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牙周炎是由于多種因素而導致的牙周組織慢性炎癥,發(fā)病年齡一般在20~40歲,若未及時對齦炎進行治療,炎癥易隨著患者牙齦擴散直至牙骨質、牙槽骨以及牙周膜,從而發(fā)展成為牙周炎。由于該疾病早期無顯著癥狀從而受到忽視,待人體具有顯著癥狀時已經(jīng)較為嚴重。醫(yī)學研究顯示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在牙周炎中十分常見,病變易累及多數(shù)牙齒,進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在牙周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多數(shù)細胞因子能夠成為疾病的診斷指標,進而為后期治療提供有利依據(jù),使患者治愈率提高[1-2]。本次研究對兩組受檢人員各項情況進行分析,具體內容見下。
研究對象為2017年6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受檢人員,根據(jù)“不同疾病類型”作為分組原則,分為兩組。納入標準:(1)無系統(tǒng)性疾病、未使用抗菌素治療;(2)患者在6個月內未進行牙周治療、無正畸治療史。排除標準:(1)具有明顯咬合異常;(2)吸煙飲酒。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在20~40歲,平均年齡為(30.21±1.02)歲,患者為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在21~40歲,平均年齡為(30.59±1.17)歲,患者為慢性牙周炎。兩組受檢人員的各項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等內容)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能夠實施對比。
齦溝液(GCF)采集:對受檢者牙菌斑采用滅菌器去除,并隔濕將樣牙取出。于受檢者舌側齦和頰側內將pefiopa-perl濾條插入,深度為1 mm,待30 s后取出,對采用齦溝液測量儀進行校準后測量讀數(shù)。待測量完畢后,觀察組患者接受齦下刮治和全口齦上超聲潔治,并對牙周袋采用生理鹽水和濃度為3%的過氧化氫進行沖洗,后上碘甘油[3]。
IL-12、IL-17的檢測:將樣本從-70℃的冰箱內取出,并在室溫下解凍,在4℃的離心機內實施離心操作,離心時間為10 min,離心速度為 1 000 r/min,并選擇上清液進行備用,采用IL-12、IL-17試劑盒對IL-12、IL-17的濃度進行測定,選擇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上述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4]。
BI、PD、AL指標測定:(1)出血指數(shù)(BI)測定:檢查時將鈍頭的牙周探診輕探至齦緣下約l mm,取出探針30 s后,觀察有無牙齦出血及出血量。(2)牙周袋測定深度(PD):使用牙周探針進行測量牙周袋測定深度。(3)附著喪失(AL)測定:在測量牙周袋深度后,當探針尖沿人體牙根面退出時,探尋人體釉牙骨質界位置,測得釉牙骨質界到齦緣的距離,將袋深度減去該距離即為附著喪失的程度。
對比且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受檢人員出血指數(shù)(BI)、牙周袋測定深度(PD)、附著喪失(AL)以及齦溝液(GCF)中IL-12、IL-17水平。
齦溝液(GCF)水平測定:采用5μL進樣器取血清滴入在3號濾紙條中,游標卡尺測量濾紙浸濕長度,浸濕面積標準曲線對GCF量進行計算。
觀察組受檢人員BI、PD、AL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受檢人員IL-12、IL-17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牙周炎為臨床常見牙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毒性產物和致病菌導致牙周組織直接損傷,進而引起宿主免疫失調所形成的間質損傷。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是牙周炎的一種,若治療不及時,易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同時導致其牙齒功能受到影響[5-8]。
齦溝液(GCF)為人體結締組織內液體進入齦溝內形成的,其具有復雜性,和人體牙周疾病密切相關,為宿主和細菌內外環(huán)境交匯的微環(huán)境,細胞因子在人體健康機體內能相互約束,但是受到刺激時易發(fā)生改變,引起局部或者全身病理性反應。菌斑毒素和微生物的刺激能夠導致其引起宿主局部免疫細胞反應,進而將一系列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進行釋放,在牙周局部的破壞過程中具有重要主導作用。白介素是免疫細胞和白細胞間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在炎癥反應中、介導、傳遞信息、激活和調節(jié)免疫細胞、T細胞和B細胞增殖、活化和分化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而IL-17屬于一種前炎癥細胞因子,能夠與相對應的受體成員進行結合,進而產生不同介導的炎癥反應,其生物學作用十分強大,IL-17在慢性牙周炎的進展過程具有參與作用,且具有促炎作用。提示齦溝液中IL-12、IL-17的表達與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的發(fā)病具有密切關聯(lián)性,能夠將上述兩個指標作為診斷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的有效指標[9-12]。IL-12為誘導因子、內源性因子,白細胞介素-12是趨化因子家族的一種細胞因子,與IL-17相同,參與人體牙周炎進展過程,具有促炎作用,其與人體牙齦炎癥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BI、PD、AL方面與對照組具有差異,BI指標主要反映人體牙齦炎癥程度,分數(shù)越高代表炎癥程度越嚴重,PD指標主要反映牙周袋深度,使用牙周探針進行測量,而AL為反映人體牙周組織修復和再生的重要指標,為附著喪失。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受檢人員臨床指標(±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受檢人員臨床指標(±s)
組別 例數(shù) BI PD(mm) AL(mm)觀察組 50 1.03±0.21 3.32±1.21 6.45±1.95對照組 50 0.69±0.11 1.88±1.12 5.39±1.57 t值 - 10.141 3 6.175 7 2.994 0 P值 - <0.05 <0.05 <0.05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受檢人員IL-12、IL-17、GCF水平(±s)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受檢人員IL-12、IL-17、GCF水平(±s)
組別 例數(shù) IL-12(pg/mL) IL-17(pg/mL) GCF(U/L)觀察組 50 13.21±1.02 21.66±1.24 0.41±0.10對照組 50 27.69±1.64 18.51±1.35 0.40±0.11 t值 - 53.012 0 12.151 2 0.475 7 P值 - <0.05 <0.05 >0.05
綜上所述,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IL-12、IL-17的表達和成人慢性牙周炎具有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