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丹 李征宇
(長江大學,湖北荊州,434023)
李白酒后捉月而死的傳說記載于唐代王定保的《摭言》中,雖是附會之談卻以傳說形式流傳至今。李白這一形象不斷地被后人所接受,這從另一個層面透露出李白真真切切嗜酒愛月的個性愛好。根據(jù)王琦所注《李太白全集》,除去賦、表、序和祭文,收納李白古風59首,樂府149首,古近體詩621首,詩文拾遺57首以及其他古詩65首,總共951首古詩,其中與月相關(guān)的占323首,大大豐富了詩歌中的月亮文化。
在李白的詩歌當中他與月的交流方式也多種多樣,據(jù)統(tǒng)計就有待月、望月、見月、問月、邀月、玩月、弄月、泛月、醉月、引月、賒月等方式。例如“水影弄月色”(《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舉杯邀明月”(《月下獨酌》)“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游洞庭五首》)[1]39-41,“弄月”、“玩月”、“賒月”、“邀月”頻繁出現(xiàn),乍看輕佻,實則親昵。月的形象出現(xiàn)了523次,用詞更是變化多端,在323首有關(guān)月的古詩當中明確提出地點的有128首,其中有洞庭湖、長安、會稽、金陵、玉門關(guān)、襄陽、峨眉、秋浦、淮海、敬亭山、豫章山、灞橋、秦樓、梁園、長信宮、昭陽殿、潯陽等地,也就出現(xiàn)了楚關(guān)月、峨眉月、梁王池上月、鏡湖月、秦樓月等,可見李白所游之地多而廣。在眾多的地點月中又數(shù)峨眉山月最有名。
一
峨眉山,楊齊賢曰:“峨眉在于嘉州峨眉縣羅目鎮(zhèn)。”即今四川省樂山市境內(nèi),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峨眉是大峨、二峨、三峨的總稱。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載“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見兩山相對如峨眉,故稱蛾眉焉”[2]324,峨眉山地勢陡峭而險峻,重巒疊嶂縱橫起伏,云霧繚繞撫弄星辰,又有羽化登仙之神秘感。峨眉山又稱中國佛教圣地,有“佛國天堂”之稱。山上現(xiàn)存古跡寺廟30多座,例如報國寺、伏虎寺、雷音寺、萬年寺等,宗教文化又為峨眉山披上一層靜謐不爭的色彩。有許多居士名僧隱居在此,例如蔣虎臣居士、馮楫居士、廣濟廣浚、繡頭和尚等,是絕佳隱居之地。
李白對峨眉感情至深。文壇上一直有李白生于蜀地之說,李陽冰《草堂集序》和魏顥《李翰林集序》都是受李白所托而編輯,其中記載李白“逃歸于蜀”,“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3]43-44,明代楊慎的《李詩選題辭》正式提出李白生于彰明縣青蓮鄉(xiāng),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江油,所以峨眉蜀地可以說是李白的故鄉(xiāng)。公元720年,年僅20歲的李白在渝州拜謁李邕時幸遇掌管軍事財糧的宇文少府,寫下《酬宇文少府贈桃竹書扇》,“中藏寶訣峨眉去,千里提攜憶長君”[4]746,即點明即將開始的峨眉之行,早聽聞峨眉高險壯麗、風景優(yōu)美,懷著少府的鼓勵,心生欲與峨眉共比高的壯志。之后首登峨眉山,便被峨眉山風光折服,寫下名詩《登峨眉山》,給出“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4]826的極高評價,并在此結(jié)識了善琴的廣浚和尚、采藥煉丹楊練師、能詩的李處士,獲贈陳子昂的詩文集。與這些人的交往也對李白及其思想、詩文產(chǎn)生較大影響,峨眉也被稱為“詩人的搖籃”。25歲時,李白首次離蜀,之后的幾年無論身在何處,都心掛峨眉,《代壽山答孟少府穆文書》“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來”,不是蜀地或天府而來,可見對峨眉的真摯。公元742年“賜金還山”的“山”,觸動李白思鄉(xiāng)懷親之情,憶起峨眉山,情之所至,寫下《蜀道難》,將自己化作峨眉山而道出坎坷艱難。公元753年,兩鬢斑白的李白告別官場朋友去往安徽,寫下“卻戀峨眉去,弄景偶騎羊”(《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5]185-214,何時才能回到家鄉(xiāng),像葛由先生一樣騎羊于峨眉道上。