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亮 鞍山師范學院
現(xiàn)如今,為了培養(yǎng)高校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日益強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此,學??梢詮娀以L工作,通過家訪了解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交流,獲取家長對教育工作的建議,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而全面改進教育指導方式,及時幫助困難學生,促進高校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升。
在現(xiàn)代高校教育的過程中,許多高校對家訪工作并不重視,其沒有認識到家訪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有些高校輔導員在家訪時往往只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一些高校并沒有設置相應的工作內容。學生家長的認識也有待提升,其與學校缺少溝通和配合,往往將學生的教育工作全部托付給學校,將教育逐漸轉變成一種商業(yè)化行為,進而阻礙家訪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學生方面,許多學生與家長溝通較少,不愿意與家長分享自己的學習或日常生活情況,所以對輔導員家訪比較抵觸。
由于學校沒有認識到家訪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其并沒有為家訪工作投入足夠的經(jīng)費。通常,家訪會安排在暑假期間,由于高校學生可能居住在外地,所以學校會為輔導員提供能車費和住宿費,但并沒有額外的薪資費用,進而導致大部分輔導員都不愿意參與家訪活動。輔導員在家訪的過程中,往往會攜帶禮品表示問候和禮貌,這部分額外支出需要輔導員自己承擔,學校不會提供更多的資金幫助,導致家訪工作的范圍也會受到局限。
輔導員不僅是教師,更是高校的管理者,在學校建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輔導員隊伍建建設等,輔導人員會有較大的流動性,進而導致輔導員團隊人員凋零。且輔導員要管理的學生和參與的工作較多,大部分輔導員都沒有時間開展家訪活動,甚至日常與家長的聯(lián)系也十分稀疏。此外,輔導員普遍比較年輕,其承擔著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重要工作,但許多輔導員并沒有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和相應的工作能力,輔導工作的專業(yè)水平較差。綜合上述各項原因,最終導致高校家訪工作開展困難或并沒有實際的成效。
輔導員承擔著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重任,家訪則是對該工作的延伸,學校和輔導員都要提升對家訪的認識,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建立專業(yè)、高校的工作團隊。首先,學校要擴大輔導員工作團隊,增加高校輔導員數(shù)量,將繁重的輔導工作分擔到多數(shù)人身上,進而抽出更多的時間開展家訪工作。其次,學校要加大對家訪工作的投入,為外出家訪的輔導員提供充足的資金補助。豐富的投入不僅能提升輔導員工作積極性,還能增加家訪的形式內容。最后,要建立長效機制。獲得家長、學生、社會等多方面支持,建立完善的家訪制度、恰當?shù)莫剟畲胧?、專業(yè)的團隊培訓與積極的宣傳活動等,通過多樣化的措施提升家長、輔導員對家訪工作的認識。在家訪的過程中,輔導員要嚴格遵守相應的規(guī)范原則,不能侵犯學生隱私,切實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為學生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就業(yè)目標的樹立等提供幫助。
現(xiàn)如今,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其缺少良好的自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挫折容易產(chǎn)生一些心理問題,進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育。針對這種情況,家訪對象不能再局限于貧困、學困、心理困難的學生,要擴大家訪范圍,除了解決學生經(jīng)濟困難、學習困難等問題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成長,協(xié)助學生對自己的學業(yè)、未來進行規(guī)劃,提升學生自理能力,為學生邁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家訪工作并不單純屬于輔導員,其屬于整個學校的教育工作范疇之內。所以,學校的教職人員、行政機關領導等都要參與家訪工作,加強對學生心理、思想的引導,使家訪主體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
在傳統(tǒng)家訪工作中,輔導員普遍以面訪為主,即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直接到學生的家中能夠進行訪問。這種形式具有直觀性,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傳達。但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經(jīng)費、時間、區(qū)域等都是影響家訪效率的原因。因此,要拓展家訪途徑,創(chuàng)新家訪方式。一方面,為了節(jié)約時間,降低區(qū)域限制,教師可以采取集體訪、順訪、同學訪的方式。集體訪即將居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學生和家長聚集在一起,進行同時溝通,進而擴大家訪覆蓋范圍。順訪即借助研修、考察、招生等機會,對附近的學生進行家訪。同學訪即委托學生干部到臨近同學的家里進行訪問,將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資助金帶給學生。此外,現(xiàn)代科技不斷發(fā)展,輔導員也可以積極采用電訪、網(wǎng)訪等方式。即利用電話、網(wǎng)絡建立溝通平臺,加強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時效性,減少地域、時間等因素對家訪的限制。例如,建立微信群、QQ 群等。
綜上所述,高校教育能夠為我國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人才,為了提升高校教育質量,教育人員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強化家訪工作,通過家訪解決學生的各項困難,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