者做好口腔、會陰等護理,避免引發(fā)感染;減少增加腹壓的動作,例如咳嗽、嘔吐,幫助患者按壓穿刺點,預防出血。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1.3 觀察指標:①并發(fā)癥:如肺部感染、電解質紊亂、腦血管痙攣等。②術后恢復情況:利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評價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分值越低說明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越好;利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LQ-C30)評價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利用運動能量(FMA)評價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分值越高說明肢體功能恢復越好[1]。③術后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對患者負性情緒進行評價,滿分100分,以50分為界限,低于50分為正常[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數據行SPSS20.0分析,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檢驗若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由表1可知,觀察組術后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占比12.77%,較對照組29.79%來說顯著更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術后NIHSS、QLQ-C30、FMA評分對比:由表2可知,觀察組術后NIHS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更低,且QLQ-C30、FMA評分較對照組均更高,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NIHSS、QLQ-C30、FMA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NIHSS、QLQ-C30、FMA評分對比(分,)
觀察組 47 12.49±2.85 76.39±4.27 57.19±4.06對照組 47 18.71±2.61 61.54±4.18 40.38±4.73 t - 11.034 17.038 18.487 P - 0.000 0.000 0.000
2.3 術后SAS、SDS評分對比:表3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術后SAS、SDS評分較對照組均更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SAS、SDS評分對比()
表3 兩組患者術后SAS、SDS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觀察組 47 27.42±10.58 32.69±7.85對照組 47 39.62±11.41 41.05±6.74 t-5.375 5.539 P-0.000 0.000
顱內動脈瘤是機體在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3],顱內動脈瘤治療期間患者會產生較大的痛苦,心理壓力也會隨之增大,對患者的康復帶來一定的影響。部分顱內動脈瘤患者多伴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各種疾病,導致了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臨床治療難度也更大[4]。因此,臨床上開始對顱內動脈瘤進行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護理干預提倡以患者為中心,圍繞患者的性格和具體病情,來制定適合的護理方案。其中,心理護理對于改善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心理環(huán)境有著重要的作用,患者由于突發(fā)疾病,喪失生活能力,心理會受到巨大的創(chuàng)傷,應通過心理安撫和疏導來對患者進行心理障礙的清除,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使其主動參與到治療與康復的過程中。通過與患者建立融洽的關系,能夠安撫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盡可能讓患者感覺到舒適,避免心情大幅波動。
同時通過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術環(huán)境以及條件,可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加以健康知識的宣教,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了解,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的信心和依從性。術后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極大的降低了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患者的恢復和預后,充分體現了手術與護理聯(lián)合干預的重要性。張彥冰等[5]學者研究結果顯示,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降低,并且患者負性情緒得到顯著改善,本研究結果與之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NIHS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更低,且QLQ-C30、FMA評分較對照組均更高,符合嚴啟榮等[6]學者研究結果,提示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具有實質性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護理干預不僅能夠促進患者身體功能恢復、神經系統(tǒng)的修復,并且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對于改善患者預后來說意義重大,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