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娟 李 翀
精英主義,一般認為一部分人(或一定階級的人)由于其在心智、社會階層、學術地位或是經濟實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他們的觀點或行為理應得到重視。更深一步講,由于這些精英具備大部分人不具備的優(yōu)勢,超群的智力和能力使他們應當處在社會各個領域的領導地位。在早期,談及精英主義往往離不開政治領域。在封建時代,古代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能夠把握國家的經濟基礎,并且在被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極其閉塞的基礎上,得以維持幾千年封建統(tǒng)治;而封建時期的歐洲,也正因為難以把控封建經濟的衰敗與人民思想的啟蒙,導致了封建精英統(tǒng)治的失敗。
然而,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大眾民主開始興盛之時,精英主義開始受到系統(tǒng)的民權、民主理論的沖擊,由于這種沖擊,促使精英主義向系統(tǒng)化、理論化發(fā)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精英主義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西方學者諸如勒龐、馬克思·韋伯、熊彼特等人,面對大眾民主的興起,試圖用精英來抵抗大眾民主的思潮,卻受到了大眾民主、民粹主義、社會主義、多元主義等思想的圍攻,使得精英主義在當代備受排擠,勢力日趨衰弱。
大眾是精英主義者著作中永遠躲不開的話題,雖然精英主義者在談及大眾之時,具有很多的共性,但在對待大眾態(tài)度的程度上,是有明顯的層級之分的。隨著精英主義的不斷發(fā)展,精英主義者對待大眾的態(tài)度是不斷趨于緩和的。在民主思想從政治領域逐步擴散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之后,精英主義在各個領域的根基也在不斷接受沖擊。備受沖擊的精英主義,其思想內核也逐步由偏激到平緩。可以說,如今的精英主義,是不斷妥協(xié)下的產物。
在古代,精英主義是極其偏激的,當時的精英主義者認為精英與普通大眾之間的鴻溝不可跨越,精英就是要做到比他人強,強的理所應當且不能被模仿,他們看不到大眾的任何優(yōu)點,大眾需要做的,就是按照精英的要求去做。著名的亞里士多德就是極端的精英主義者,他曾表示在美德范疇中,他看不到從事工匠技藝與體力勞動的實踐所具有的優(yōu)秀,相反,只有“富有的人和身居高位的人才能獲得一些特有的美德”。而當匠人或勞工試圖模仿君主或位高權重的人做的美德之事時,亞里士多德會認為這非?;闹?。《荷馬史詩》中生來高貴,而且受到雅典娜庇護的阿喀琉斯,雖然他傲慢、乖張、并且善于羞辱,但希臘人仍然崇拜他。底層大眾也從心底認同這種精英的觀點,他們崇拜精英,把精英的張揚僅當作一種事實的陳述??赡苡行┤藭J為這種精英主義和雅典的城邦民主自相矛盾,但不要忘記雅典的城邦民主有完善的奴隸制作為基礎,所謂的平等與民主也是建立在對大部分人的暴政之上的。
從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一系列資本主義運動興起,人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啟蒙學家的理論支持更是把民主運動推向了高峰。這讓精英主義被逼上了懸崖,其支撐思想體系的不完善,迫使依然堅持精英主義的人必須提出相應健全的理論來對抗大眾民主。在這段長時間的探索過程中,有些個別精英主義者依舊保持著相對激進的觀點;有些表面接受民主思想、質疑精英主義,實質上仍在以精英主義的視角看問題;有些吸取了大眾民主精神,精英主義的態(tài)度緩和了許多;有些則徹底否定了精英主義。精英主義者觀點的分歧越大,精英主義能與大眾民主分庭抗禮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精英主義向大眾民主的妥協(xié)也就越明顯,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公眾的看法。這一時期觀點較激進的如羅素,雖然說過那句著名的:“對平庸的崇拜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惡德之一”。他在堅持精英主義立場的同時,顯然也受到大眾民主的影響,極端的精英主義在他心中必定站不住腳,是經不起推敲的。
