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萬貴,郭玲珍,妥永華
(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甘肅 康樂 731505)
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自2003年成立以來,先后承擔和完成原國家林業(yè)局和省林業(yè)廳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和造林補貼項目下達的人工造林任務1.25萬hm2,其中僅營造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就達1.13萬hm2之多,成活率和保存率全部達到國家標準,順利通過了省級主管部門的逐次復查驗收。其中,2007年,在省級復查驗收往年的0.49萬hm2華北落葉松退耕(荒山)造林時,平均保存率為93.1%。
筆者從當年的施工員和現(xiàn)場員,到后來的組織者和主持者,20多年來(含建區(qū)前)始終工作在生產(chǎn)第一線,通過造林現(xiàn)場帶工操作、技術指導、問題排解等工作積累,摸索總結出一整套華北落葉松大規(guī)?;纳皆炝殖晒?jīng)驗。現(xiàn)匯報如下,以期與各位同仁探討交流。
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84 700 hm2,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與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間,102°43′~103°42′E、35°02′~35°36′N。全區(qū)呈狹長形,東西長約100 km,南北寬約10~20 km。地理上屬于甘南山地高原區(qū),地處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帶,也是祁連山支脈與秦嶺西延段交匯處。區(qū)內地形復雜,海拔2 200~4 636 m,相對高差2 436 km。地處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內年平均氣溫5.1 ℃,年平均降水量660 mm左右,最高1 030.4 mm,年平均蒸發(fā)量1 374.8 mm,年平均相對濕度71%,年平均風速1.3 m/s。土壤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山地棕壤土、黑土、紅土、石質土,成土母質以殘積和坡積母質為主。區(qū)內森林植被以天然林、人工林及高寒草甸草原為主,共有維管植物95科358屬838種,其中稀有瀕危和重點保護植物51種;脊椎動物35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2種;昆蟲682種;有大型真菌61種。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帶譜性,由低到高依次分布著低山灌叢帶、中山闊葉林帶、亞高山針葉林帶和高山草甸帶。區(qū)內有林地面積28 505.71 hm2,其中天然林23 020.35 hm2,人工林 5 485.36 hm2。
造林前,項目負責人一定要帶領相關人員前往擬定造林區(qū)進行現(xiàn)場踏查,選擇合適地塊以確定造林地,并現(xiàn)場勾繪區(qū)域圖,測算面積;全面調查立地條件,重點掌握影響造林成效的主要因子,特別是土壤類別、土層厚度和解凍進度等;另外要到苗圃地查看苗木,掌握苗木高度、地徑、數(shù)量等情況,確定用苗地塊和充足的苗木數(shù)量。然后根據(jù)上述情況編制科學合理、便于操作的施工作業(yè)設計。
采用裸根苗進行華北落葉松荒山造林,起苗是第一個、也是關鍵的一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其施工質量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的高低。
2.2.1 起苗時機
起苗時機一定要精準把控,不可過早或者太遲,一定要選定在造林地和苗圃地土壤解凍后、苗木芽苞綻放前的一段時期內。起苗過早,土壤尚未充分解凍,移苗時容易造成苗根埋土太淺,導致苗木扎根不良而影響成活率。如1998年春季,一保護站營造華北落葉松時,因土壤未解凍透,在坑穴未挖到位的情況下倉促栽植,即所謂的“坐冰炕”造林,結果因苗根與土壤接觸不良而成活率很低,僅50%多。起苗太遲,特別是芽苞綻放后,苗木在起苗后到栽植前的一段時期內會迅速大量失水,嚴重降低成活率。土壤解凍前,由于當?shù)刂参锷形疵葎訌吞K,故了解土壤是否解凍及其程度如何,沒有什么明顯物候可參照的,只有多跑造林地勤調查了,可以3~天去一次,到往后1~2天去一次,但每次調查,一定要把山頭山腳、陰坡陽坡都調查到。太子山保護區(qū)一般解凍期,山腳陽坡在4月中下旬,山頭陰坡在5月上中旬。
2.2.2 起苗
起苗前先要查看苗圃地土壤墑情,土墑好可直接起苗,否則最好在起苗前一天澆灌一次水。起苗時最好兩人一組,一人起根、一人出苗,但切記生拔硬拽,避免因機械損傷根系表皮組織和毛根而降低成活率。苗木成活要先生根[1]。裸根苗保留的根系吸收能力微弱,只能維持存活,不能保障苗木生長所需。土壤水分主要儲存于土粒之間的毛細孔中,即使毛根也只能依靠滲透吸水,一旦損傷表皮組織就失去吸水能力,導致苗木失水枯死。
