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英,張 莉,張 敏
(河北省石家莊長城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糖尿病腎病(DN)為常見糖尿病并發(fā)癥,易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臨床應重視早期治療。西醫(yī)多采用飲食干預、胰島素治療等方法改善患者糖脂代謝,但由于DN患者同時存在腎血管狹窄、機體炎性反應和內(nèi)皮損傷,效果不佳[1]。中藥治療DN能有效延緩病情,彌補西醫(yī)治療的不足[2]。護腎合劑為我院李建華主任醫(yī)師經(jīng)長期臨床實踐并結合中醫(yī)辨證施治原則總結的經(jīng)驗方,治療DN效果良好。本研究中觀察了自擬護腎合劑聯(lián)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早期DN的效果及對患者肝腎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修訂的糖尿病診斷標準[3];依據(jù)Mongensen分期[4],DN分期為Ⅲ期;符合《糖尿病腎病中醫(yī)防治指南》[5]DN診斷相關標準;主證,神疲乏力、尿濁或尿頻尿多、口干舌燥、肢體麻木;次證,手足心熱、氣短懶言、便秘溲黃、心悸不寧;舌脈:舌紅少津、舌質暗紅、舌下靜脈迂曲,脈沉弦澀、脈細無力;臨床資料完整,嚴格遵循醫(yī)囑用藥,接受定期隨訪。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原發(fā)性腎病、藥物性腎損傷及其他腎??;血液系統(tǒ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他內(nèi)分泌疾??;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近期服用過胰島素增敏劑、他汀類藥物及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妊娠期或哺乳期;臨床資料不完整;中途退出研究。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醫(yī)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診的早期DN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兩組患者入組后均接受糖尿病宣傳教育,控制飲食,并適當運動,根據(jù)病情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規(guī)格為每片0.5 g),每次0.5 g,每日2次;口服阿卡波糖片(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202,規(guī)格為每片50 mg),初始劑量為每次50 mg,每日3次,逐漸增加至每次100 mg,每日3次;對血糖控制不佳者皮下注射胰島素注射液(江蘇萬邦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614,規(guī)格為每支10 mL∶400 U),初始劑量為每次0.2 U/kg,每日3次,3 d后根據(jù)血糖水平調整劑量;口服鹽酸貝那普利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514,規(guī)格為每片10 mg),每次10 mg,每日1次。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護腎合劑,該制劑組方為,黃芪30 g,白術、黨參、茯苓、當歸、丹參、澤瀉、鬼箭羽各15 g,杜仲、川斷、狗脊、川芎各12 g,土茯苓20 g,大黃6 g,甘草、白花蛇舌草各10 g;每日1劑,加水煎至300 mL,早晚分2次溫服。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8周。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50)
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各5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胱抑素C(CysC)水平,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等肝腎功能指標;以RC-150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日本希森美康株式會社)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
療效判定: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判定療效。顯效,癥狀、體征消失,空腹血糖(FBG)<7.2 mmol/L,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正?;蛳陆?0%以上;好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F(xiàn)BG<8.3 mmol/L,UAER下降低于5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好轉。
安全性:觀察并記錄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見表2至表6。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n=50]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n=50)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n=50)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4、表5同。
組別 CysC(mg/L) SCr(μmol/L) BUN(mmol/L)研究組對照組t值P治療前1.96±0.31 1.93±0.32 0.717>0.05治療后1.19±0.31*1.58±0.29*7.536<0.05治療前121.62±21.53 116.16±22.76 1.168>0.05治療后85.76±19.58*104.71±19.78*5.309<0.05治療前7.08±0.96 7.05±0.92 0.206>0.05治療后5.71±0.58*6.29±0.85*3.972<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U/L,n=50)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U/L,n=50)
AST ALT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治療前53.34±7.73 53.97±7.49 0.429>0.05治療后33.88±7.36*45.72±7.11*7.817<0.05治療前54.32±7.29 54.76±7.35 0.258>0.05治療后38.68±6.91*48.83±6.82*7.322<0.0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n=50)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n=50)
APTT(s) FIB(g/L)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治療前25.86±5.31 24.34±5.89 1.324>0.05治療后37.35±5.09*29.07±4.97*7.239<0.05治療前7.06±1.48 7.32±1.38 0.896>0.05治療后4.13±1.28*5.59±1.17*7.511<0.05
中醫(yī)將DN歸為“消渴”“水腫”“虛勞”范疇,以腎絡瘀阻為標,氣陰兩虛為本,呈本虛標實之證。DN的發(fā)生多以脾腎氣虛為始動環(huán)節(jié),而后陰虛及陽、陽損及陰,逐漸演變?yōu)殛庩柼撎漑7-8],故臨床治療應以健脾補腎、調整陰陽為原則。本研究中采用護腎合劑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DN,護腎合劑組方以黃芪為君藥,主補益脾腎、益氣升陽[9];白術、黨參、茯苓益氣健脾,杜仲、川斷、狗脊滋補腎陽,共為臣藥;當歸補血活血,川芎、丹參活血行氣、祛瘀止痛,鬼箭羽通經(jīng)破血,共為佐藥;澤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滲濕利水、消除水腫,大黃瀉下攻擊,甘草補脾益氣并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脾腎、化瘀瀉濁之效。臨床用藥中還可隨癥加減。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自擬護腎合劑能有效緩解早期DN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提高療效。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且相當,未經(jīng)治療均自行好轉,表明中藥治療DN安全性較高。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n=50]
蛋白尿、水腫及進行性腎損傷是DN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早期治療有助于逆轉腎損傷,阻止或延緩其發(fā)展為終末期腎衰竭[10]。長期高血糖導致患者凝血功能、血流動力學發(fā)生改變及腎小球濾過受阻,故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對DN的早期治療非常重要[11]。近年來,中醫(yī)學者提出“肝腎同源”理論,認為在DN發(fā)病過程中同時存在肝功能損傷[12]。肝臟是調節(jié)糖脂代謝的重要器官,高血糖同時也會導致肝臟局部胞外基質成分異常代謝,增加肝臟纖維化及肝功能損傷[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指標及FIB水平均明顯降低,APTT明顯延長,且研究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自擬護腎合劑能修復肝腎功能,改善療效,并可促進凝血功能恢復,調節(jié)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從而阻滯或延緩病情發(fā)展。
綜上所述,自擬護腎合劑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早期DN,可促進患者肝腎功能恢復,改善血液循環(huán),提高臨床療效,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