(二)對統(tǒng)治的想象。民主、自由成為這一時期的精英主義者無法躲避的話題,精英主義雖然仍被部分人所堅持,但是可以看出,他們對大眾的感情傾向有了明顯的轉變,從鄙夷、忽視,變成了傾聽與重視。阿多諾在《文化工業(yè)》中,雖然在很多方面都在暗示大眾是愚蠢的,例如“資本主義的生產嚴密控制著人們的內心與靈魂,而大眾僅是無辜的受害者,毫無選擇”,看起來人似乎全無思考的能力,但阿多諾絕不是輕視大眾態(tài)度的人,他提出年輕人通過戲仿傳媒而抵制權威,甚至呼喚民權運動,對極權進行挑戰(zhàn),反映大眾呼聲。顯然,和前人相比,阿多諾等人在感情色彩上有了明顯的妥協(xié)。
(三)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我為何生來高人一等?我為何比普通人有更多權利?普通人為何不能成為精英?這些問題一直客觀存在著,但是能主觀上承認這些問題的精英主義者在那時很少見。在遇到這些問題后,托爾斯泰迷茫了,這位一直生活在社會精英階層的文學巨擘十分富有,尤其是在和他同時代生活的大眾相比之后“我憑什么擁有這一切?”晚年的托爾斯泰不禁自問。這個倔強的老頭兒離家出走,去體會大眾的生活,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在臨終前,人們紛紛來向他道別時,他說的是:“這世上那么多受苦的人,為什么你們只來看我一個?”不論在什么時間,什么領域,人們都習慣于先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忽視自身的局限,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身的致命缺陷時,往往意味著蛻變,精英主義者也是如此。
隨著民主的日益完善,大眾的地位日益提高,精英主義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被大大削弱了,很多人認為,精英主義在妥協(xié)下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色彩,人們已經不再需要它了,社會發(fā)展以及民主制度的未來在于大眾的意志,事實是這樣的嗎?
妥協(xié)之下,精英主義權勢不在,社會大眾取而代之,逐漸成為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執(zhí)牛耳者。表面看起來,這是民主制度發(fā)展的極大勝利,大眾的權利得到了極大的膨脹,然而公眾獲得權利的同時,自身的理性和政治素養(yǎng)并沒有達到可以決定社會走向的高度,這就會發(fā)生一件可怕的事情——大眾的暴政。在前不久閱讀的《大眾的反叛》中,西班牙人加賽特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公眾目光短淺、利欲熏心等缺陷,并在20世紀30年代完成此書,對今后幾十年大眾主導的社會的危害性作出了預測,更不幸的是之后歐洲的公共災難一一驗證了作者的預言。雖然大眾民主賦予了大眾支配社會的權利,但是他們真的擁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嗎?難道真的不應該用一種力量來限制公眾的暴政嗎?
加賽特說“最后的理性即是暴力”,現(xiàn)在看來更像是帶有精英主義情懷的疾呼,任由大眾不受限制地支配社會,得到的結果就是大眾在各個領域的暴力行為。筆者看來,在這個時代恰恰需要精英主義,來監(jiān)督和限制大眾,讓大眾民主的發(fā)展不脫離正確軌道。當然指的不是極端鄙視大眾的“精英主義”,更不是讓精英主義再次統(tǒng)治人類社會,社會不需要極端的“精英主義”,但不代表社會要扼殺精英。精英和大眾在權利和地位上是平等的,精英有權利通過其努力和能力,在社會領域獲得更大的話語權,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好的意見和設計,這和自由與平等的觀念毫不相悖,綜合實力強的人,可以為社會發(fā)展做出更多貢獻的人,其光芒不應被能力相對欠缺大眾所掩蓋。
精英主義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思想精華,歷久彌新,不斷適應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都有對其不同的解讀。精英主義的未來是由其合理性和社會的需求決定的,任何其他思想的沖擊或誹謗,都不能埋沒精英主義曾經對人類社會做出過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