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因加入李璘幕府而入獄,發(fā)出“峨眉山上列仙庭”(《上丘西巡南京歌十首》)的感慨[5]185-214,心懷報國反遭忤逆之罪, 不如回峨眉作神仙。公元759年得以大赦后的狀況亦是“報國有志,但龍顏不回春”[5]185-214,再次遇到來自峨眉山的蜀僧晏時,無盡思戀與感慨油然而生。李白自從離開峨眉,無論得意或失意,都在思念峨眉。峨眉成了他得意時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園,受挫后退時棲息隱居之地,是思念故鄉(xiāng)的具體意象。
李白詩中提到峨眉的詩文有20余篇,以峨眉山為題的詩作有三首,分別是《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以峨眉山月為題則只有后兩首。
二
第一首題為:
峨眉山月歌[4]384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第一首詩是開元十二年23歲的李白“倚劍辭國,去國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5]185-214,乘舟取道大江(今岷江),水路出蜀,經(jīng)過峨眉時所作,也是他首次離開家鄉(xiāng)蜀地所作的告別辭。盛唐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帶來的文化底蘊以及自身的才華和遠志,李白首次出蜀滿懷希望,興奮且歡快。全詩四句短小而精煉,歡快活潑中也夾雜著對故鄉(xiāng)的不舍,寫下此詩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依戀。照耀在峨眉山、平羌江上的月稱“峨眉山月”,距離嘉州也不足百里。第一句“峨眉山月半輪秋”短短7個字,有6個字修飾月,家鄉(xiāng)“峨眉山”點明了地點,“半輪”點明月的狀態(tài)是半月,亦稱“弦”,非圓月。月亮這一形象在中國一直有著豐厚的文化歷史和文人情結(jié),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中國人一向用“圓月”代表團聚,中秋佳節(jié)團圓日亦是如此,而此處的“半月”,為告別蜀地親朋好友的不舍添上了一筆悲涼?!扒铩弊贮c明時節(jié)是秋天,悲秋情懷與月的文人情節(jié)相結(jié)合使得不舍之情更加濃厚。除了情感上,在畫面上“半輪”與峨眉山相映襯,彰顯出峨眉山吞吐半月的優(yōu)美意境。第二句月影映入平羌江,由靜景轉(zhuǎn)入動景,江水奔流,月光也隨水流動,波光蕩漾。由遠處的山月落到近邊的水月,拉開了畫面的空間,開闊了視角。乘舟而行,看似月在步步追隨不舍“我”,實則因為“我”的不舍而時時望月,月隨我舟在這個空間里流動,寓情于景,極富畫面美。第三句的“夜”點出出發(fā)的時間是晚上,地點交代了行船方向,從清溪驛站(在嘉州)出發(fā)到巫山三峽,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在此處詩人只能獨自前行。第四句是主旨句,一直念念不舍窮盡目光,“君”字有些人認為是代指友人,但整首詩中并沒有提及與哪一位友人離別,而詩題與前三句一直圍繞月進行,在《唐詩箋注》中提到“‘君’指月”[6]207,“峨眉山險峻瑰麗,高奇渺遠,我乘舟離開,高山遮擋,月光流入江水之中并不是持久之事,所以看不見的是家鄉(xiāng)的月?!贝司湔Z短情長,離別使詩人陷入無限傷感,這是家鄉(xiāng)的月,代表了家鄉(xiāng)的人,家鄉(xiāng)這塊土地,落于思鄉(xiāng)懷念之情,與其說“君”代表月,不如說是代表家鄉(xiāng)更合適。
全詩極具層次感,也是圍繞一個“情”字展開,短短四句詩中出現(xiàn)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洲五個地名,也是行旅路線。明代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洲。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4]384王麟洲曰“一七言律一句中不可入兩故事”“作詩到精神傳處,隨分自佳”[4]384“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疏不厭重?!盵4]384五個地名沒有一絲堆砌,而是隨著行程而動,也讓這首詩如行云流水,詩人情感也伴隨這條漸行漸遠的路線逐漸加深,最終無節(jié)制的噴發(fā),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也將首次離開故鄉(xiāng)的不舍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三
