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鳳珍
【摘要】? 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形式僅是單一的教師評改,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筆者認為,作文評改形式應多樣化,除了教師評改,還應有學生自評、交換評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 多樣化評改 提高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174-01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而評改學生作文,更是語文教師費時費力,而又苦不堪言的工作。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大量的心血去評改作文,但大部分學生只是瞄瞄分數(shù),看看評語,然后不了了之,不作任何思考,也沒有任何修正。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師改文,業(yè)至辛勤,茍學生弗曉其故,即功夫同于虛擲?!痹u改作文時,教師由于受時間限制,有時評語會大而不細,過于籠統(tǒng),學生難有具體的體會,理解不透老師的評語,不知道自己的作文究竟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又該如何修正。這種作文評改模式只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能嘗到成功的快樂,收效甚微。
一、授之方法,示范引導
葉圣陶先生提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這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我認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作文的方法技巧,還要教會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技能,這才算是完整培養(yǎng)了學生的作文能力。學生雖然從小學就開始寫作文,但“寫”和“評”畢竟有不同層面的區(qū)別,若不加以指導,他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每當在新學年接到一個新的班級之后,我往往會花一個單位時間,指導學生評改作文,專題輔導評改的內(nèi)容范圍、點評的方式方法、總評的分析綜述。在評改內(nèi)容和范圍方面,讓學生知道它包括:文章中心、選材剪裁、層次結構、詳略安排、過渡照應、語言表達、卷面書寫等等。在點評的方式方法方面,我會告訴學生,對“文章中心”,可以點評它“明不明確”、“突不突出”;對“選材剪裁”,可以點評它“合不合適”、“恰不恰當”;對“層次結構”,可以說它“清不清楚”;對“詳略安排”,可以用“是否得當”來表述;而對“過渡照應”則用“是否恰當自然”;對“語言表達”,則看它“是否簡練、準確、生動”;對“卷面書寫”,使用的點評詞語可以是“是否整潔規(guī)范”等等。當然,我每次布置作文,都會有一個明確的訓練目標,所以,要求學生評改作文時,我就會圍繞本次訓練目標,提出內(nèi)容范圍方面的具體要求,而不要求他們面面俱到地進行評改。
在學生評改作文之前,我往往還會事先選出幾篇不同層次水平的作文,進行示范批改,并說明點評、總評的理由。如:我在要求學生評改《心中有一處獨特的風景》作文的時候,選出其中一個同學作文的第一段進行示范批改:
“人生在世,難免有挫折。挫折使我愈發(fā)愈勇,戰(zhàn)勝困難,總會迎來歡笑的聲音。不知不覺,經(jīng)歷了十五年。十五年之中,我不經(jīng)意踏入他人的夢里,也有的人,不輕易地走進我的夢,總會留下喜、怒、哀、懼的痕跡。但我的心里,仍有一處美景,與你共享?!?/p>
點評:前兩句隱含有以挫折后的歡笑為風景的意思,末句點題,并引出下文,但沒有突出“挫折”。第四句句子不錯,耐人尋味,但與挫折、美景關聯(lián)不大,下文也沒有體現(xiàn),刪去更好?!坝l(fā)愈勇”表達不夠準確,用“愈挫愈勇”會更好。
修改:“人生在世,難免有挫折。挫折使我愈挫愈勇,戰(zhàn)勝困難,總會迎來歡笑的聲音。我的心里,有一處關于挫折的獨特風景,與你共享”。
特點:直奔主題,簡潔明了。
這是我示范批改的一個例子,這樣做的好處,會使學生在評改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使學生逐步領悟怎樣去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問題,怎樣去點評,以改促寫,從另一個角度發(fā)現(xiàn)作文規(guī)律,提高作文能力。
二、自我評改,查漏補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學生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yǎng)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币虼?,教師有必要把作文的批改權適當下放給學生,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能力。”的確,初中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對事情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互相評改,擇善而從
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受的教育和知識文化程度不同,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不同,對事物的看法肯定也是大相徑庭的。學生也一樣,對自己的認識,往往存在許多差錯,對自己文章的評價,往往會受到自我意識的制約,有時候對問題的認識會比較幼稚、比較片面,會出現(xiàn)一些誤判。互相評改就不同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生對同齡人的所作所為都會具有一種好奇心,都想了解對方怎么做,做得怎么樣。在這種心理的指導下,他們會抱著濃厚的興趣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評改同學的作文之中,以“旁觀者”的眼光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和不足,然后進行公平合理的評價,這樣就能避免“不識廬山真面目”所產(chǎn)生的誤判。從我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知道,互相評改是學生喜歡的一種作文評改方式。每次互相評改完了之后,我會讓學生朗讀自己認為寫得好的作文,或是某個句子,某個段落,并說出寫得好的理由。這個過程既能夠讓習作者有成就感,又能讓其他同學明白需要學習的地方,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勁頭。這種交換互改法還能讓學生在讀文、評文的過程中,學會欣賞別人文章的優(yōu)點,達到“擇其善者而從之”的效果。
四、因人制宜,激勵評價
在評價學生作文的自評和互評中,我經(jīng)常會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既關注每一位學生,更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評改結果,我會根據(jù)他們的能力情況,進行恰如其分地評價。對學習能力偏低的學生,原則上是“求通”;對學習能力高,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就上升到“求精”。
讓中學生參與作文評改,老師加強指導,并對評改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能較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長期以來,我以不懈的努力實踐著這種作文評改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