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向榮 楊文俊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州 510180)
氣腫性腎盂腎炎(emphysematous pyelonephritis, EPN),是一種罕見的泌尿外科急癥,表現為急性腎實質及腎周組織炎性壞死,合并腎實質、腎周以及集合系統(tǒng)出現特征性的氣腫形成[1]。EPN是致死性疾病[2],如未能及時診斷及治療,死亡率會超過50%,死因往往是感染性休克的并發(fā)癥。鑒于EPN的罕見性,目前仍無法進行系統(tǒng)的前瞻性研究,國內外的文獻報道亦多以病例報告為主,從而導致EPN的最佳診療方案至今尚未達成共識?,F將在2005年5月—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11例EPN報告如下,旨在探討不同分型EPN的最佳治療方案。
根據Wan[3]等提出的分型方法,將11例EPN分為兩型,I型4例病情危重,II型7例病情較穩(wěn)定;女性患者9例,男性患者2例;右側腎臟病變7例,左側4例;合并糖尿病9例。就診時所有患者均出現高熱寒戰(zhàn),體溫達39.1℃~40.5℃,伴患側腰部疼痛,發(fā)生感染性休克2例且均屬I型。實驗室檢查顯示血白細胞升高明顯(19.3×109/L~33.4×109/L),提示嚴重感染。急診增強CT均于0~2天內進行,所有結果均顯示EPN特征性改變,即腎實質內出現氣體,其中條索狀、斑片狀積氣合并嚴重腎實質破壞者(I型)4例,腎實質出現小氣泡或包裹性積氣并腎臟或腎周出現積膿者(II型)7例;3例合并腎或輸尿管結石并腎積液。所有EPN血培養(yǎng)均為陽性,其中大腸桿菌9例,克雷伯氏菌2例。
所有患者均在診斷為EPN后予以強效廣譜抗生素治療,但感染不能有效控制。4例I型EPN中,1例嘗試于急診超聲引導下行經皮穿刺引流術,可引出難聞氣體,但只有約20 mL膿液引出;其余3例均于急診行腎切除術,術中發(fā)現腎實質明顯壞死,質軟易碎,其中1例合并腎內多發(fā)結石并感染; 1例術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術中血壓進一步降至40/20 mmHg;術后所有患者均轉入ICU進一步治療。7例II型EPN均于急診行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術,其中3例因需引流區(qū)域過大而留置2~4根引流管(2例2根,1例4根),引出膿液200~430 mL;因輸尿管結石梗阻而同時行輸尿管內支架置入術2例;術后2例轉入ICU。
4例I型EPN患者轉入ICU后繼續(xù)予積極抗感染及支持治療,1例患者接受經皮穿刺引流術后感染控制不良,于次日行急診腎切除術,術后病情逐漸穩(wěn)定;另1例術中出現血壓不穩(wěn)的患者感染性休克持續(xù)進展,于3天后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其余2例體溫逐漸下降,病情穩(wěn)定,3~7天后轉入專科病房繼續(xù)予支持治療。兩周后3例患者接受CT復查,對側腎臟功能良好,未見膿腫復發(fā), 20~28天后痊愈出院,總生存率為75%。
7例II型EPN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2例轉入ICU患者均于1~3天后轉入專科病房。7~10天后復查CT,2例患腎顯影不良,進而行腎核素檢查顯示患腎無功能,遂于術后14日行擇期患腎切除術,術中發(fā)現腎血管炎性阻塞,腎實質壞死;其余5例在CT證實無積氣積液后,予拔除引流管,痊愈出院,總保腎率為72%(5/7)。2例輸尿管結石患者于出院2個月后行輸尿管鏡手術處理結石。
EPN非常罕見,即使泌尿外科??漆t(yī)師對該病的認識亦往往不足。同時,EPN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有報道稱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死亡率高達50%~60%[4]。近三十年來,由于診療技術的日益提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超過20%[5]。因此,對EPN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
EPN最顯著的易感因素為糖尿病,有研究表明[6]超過85%的EPN患者合并糖尿病,與糖尿病患者組織內糖分過高、局部血流灌注減少、致病菌將糖發(fā)酵后產生氣體等因素有關。本文中糖尿病患者占82%(9/11)。同時,EPN中15%的病例合并泌尿系梗阻癥狀[7];多發(fā)生于成年人,男女比例約為1:4~6,這可能與女性更容易發(fā)生單純泌尿系感染并誘發(fā)EPN有關[4],但近年來也有兒童發(fā)生EPN的個案報道[8]。最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少數為克雷伯氏菌或變形桿菌屬,近年來還出現了真菌導致的EPN病例報告。本文中患者的基本情況均與文獻相符。
