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旸
有了他們,大山煥發(fā)了更多希望,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有了更多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大巴山里,在這么一個村莊的一所學校里,就剩下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老師教完數(shù)學教語文,教罷語文教體育。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這個村子太窮,學生們都輟學了?老師全不干了?以至于只剩下一個學生、一個老師?
不是。原來,村里這所學校的教學水準就到小學三年級,孩子再大些,就要到鎮(zhèn)上去上學。目前,村里的孩子全去鎮(zhèn)上了,就剩下一個低齡的王龍澤。孩子實在太小,他母親因故去世,父親又年邁多病,家里著實困難。一年級就去鎮(zhèn)上,這個家庭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去,孩子面臨失學。這咋辦?就一個學生了,學校還能教嗎?
學校的賴貞元老師了解這個情況后決定,不能讓孩子輟學,有什么困難,自己克服。他原來計劃外出打工,那比掙代課費多多了,但現(xiàn)在決定不去了,把這個唯一的學生教到三年級再說。
只要有一個孩子還在就不走,這選擇感人肺腑。這人,真像一名堅守陣地的戰(zhàn)士。沒有對這份事業(yè)的敬重,絕難辦到。
這種奉獻精神,也是堅守在一線的鄉(xiāng)村老師的共同品質。在河南鎮(zhèn)平,張玉滾扎根大山17年,“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是他堅守的力量;在湖北鹽田河,劉木蘭堅守三尺講臺30多年,他做了兩次手術,右肺切除了1/3,依然無怨無悔,教書育人……
于這些在大山深處的老師們來說,他們守護的不只是知識的火種,更是改變命運的鑰匙。
教育家陶行知說,鄉(xiāng)村教師是改造鄉(xiāng)村生活的靈魂。他們不畏清苦,不懼貧困,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奮斗著。對于他們的奉獻,社會各界送上的不僅僅是贊美,還重視他們的基本需求,提供諸多資源加以扶助。這些年,黨和政府做了很多工作,越來越多的鄉(xiāng)村教師獲得了更好的待遇,學校的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越來越多的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得到了走出大山的機會。
希望通過更多的關懷,讓教育資源均等化的陽光普照大地,傾斜、幫扶能夠再多一些、再細致一些,為堅守者提供堅實的后盾。
評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話道出了教師一生奉獻的偉大、無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