2.2.3 分級打捆和苗根蘸泥漿
起苗后,要將苗木進行分級,挑選一二級壯苗按一定數(shù)量(30~50株)進行扎捆,但該過程動作要輕,盡量保留根部原土。之后,就近挖坑注水和成泥漿,將每捆苗蘸足漿,以確保苗木在栽植前和栽植后一定時期內的根系保濕,有利于提高成活率[2,3]。起苗時保留根部原土,除了減少毛根損傷外,更為重要是可以保存一部分根瘤菌,為苗木定植后快速增加菌根和加快生長奠定基礎。針葉樹種靠共生真菌菌絲提高吸收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的能力,菌絲很細,能夠伸入土壤毛細孔中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1]。通過多年的造林實踐發(fā)現(xiàn),保留根部原土多少和蘸足漿與否直接關系著成活率的高低,這兩環(huán)節(jié)做得好,則成活率高,否則則低。太子山保護區(qū)從1999年開始造林蘸漿,從而一直確保了良好的成活率。
苗木運輸時最好用篷布苫蓋苗木,避免因日曬和風吹而風干苗木。若運輸路程遠,則要在每3 h左右停車澆水透風1次,防治燒苗,以免栽植死苗。春季空氣干燥風大,裸根苗造林常因失水造成苗木活力下降,影響造林成活率,細根失水最嚴重,失水速率高達粗根的2倍,影響最大[4];在氣溫3~6 ℃,空氣相對濕度65%~75%植苗成活率比85%~95%低10百分點[5]。
苗木運到造林現(xiàn)場后,要及時進行假植。假植地點要選在背風、潮濕、土厚和靠近水源的地方。假植時要逐排擺放、逐排埋土。一批苗木假植完后,要在苗捆周緣埋土成壟、并踏實,盡量減少進風。之后每天早晚澆水,保持苗根濕潤。提苗上山時要根據(jù)造林進度,邊造邊提,不要因一次提上山太多而一時又造不了,致使風干苗木、降低成活率。
栽植是造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看似簡單,但卻蘊藏著技術含量,講究認真和技巧。
2.5.1 成立領導小組
對每一處造林工程,均要成立由實施單位一把手為組長、相關人員參加的領導小組,并抽調足夠數(shù)量的、有實際帶工經(jīng)驗的工作人員當施工員。按自然地形將施工區(qū)分片劃塊,將民工分隊劃組,以每個施工員督查10名民工的方法分頭施工,同步并進。
2.5.2 整地
北方山區(qū)春季干燥,土壤含水量低,因此造林時最好采用邊整地邊栽植的方法,這樣才能有效減免土壤中有限水分的白白流失。
整地時要先將表層的草被用鐵锨揭開放在一邊,再將下層熟土挖出放在另一邊,坑穴的大小和深淺一定要挖得符合設計標準,且要規(guī)整,不可口大底小而呈尖底狀,否則植苗后因根系不舒展,即使成活也會生長緩慢。
2.5.3 栽植
栽植時嚴格按“三埋二踏一提苗”的技術要領進行操做,要扶正苗、踏實土,但要填熟土,不可填草被和石塊,否則因踏不實填土而易灌風,會風干苗根進而影響成活率。若埋土虛空,則根土不能密接,造成根系表面不能與土壤毛細管網(wǎng)接觸,從而無法借助滲透作用吸收土壤水分[1]。
2.5.4 質量督查
在造林施工的同時,由業(yè)務分管領導和技術員組成的質量督查組,要對各施工區(qū)的栽植工作進行巡回督查,對發(fā)現(xiàn)的諸如坑穴不規(guī)整、填埋草皮石塊、植苗不端正、踏土不嚴實等問題及時予以糾正或返工,從而確保栽植質量。
新造未成林是很脆弱的,最怕牛羊踐踏和人為破壞,因此栽后管護是提高造林保存率的關鍵。牛羊取食,首先因直接踩折或拔出而致死苗木;其次因損傷而衰弱苗木長勢,進而降低苗木抵抗力易發(fā)生病蟲害;三是嚴重干擾幼樹新陳代謝活動,造成幼樹生長發(fā)育不正常[6]。應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待造林工程剛一結束,就立即開展管護設施的修建和管護力量的配置,即在新造林區(qū)周緣牛羊易進入處栽植沙棘等生物柵欄或鐵刺絲圍欄,修建管護卡房,增派管護人員;二是與管護人員簽訂管護協(xié)議,明確管護責任,避免牛羊踐踏、病蟲危害和人為破壞;三是秋后由保護局進行檢查驗收,對成活不達標(要求85%以上)地塊,責令施工單位或施工隊進行補植(秋季也可),翌春再次驗收,直至達標后方可下?lián)?0%的造林質量保證金。管護方面若有什么損失,則要對管護人員按照管護協(xié)議進行問責。受自身、社區(qū)民眾、管理者、社會綜合因素等方面有關的社會心理學效應,都會深刻影響幼林地管護人員的工作成效[7]。因此,對于管護人員,除了加強管理之外,對于做出成績,尤其積極制止破壞幼林地行為的人員,還需要及時予以鼓勵,以提高管護人員的工作熱情。
盡管華北落葉松在北方干旱山區(qū)造林不易成活,保存率更低,但只要切實把握好“設計合理、起苗打漿、運輸蒙布、假植埋根、栽植科學、栽后嚴管”六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和切實遵循技術標準、嚴格落實組織措施,那么成活率和保存率是可以保障的。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樹木是生命,更是堅守原地維持生態(tài)平衡、直面嚴酷環(huán)境的生命,更值得尊重[8]。在華北落葉松造林中,把好六關就是體現(xiàn)對樹木生命的尊重。把每一棵幼苗,每一株幼樹都視做自己的孩子,造林就不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