第二首題為: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4]386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第二首詩作于公元760年應(yīng)友人相邀,給將去中京的蜀僧晏餞別所作,與第一首相隔了33年的時間,在這33年里,李白已經(jīng)不再是剛出蜀山時那個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出蜀之后十遏朱門九不開時,李白在天寶元年終于被舉薦供奉翰林,卻被用來寫艷詞歌曲與歌功頌德的文章,未被允許參與國事探討,清高不懂官場遭奸人排擠,天寶三年被迫帶著遺憾離開,長安之行非常不愉快,“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7]94-95,安史之亂爆發(fā),亂中入獄,直至4年后天下大赦,才獲得自由。出獄不久,李白再次激情澎拜,高興發(fā)狂,認為朝廷上高力士等阻礙仕途的勢力已不在,新皇也算英明,相信自己可以再次入仕,直至韋良宰進京當官,臨行以玉杖相贈時才恍然大悟,自己年事已高,報國有志,龍顏無心,好友鄭判官舉薦也無能為力,再次入仕的夢破滅了。
59歲的李白在外漂泊多年,遇到了同鄉(xiāng)之人,并且還是要入中京的蜀僧而作此詩。首句就開始回憶當年自己流放夜郎時,抬頭看月就想起峨眉山月,想起自己第一次出蜀時的那個夜晚,高高的峨眉山將月銜出時,它的清輝照亮了山峰就像照耀整個滄海,波光粼粼。自出蜀十幾年一直漂泊不定,奔波萬里,只有這峨眉山月不離不棄,感激家鄉(xiāng)的月,是為了思念家鄉(xiāng)的人,多少辛酸后遇到家鄉(xiāng)蜀僧,倍感親切。在家鄉(xiāng)月的陪伴下短暫相聚于黃鶴樓,因為晏是要進中京赴任這就更讓李白聯(lián)想到了當年出蜀的自己,也是在這一片月光下出發(fā),企盼大展宏圖,眼前的晏就是當年的自己??蓱z自己已經(jīng)年老,而晏正意氣風發(fā)。此去長安,路途遙遠,愿隨“我”奔波多年的月亦能伴你左右,大展宏圖。這里的“月”不僅是故鄉(xiāng)人之間共同懷念故鄉(xiāng)的媒介,不僅是饋贈,更多的是李白功名志向的寄托。雖然李白沒有實現(xiàn)自身抱負,但對朝廷也并沒有絕對的失望,所以在送蜀僧時也并沒有規(guī)勸他遠離并隱居之意,自己的遺憾,寄托給家鄉(xiāng)人來實現(xiàn)。接著用“黃金”“白玉”描述晏僧將來的飛黃騰達,此去京都將高居顯位,講經(jīng)說法的蜀僧與如浮云般漂泊在異鄉(xiāng)的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心中不甘自然流露出李白原以為大赦之后可以再次重來,而好消息卻遲遲未至,見到此時入京的晏僧,或許心里也有一絲盼望,會不會舉薦自己而再次入仕?但在回想自己入仕后的所見與遭遇,以及認識到自己入仕渺茫之后,又對晏僧些許規(guī)勸,語氣委婉,“但當你功成名就之后,當歸隱峨眉山,我與你一起賞玩故鄉(xiāng)月”,也算是李白為送別蜀僧所作的臨別囑咐。“因為帝都王孫公子的喜好與唐王朝崇道的思想風氣會使你失了本心”。與故鄉(xiāng)人之間的深厚友誼中又夾雜著心中些許的不甘,想再次入仕又不能入仕,看得出李白的感情是矛盾的。
就寫作背景來看,兩首詩大不相同。這首詩在寫作背景上就與第一首大相徑庭。33年前,無論是大唐,還是李白,都是年輕而意氣風發(fā)的。大唐盛世繁華,經(jīng)濟富饒,李白也是初出茅廬,自信滿滿,似蛟龍騰于九霄,所以在第一首詩歌中流露出的是強烈而單純的對故鄉(xiāng)的不舍,對前途的憧憬。而寫第二首時大唐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山河破碎盛氣不在,李白也是歷經(jīng)辛酸,兩鬢斑白,風雨打磨掉了年輕時的意氣,歷經(jīng)滄桑之后感情遠比第一首復雜,感慨一切都已變遷,芳華已逝,又在晏的身上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曾也如此熱情積極,自己做不到的,眼前人卻做到了,心有不甘。
