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鑒 黑龍江省寧安市廣播電視臺
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遇到新聞價值與被報道對象或相關(guān)人員感情、情緒相悖的情況怎么辦?當災難或者不幸降臨的時候,當鏡頭對準剛剛遭受不幸的人群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完成好新聞報道,還是給這些人以更多的空間,盡量減少對他們的二次傷害?哪一個更為重要?
曾經(jīng)這樣一篇文章,說的是國外一個小鎮(zhèn)上發(fā)生了一起銀行搶劫案。劫匪劫持了一名五歲男孩。后來警方的狙擊手擊斃了劫匪,孩子被濺得渾身是血,嚇得號啕大哭。這時一名警官告訴他,這只是一場這場學習。蜂擁而至的媒體記者看到這一幕選擇了集體沉默,沒有一家媒體報道這條新聞。直到30年后,孩子成年之后才知道真相。因為媒體和小鎮(zhèn)的居民共同保守了30年的秘密,男孩的童年才沒有在可怕的陰影中度過。
是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訪重要,還是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更為重要?我常常想,如果是我們的新聞媒體遇到同類事件之后能不能和美國小鎮(zhèn)的那些媒體一樣,寧可自己不完成任務(wù),也要保護一個孩子的幼小心靈?
多年前,我工作的城市發(fā)生了一場特大洪災,大量人員死亡。做為當?shù)孛襟w我們有人數(shù)和信息上的優(yōu)勢。第一天我的接到的任務(wù)之一就是在救援方準備好的清洗遇難者遺體的場地等候拍攝。我拍到一具具被搜尋到的遺體以及救援人員清洗這些遺體的畫面。但是,看到那些遇難者大多數(shù)還都是孩子,考慮到遇難者家屬的感受,我最終沒有讓這些畫面出現(xiàn)在我的報道中。或者說,我的這次任務(wù)根本沒有完成好。
那天,只有我一名記者在清理遺體的再場。做為新聞記者,不可能不懂得這組鏡頭價值。但是,有什么比讓逝者安息、生者安寧更重要的呢?雖然,我當時還很年輕,不能完全評判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完全正確??墒?,多年以后每每回想起自己當初的決定,還是為那時的自己感到驕傲。
在這類災難性報道中,要盡可能避免展示殘忍、血腥的場面,盡可能減少對受害者及其家屬心理的沖擊。在自己的一篇報道和揭開受害人心頭深深的傷疤之間怎樣取舍?這個問題拷問著我們每一個新聞從業(yè)人員。
許多年前的一個母親節(jié),一位失獨老人意外地收到一束康乃馨和節(jié)日的祝福。送花的是當?shù)赜媱澤?wù)中心的工作人員。老人的獨生子幾年前在一場車禍中不幸遇難。計生服務(wù)中心為她申報了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我在采訪時不僅跟拍了工作人員給老人送花、送祝福的全過程。隨后,還采訪老人事故的經(jīng)過、失獨之后的生活狀況等等。筆者當時也是問了老人許多問題,直到老人說出“多虧計生辦的扶持,才改善了我的生活困竟、幫我從喪子之痛的陰影中走出來”這樣的話,才結(jié)束了采訪?;貋碇螅龀隽艘黄砸詾楹艹晒Φ膶n}報道?,F(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懊悔不已。老人家,對不起。我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出現(xiàn)在她的生活中。不讓他再看到我,記起我,更不要記起那次揭傷疤式的采訪。希望計生服務(wù)站的工作人員也像我一樣,不要再去打擾老人的正常生活。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種揭傷疤式的采訪都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傷害。個人認為,類似這樣的情況只要不是重大事件,應該盡量避免。涉及公共利益必須報道的,也要盡可能采取措施減少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
還是以前面提到的特大洪災的報道為例。由于事發(fā)突然,多家媒體突然涌入。大家各自為戰(zhàn),沒有合理有序的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常常是一個當事人就同一事件反復接受多家媒體的重復采訪。媒體在采訪這類突發(fā)事件時,無意間給那些受到傷害、失去親人的群眾造成了一次又一次傷害。這樣的情況在后來采訪全國優(yōu)秀女法官金桂蘭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當時國內(nèi)30 多家媒體集中一周的時間采訪金桂蘭的先進事跡。主辦方把數(shù)十名當事人的地址和電話以及受金桂蘭幫助的基本情況印刷成冊,發(fā)給每一名記者。記者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采訪對象,然后由專人安排統(tǒng)一采訪。
在災難采訪或者有可能觸動被采訪對象內(nèi)心深處的傷痕的采訪活動中,盡量減少對他們的傷害是被業(yè)內(nèi)普通認同的最小傷害原則。盡可能少打擾他們,盡量減少觸痛他們內(nèi)心的最敏感的那根神經(jīng),是我們在新聞實踐當中應該特別注意的。
早些年我們對一些對未成年人犯罪、傷害案件的當事人的圖像進行技術(shù)處理。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給自己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并不一定是為了給當事人減輕多少心靈的痛苦。強調(diào)新聞工作者的人文關(guān)懷,決不是畫面上打打馬賽克這么簡單的事情。在對待這類報道時,很多新聞媒體也形成了自己處理事情慣例,有的還整理成文形成制度。能夠這樣做當然很好,但是,相對硬性的規(guī)定的出臺,我們新聞工作者更應該加強自我修養(yǎng)。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始終為別人著想。愛人方能愛己,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筆者始終認為,無論做什么工作,常懷仁愛之心,比牢記多少條冰冷的制度或者行為規(guī)范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