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
[摘 要] 近年來,校園安全事件頻發(fā),嚴重影響了校園的穩(wěn)定,原因之一就是沒有重視培植校園安全文化。文化是事業(yè)成功的基礎,校園的安全離不開良好的安全文化基礎。校園安全文化的培植,要從實際出發(fā),從改變家長、改變校長、改變教師開始,切實提升安全意識與認知及行為,杜絕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關鍵詞] 校園安全;文化;暴力;防范;教育;行為
一、校園安全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
校園安全文化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如下:
學校重智輕育。現(xiàn)在學校教育中對有德育缺失現(xiàn)象,教師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各級領導也把考試成績與升學率作為評價的首要條件,導致學校、老師過度追求學生的考分,給學生不斷加壓,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過度追求考分會造成兩種現(xiàn)象:一是老師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能考出好成績,大量地進行應試訓練,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如果學生不能及時完成過多的作業(yè),有個別老師就進行“體罰”;二是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對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進行批評,也有個別老師對考分較低的學生進行“體罰”的現(xiàn)象存在,并提出超出學生能力的考試分數(shù)目標要求,有些學生害怕考試,害怕老師發(fā)試卷。這兩種現(xiàn)象都促使學生從內心里對老師產(chǎn)生怨恨,過重的負擔使學生學得非常痛苦,學生必然討厭老師。學生盡了自己的努力考出了學生自己認為較好的成績,老師卻不認可,還進行批評,逼著學生考出自己通過努力也幾乎達不到的目標,學生心理負擔沉重,進而出現(xiàn)心理障礙,使一部分學生產(chǎn)生暴力傾向。
德育課時被侵占?,F(xiàn)在學校里的晨會課、班會課時常不上已成常事,老師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教學輔導,就把這些課侵占掉。因為,這些課上不上,除了學校巡查以外,沒有終端成果來反映,所以,老師都把這些課作為可有可無的課。還有老師更為嚴重,把品德教育課也用來上語、數(shù)、外,學生的德育缺失,遵紀守法的意識淡薄,行為習慣不良,學生對自己的情緒控制力較弱,也是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校缺少心理疏導。學校雖然建立了心理咨詢機構,但大多數(shù)還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工作。有的學校是有牌子,沒有心理老師,有的學校連牌子也沒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也是部分學生產(chǎn)生暴力行為的原因。
家庭教育缺位。校園欺凌事件增多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環(huán)境造成的,現(xiàn)在多數(shù)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里的“小皇帝”,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小“霸氣”十足,一遇不順心事情,便會發(fā)生攻擊行為。下列家庭教育不當行為,也是造成校園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家庭不和諧。具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不和諧的家庭里,父母之間矛盾多,甚至鬧離婚,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有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家長的暴力行為往往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孩子認為家長遇到問題施行暴力,那么,自己遇到問題時也同樣可以使用暴力來解決,從而導致暴力事件發(fā)生。教育不得法。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較大的問題,當孩子犯了錯誤,不是耐心地進行教育引導,而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進行教育。曾有一名學生,做錯了事或學習不好,父母不是一頓罵,就是動手一頓打。因此,這名學生在學校里,與同學之間發(fā)生了不愉快的事,就動手打同學。經(jīng)常被家長打的孩子,往往也經(jīng)常打同學。家長的教育方式也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目標不一致。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往往與祖輩的要求有差距,父母嚴格要求孩子,當孩子犯了錯后,進行批評教育時,祖輩往往護短說情,有時還導致父母與祖輩之間產(chǎn)生家庭矛盾,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覺得自己犯了錯沒有事,有保護傘,便不顧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而隨心所欲,會出現(xiàn)欺負同學的情況。管教不到位。由于年輕父母要工作,特別是農村的年輕父母要出外打工,就把孩子托付給祖輩教管,而多數(shù)祖輩對孩子是保證物質生活中的需求,對孩子的行為教育較忽視。孩子有了過錯,往往也是輕描淡寫地說兩句就了事,他們認為,我們是隔代的不好怎么教育,不能罵,更不能進行懲罰,這種環(huán)境也滋長了孩子的暴力傾向。有的孩子第一次與同學發(fā)生了糾紛,打罵了同學后沒有受到家長多嚴厲的教育,認為這樣做問題不大,第二次、第三次就會發(fā)生,而且會更加嚴重。有些祖輩對孩子放任自流,無論孩子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交由老師來處理,自己對孩子是不聞不問,對這樣的孩子學校教育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沒有家長的配合是很難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
應有的懲罰缺失。有些頑皮的學生,老師光憑說教是難以糾正其不良行為的,尤其是行為非常惡劣的學生,他們天不怕地不怕,你說啥他都不聽,老師也沒辦法,對這些學生的教育缺少不了恰當?shù)膽土P,沒有懲罰是很難教育他們的。
社會評價偏差。目前,社會上對學校、老師的評價只是看這所學校的升學率,看某個老師所教的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社會評價觀念助推了學校、老師的應試教育觀念。為何素質教育搞了近二十年,仍然改不了應試教育的模式,這與社會的評價觀念密切相關。另外,兒童讀物以及電視等媒體內容,時常出現(xiàn)暴力內容,也是學生暴力行為的誘因。