在內(nèi)容上第一首較單純,詩人月下行舟離開峨眉,準備闖出一片天地,而到了第二首,字數(shù)增加,不僅局限于眼前情景,更多了以往的回憶和未來的期許?;貞涀约毫鞣乓估蓵r經(jīng)歷,對比了自己此時與晏的狀況,也表達了對將來晏功成之后的期許。
在寫作風格上第一首簡潔而歡快,意境明朗,語言淺近、流轉(zhuǎn)自然,音韻流暢,短小絕句中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xiàn)跨越,月隨人動,五個地名自然成線。在第二首詩中,前四句寫“我”憶月,五到八句遇蜀僧,九到十二句寫蜀僧入京大好前途,十三到十六寫“我”與蜀僧的對比、叮囑。每一聯(lián)都不離月,由“我”看月,到月隨人,月下識故人,月下送故人,由峨眉山月開始到由峨眉山月結(jié)束,所有情節(jié)一一道來一氣呵成,與第一首一樣將峨眉山月穿插于整首詩中,又有月隨巴東、三峽、滄海、黃鶴樓、長安,秦川、吳越七個地方流動,隨地點變化而變化,做到回環(huán)相扣。只是在背景與經(jīng)歷變化下,詩的清空平緩已經(jīng)不在,委婉深沉成為主要格調(diào)。感情也由簡單變得復雜濃厚,第一首中單純的寄情于景已經(jīng)載不下李白闊別家鄉(xiāng)多年累積下的委屈遺憾和思鄉(xiāng)之情,所以采取敘事抒情、人景合一的方法表達,在幾句詩中吐露得淋漓盡致。
四
除了峨眉山,其他地方的月也在李白詩中展現(xiàn)不同的特點,例如長安的月總是伴隨著搗衣聲出現(xiàn),“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秋歌》)[4]310“夜搗絨衣向明月”(《搗衣篇》)[4]310,明朗月光下的長安城沉浸在連綿不斷的搗衣聲中,對關(guān)邊塞外的征夫們寄去無限掛念。在長安城的月是多情,輾轉(zhuǎn)于關(guān)外就是成了寒月,“夜坐寒燈連曉月”(《別內(nèi)赴征三首》)[4]1010“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玉關(guān)殊未入,少婦莫長嗟”(《塞下曲六首》)[4]248,久離家鄉(xiāng)塞外征戰(zhàn),條件苦寒,加上寒冷的月光籠罩下的荒??諘绱竽瑢亦l(xiāng)的思念和征戰(zhàn)的悲涼凄苦油然而生。人生處境不同,月亮給人的感受也會不同。在一些歷朝舊址,月亙古不變的特點與世間變換無常對比明顯,“月皎昭陽殿,霜清長信宮”(《長信宮》)[4]999“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長門怨二首》)[4]1000,月還是當年的月,但人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的人,物是人非的愁苦凄涼在對比中更濃厚。而深山隱居之地升起的月又不同,素月、皓月、皎月、好月,散發(fā)著本身純潔清輝,并伴隨著琴、松、竹等這些有著同樣氣質(zhì)的意象出現(xiàn),“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鳴皋歌·送岑征君》)[4]342“憶昨鳴皋夢里還,手弄素月清潭間”《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4]346“輕云拂素月,了可見清輝”(《感興六首》)[4]938,純素淡雅的清輝既不會破壞梁園、秋浦、嵩山等隱居地方的美景,又能體現(xiàn)出高潔的品質(zhì)。
李白覽遍大好河山,走過的地方數(shù)不勝數(shù),寫下的月何其多,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歷史文化等因素,使每個地方的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感情。唐代張祜“我愛李峨眉”(《夢李白》),李白將“峨眉”作為自己的號[8]240-241,可見峨眉在李白心中作為故鄉(xiāng)的特殊性。而“峨眉月”作為李白詩歌中一個常有的意象,已經(jīng)融入到李白思鄉(xiāng)感懷的情感深處,是其戀月情結(jié)的一個顯著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