EPN屬于影像學診斷,CT是確診的金標準,準確率達到100%[9];隨著急診CT的日益普及,EPN的早期診斷已經成為可能。當患者被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而抗生素治療無效時,需高度懷疑EPN的發(fā)生,應及時行CT檢查以確診。對于EPN的影像學分型,國際上有兩種分型,其中Wan等[3]提出的分型在臨床工作中更為實用,因此被廣泛使用,本文亦采用此分型。根據CT表現,EPN可分為兩型:I型表現為腎實質破壞嚴重,出現條索狀、斑片狀積氣,但無積液形成;II型則表現為腎臟或腎周出現積液或者腎實質出現氣泡或包裹性積氣,但無條索狀、斑片狀積氣出現。有學者研究后發(fā)現[2],I型EPN的死亡率達50%~60%,而II型的死亡率小于20%。本報道中的I型有4例,II型有7例,I型患者的病情危重,腎臟出現明顯壞死,同時更容易合并感染性休克,而II型則感染相對較輕,腎臟破壞較少,預后更佳。另外,EPN需要與氣腫性腎盂炎(emphysematous pyelitis)鑒別[4],后者常繼發(fā)于泌尿系器械檢查或產氣菌導致的泌尿系感染等,表現為氣體局限在集合系統(tǒng)內,一般病情比較輕微,抗生素治療有效,預后良好。
部分EPN患者就診時已出現休克癥狀,因此抗休克治療以及強力廣譜抗生素的使用必須及時進行。研究表明收縮壓降至90 mmHg以下時,死亡率會顯著上升[6]。在抗生素治療時,所選的經驗用藥應主要針對革蘭氏陰性菌,隨后可根據藥敏結果更換敏感抗生素。
目前,EPN的治療方案[4]包括藥物治療加上急診腎切除術或經皮穿刺引流術(percutaneous drainage,PCD),但選取何種治療方案,至今仍是爭論的焦點。急診腎切除術創(chuàng)傷較大,但能及時徹底清除感染病灶,盡早控制感染;PCD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能最大程度保留患腎功能,但存在引流不充分、感染難控制以及延期腎切除的缺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治療方案主要為急診腎切除術,但當時患者死亡率超過40%,原因可能與醫(yī)生對該疾病認識不足、未能早期診斷EPN有關,導致手術時機延誤,患者處于休克狀態(tài),不能耐受手術及麻醉[2]。隨著影像學檢查的發(fā)展以及穿刺技術的成熟,有學者嘗試超聲或CT定位下進行PCD,定位更為準確。Somani[5]等對EPN的治療方案進行薈萃分析后認為,PCD與急診腎切除術相比,可顯著降低死亡率(13.5% Vs 25%),而且能保留80%患者的患側腎臟;但遺憾的是此研究未將EPN分型,因此得出的結論可能不適用于I型EPN患者。Aboumarzouk[2]等在2014年的薈萃分析中同樣認為PCD優(yōu)于急診腎切除術,急診腎切除術只適用于穿刺引流無效的患者,但該分析亦未將患者進行分型研究。有研究提出相反意見[10],認為對于嚴重的EPN病例,PCD治療后仍會出現腎臟膿腫復發(fā),需要進一步切除腎臟;而接受急診腎切除手術的病例則恢復較快,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因此建議將急診腎切除作為嚴重EPN病例的首選治療手段。
本報告中7例II型患者病情相對穩(wěn)定,腎臟及腎周壞死較輕,選擇PCD作為快速治療方式,將氣體和膿液充分引流,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從而使5例患者避免了切腎手術,保腎率為72%,并且患者術后恢復較快。而4例I型患者的病情危重,腎臟出現氣腫并明顯壞死,其中1例患者嘗試行PCD治療,但無法將壞死組織充分引流,導致感染無法控制,次日仍需行急診腎切除術;其余3例選擇了急診腎切除術,死亡1例,術后總生存率亦達到75%(3/4),比文獻報道的I型EPN患者40%~50%的生存率顯著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局限的、腎功能受損不嚴重的II型EPN病例,可首先選擇PCD,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必要的腎切除,但需注意PCD的同時應解除尿路梗阻因素;而對于腎臟廣泛壞死并氣腫形成的I型病例,由于引流往往不能充分,腎切除無法避免,因此急診腎切除術更為合理,盡早手術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綜上所述,氣腫性腎盂腎炎是泌尿外科致命急癥,早期診斷、及時干預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泌尿外科醫(y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