二、培植校園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徑
改變家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讓家長提高安全意識,才能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第一,要提高家長的法制觀念,消除家庭暴力。要讓孩子有良好的行為,家庭和諧最重要。家長要有法律意識,提升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在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第二,必須改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與方法,使家長能科學合理地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子女。第三,監(jiān)護人應承擔起教育孩子的義務,孩子托付給了誰,誰就有責任來管教。第四,父母要做好上一代的工作,不能隔代寵愛過度,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保持一致性。不能“溺愛”,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不良行為就需要家庭成員一起進行教育,特別是孩子身上出現(xiàn)暴力傾向,必須家庭全員進行批評教育,把孩子的暴力傾向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改變校長。校長是一校之魂,校長的觀念往往決定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因此,要改變學校,首先必須改變校長。要讓校長樹立起正確的辦學理念,把學校安全作為學校的頭等大事來抓,不斷提升師生的安全意識,學校要利用各種宣傳陣地,宣傳安全知識,安排安全教育內容,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另外,校長要有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來阻止各方過分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使學校能從應試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從應試教育真正走向素質教育,把德育放在辦學的首位,把教育感化學生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而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使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學校要落實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心理輔導老師,使心理不健康的學生能得到及時的疏導。
改變教師。老師是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直接引導者,因此,教師在工作中要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不斷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宣傳安全防范知識。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方法,使教育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認真上好晨、周會課,反復組織學生學習學生守則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讓學生時刻牢記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班級要經(jīng)常開展班隊活動,通過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友好感情,這也會減少暴力現(xiàn)象的發(fā)生。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對性格孤僻和具有一定的攻擊行為的學生要特別關注,經(jīng)常與這些學生談心,給他們講一些團結友愛的故事,感染他們的心靈,糾正他們的性格和行為。班主任要教育學生講文明,對同學說話要客氣溫和。一些暴力事件往往是由于語言過激而產(chǎn)生的,要開展文明用語評比、文明學生評比、文明班級評比。充分發(fā)揮兒童干部作用,少先隊、班級干部要進行督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報告老師,把暴力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對犯有暴力欺負同學的學生,要建立相應的檔案,當班主任更換時能及時了解相關信息,采取預防措施。對個別行為惡劣的學生可在全校性的大會上進行批評,對學生起到警示作用,還可以使全校其他學生對該生保持警惕,盡量不與他發(fā)生言語沖突。
改變觀念。這里說的觀念不是教育觀念,而是指社會對學校、老師的評價觀念,改變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應試教育評價觀,建立起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素質教育評價觀,使社會各界對學校的評價從分數(shù)評價走向育人評價,建立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要充分發(fā)揮公眾媒體的作用,向社會宣傳新的教育理念,正確的育人觀念,正確的用人觀念。
改變制度。要杜絕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還需建立相關的懲罰教育條例,說教不是萬能的,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必須要進行適度的懲罰,但是,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限制了老師的懲罰性教育,應該賦予老師一定的懲罰教育權利,制定相應的懲罰規(guī)則,這樣才能讓身上有惡劣行為的學生得到有效教育。在進行懲罰教育后,還要進行談話教育,讓學生犯錯以后能正確對待,明白事理,同時,還要點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看到希望,激發(fā)他們改正錯誤的決心和勇氣。
另外,要不斷提高兒童讀物的質量,提升兒童讀物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減少兒童讀物及電視等媒體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群策群力辦好家長學校,通過家長學校的活動,不斷改變家長的教子觀念,改善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同時,提升家長的法律法規(guī)意識,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生長環(huán)境。要杜絕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必須全社會一起聯(lián)動起來,多管齊下才能真正杜絕。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