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洪
當前,社會經(jīng)濟正在逐漸由過去粗放型的高速增長向以提升發(fā)展質(zhì)量為主的中低速增長轉(zhuǎn)變,這一轉(zhuǎn)變過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經(jīng)濟增速變慢,社會壓力增大,人們的焦慮感上升,導致社會關系會變得緊張復雜。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人際關系如何處理,直接關乎著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處理不好會引發(fā)糾紛、暴力乃至社會動蕩,目前社會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類似苗頭。這些狀況對現(xiàn)今的社會治理形成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但就目前來講,整個社會群體的個人素質(zhì)并沒有相應提高,人與人之間因一件小事就可能引發(fā)沖突,控制不及時甚至會引發(fā)惡性事件。因此,處理人際關系非常重要,處理不當很容易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安全。
儒家傳統(tǒng)思想認為“誠于中,行于外”(《大學.第七》),“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品德修養(yǎng),就會有什么樣的言行表現(xiàn)。思想品德良好的人會有很多朋友。古人的類似論述證明了一個道理: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是構(gòu)建人際關系的基礎,良好的個人品德會構(gòu)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亦然。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上講:“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先修養(yǎng)自己,提升品德,端正言行,才能讓身邊的人平安,才能讓百姓幸福。儒家學說歷來重視提倡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認為其對家庭和諧、國家穩(wěn)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樣道理,一個人如果想在生活中處理好人際關系也必須具備優(yōu)良的品德修養(yǎng),良好人際關系的根基在于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
儒家重要思想“仁”學,對當代人際關系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孔子說:“仁者,愛人”,“仁者人也”等,“愛人”是“仁”學思想的重要構(gòu)成[1]?!叭收邜廴恕保叭诵员旧啤钡榷际恰叭省睂W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仁”學提倡人與人之間要互幫互愛,關系和諧?!墩撜Z·學而》提出“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做人要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歷代統(tǒng)治階級提倡“仁”學思想,是因為“仁”學思想能起到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即便放在今天,“仁”學思想對于緩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仍然起著積極意義。
儒家思想中包含的人道主義精神,對當今日趨緊張的人際關系起到了一定的緩沖作用。
法家主要從法治的角度來思考人際關系,處理方式與儒家大不相同。法家思想認為人性是“自利、自為、自私”的,以此為依據(jù),法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要用法治來規(guī)范,主張“嚴刑峻法”。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說:“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審也。利出于地,則民盡力。名出于戰(zhàn),則民致死。”(《商君書·算地》),意思是說民眾活著就要考慮自己的利益,死后就會考慮自己的名望,對民眾利益的來源不得不審查,利益的來源是土地,則民眾就會竭力耕種,名譽的來源出于戰(zhàn)爭,則民眾會拼死而戰(zhàn)。人人都想追名逐利,由此可見,真正有效地處理人際關系的辦法便是推行法治,用法治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法家另一代表人物韓非子也明確提出:“治民無常,唯法為治。”(《韓非子·法度》),并且指出:“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韓非子·八說》)。韓非子反對儒家思想中的德治理論,認為德治與人性是相悖的,德治使人思想懈怠,人際關系松散,給國家管理造成混亂。而法治順應人性,規(guī)范人際關系,利于國家管理?!叭饲橛泻脨?故賞罰可用”(《韓非子·六反》)。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因此,可用賞罰兩種手段管理民眾,使其守法,不敢違法。這樣,既滿足了民眾的合理要求,也規(guī)范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與儒家思想相比,法家的法治思想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更符合實際。戰(zhàn)國時期,各國連年征戰(zhàn),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其惡化的情況下,法家思想更能適應當時的環(huán)境,并且在武力兼并過程中,對處理好士兵之間以及官兵之間的關系,提高軍隊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也確實發(fā)揮了重大作用。與此相比,儒家思想中的德治理論就顯得迂闊不切實際。法家的缺點是過于推崇法治,處理人際關系機械呆板、缺乏溫情。
眾所周知,法家思想主張嚴刑峻法,特點是冷酷無情,通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xiàn)其提出的“法”的主張。雖然法家的思想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確實起到獨特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地采用法家思想,很容易使統(tǒng)治者過度依賴法治而忽視倫理,從而采取簡單粗暴的手段對付人民,激化階級矛盾,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況且對法律條文字句的過度追求,會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對人民的人文關懷,人文精神正是儒家仁愛思想所提倡的,其對緩和階級矛盾,和諧人際關系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如果不是那種不可調(diào)和的情況,人們更愿意私下里協(xié)商解決而不是一定要采取法律手段。所以,管理部門應當再設定一些保障個人權益,規(guī)范人際關系的法律制度之外,配合以人文主義為主的協(xié)商模式,才能較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減少矛盾沖突。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法家思想應該積極配合儒家思想,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也是其最好的處理方式。
此外,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糾紛之前的預防機制也很重要,在處理糾紛的過程中,處理方要跟糾紛雙方及其親朋好友做好充分溝通,讓他們對整個處理過程充分了解,相信處理過程是公平的,并給予雙方一定的人文關懷。在矛盾和糾紛發(fā)生后,處理方要做到處理過程公開,采取的證據(jù)可信,處理結(jié)果公平,保證一切程序和過程嚴格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進行,同時還要與矛盾雙方及其親朋好友進行積極溝通協(xié)商,爭取用和解的方法來解決雙方的糾紛,以最小的損失使雙方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2],避免矛盾激化。
當前的社會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在人際關系處理上,儒家思想片面強調(diào)人的道德屬性,忽視人的自然屬性;片面強調(diào)道德的作用,忽視道德迂闊的一面;片面強調(diào)道德對社會矛盾的緩沖作用,忽視法治對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作用。以上弱點說明儒家思想存在先天的局限,靠自身無法克服。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孔子生活在社會動蕩,禮崩樂壞、人際關系緊張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日趨緊張。儒家學者在這樣一個形勢復雜多變,國家面臨生死攸關的時代,提倡的德治主張顯然不合時宜,也不合實際,故而許多諸侯國君拒絕采納其思想。即便放在當今時代看,儒家思想雖然看起來溫情脈脈,但在處理國與國之間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還存在很多不足。
法家思想對人際關系雖然起到一定規(guī)范作用,但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它忽視道德的作用,漠視人的價值、人格和尊嚴,崇尚“唯法為治”,其結(jié)果必然導致國與國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矛盾的加劇,造成各方面關系緊張,所以,處理人際關系,既需要法家的“唯法”理念,也需要儒家以民為本、德治為先的柔性理論作為補充和矯正,儒法兩家可以互補。
針對當前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不建議單純借鑒儒家或法家思想,也不建議從儒家借鑒一點,再從法家借鑒一點的簡單做法,而是建議把兩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融合互補,從中借鑒其有益的因素,以開闊的胸襟和眼界,兼容并蓄,有機融合,確立一種綜合平衡、格局高大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