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以前有句俗話,說“窮人不怕死,富人求長生”。大概意思是,窮人日子難過,度日如年,故不怕死;富人錦衣玉食,自然不愿意舍此而去,故怕死。當然,就大多數(shù)情況而言,人都有求生的欲望。
如今,經(jīng)濟發(fā)展了,群眾的生活有了改善,很多人過上了好日子。于是,大家倍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追求長壽。而欲長壽就得注意養(yǎng)生。因此,眼下養(yǎng)生成了熱門話題,談養(yǎng)生的書汗牛充棟,傳授養(yǎng)生之道的文章連篇累牘。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經(jīng)”更是漫天飛,讓人眼花繚亂,道家的、佛家的、儒家的、自家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互相矛盾。
我這個人或許有點“另類”,認為養(yǎng)生無經(jīng)。環(huán)顧我身邊長壽的人,很難從他們身上總結出什么養(yǎng)生經(jīng)來。好幾年前,《北京日報》曾對北京的百歲老人做過一次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壽星“生活習慣大相徑庭”,愛吃紅燒肉者有之,喜食咸者有之,抽煙喝酒者有之……養(yǎng)生雖然無經(jīng),但無論各種養(yǎng)生說法、還是《北京日報》的調查,或者是我的觀察,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長壽者皆心情舒暢、神清氣爽。
看來,欲長壽就須“心情舒暢”,這是大家的共識。那么,怎樣才能心情舒暢呢?對于這一點說法也不少。我以為欲心情舒暢,就得有三分“傻氣”。有人可能認為我的說法本身就是冒傻氣,而我至今不悔。
何為傻?其含義在眾人心中不言而喻。詞典上對于傻的解釋是:頭腦糊涂,不明事理;死心眼,不變通。在我看來,傻有真傻、假傻之分。
真傻有兩種。其一,由于智力障礙或疾病原因,造成反應遲鈍甚至渾渾噩噩;其二,如季羨林先生所說,認為別人都是傻瓜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假傻也有兩種。其一,比誰都精明,心里陰暗,精于算計,卻裝出一副大大咧咧、懵懵懂懂的樣子;爭爵于朝,爭名于世,爭利于人,錙銖必較,卻裝出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樣子。其二,心里什么都清楚,但忍辱負重、忍痛割愛不露聲色,給世人一種麻木、呆傻的印象。這種人內心是十分痛苦的。
我想說的三分傻氣的傻,既非上述的真傻,也非上述的假傻。說非真傻,是因為我心目中有三分傻氣的人,心中是非清楚、善惡分明、知人知己;說非假傻,是因為他們的傻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強忍出來的,而是大徹大悟之后的大智若愚,是一種解脫之后的“瀟傻”。
養(yǎng)生需要心情舒暢。心情舒暢的對立面是什么?是煩惱、郁悶、痛苦。世上萬物,相生相克、相輔相成、此消彼長。多一些煩惱郁悶,就少一些心情舒暢。因此,欲要心情舒暢,就要減少、最好消除煩惱郁悶。如果把煩惱郁悶當做一種病,那么治病有治標、治本兩途。治標是在煩惱郁悶產(chǎn)生之后,使之盡快減輕、消除。治本則是要找到煩惱郁悶產(chǎn)生的原因,盡量使之不發(fā)生。
世間為何有煩惱產(chǎn)生?對此,佛教有許多論說,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見解。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就是企圖幫助世人解脫生死煩惱的宗教。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敬畏佛學中的智慧,我以為佛學中的不少觀點是對人世間生活的理論概括。我以為,人的煩惱主要來源于佛家將之列入十惡的“貪、嗔、癡”。
貪,詞典上釋為愛財、貪污,總是不知足。我以為,貪最基本的含義是欲壑難填,無休止地追求財、色、名、利?;钾澆〉娜耍蛞训绞值呢斏麃砺凡徽?,整日擔心機關敗露遭到“天譴”,為躲避他人尋仇惶惶不可終日?;钾澆〉娜?,為滿足無盡的欲望,挖空心思、機關算盡;若不能如愿,輕則怨天尤人,重則四處出擊,甚至自奔黃泉。這樣的人,能活得輕松、心情舒暢嗎?
人要生存,基本的物質條件不可少;趨利避害幾近人之本能。但若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取不義之財,明了人生一世本“赤條條來去”“良田萬頃黃土一抔”“廣廈千間一床而已”,那么庶可有欲而知足,心胸坦蕩。如果能更進一步,對本應屬于自己的東西,能“凡事盡力而已,得之不忘形,失之不喪志”,盡人力順天意,那就不會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郁郁寡歡了。這樣的人與世無爭,看上去有幾分傻氣,但卻能心情舒暢。
嗔,對人對事不滿發(fā)怒生氣之謂也。經(jīng)常發(fā)怒生氣之人,豈能心情舒暢?然而不怒、不氣并非易事。古往今來就有不少人將“制怒”二字掛在墻上,時刻提醒自己,足見制怒之不易。因為人乃血肉之軀,受到刺激會本能地做出反應。但是,人與其他動物不同,人有理智,可以通過理智調節(jié)乃至控制本能反應。欲少怒甚至不怒,當知怒有害無益。任你如何發(fā)怒,問題不會減少半分,有問題只能面對、設法解決;發(fā)怒時容易不理智,做出錯誤決定,使問題更加復雜化;發(fā)怒傷身,是自己傷害自己。既然發(fā)怒有害無益,當然少怒、不怒為好。
在日常生活中,據(jù)我觀察,許多人生氣、發(fā)怒,是因聽聞他人說了自己的壞話,甚至罵了自己。聽見他人說自己的閑話、壞話,不妨冷靜想想。如果自己確有不當之處,不妨擇善而從;如果確是他人無理,也不必太在意。古往今來,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草根百姓,有幾個人人都說好的?腦袋扛在別人肩上,嘴巴長在別人頭上,你管得了別人想什么、說什么嗎?一位長者告訴我,對待他人的閑話,他的態(tài)度是:捫心自問,自己問心無愧即可,別人愛說什么就說去好了。這樣的態(tài)度似乎有點傻,甚至有點阿Q,但落了個少生氣,多了一份好心情。
癡,詞典釋為傻、愚笨;極度迷戀。佛家將癡列為十惡之一。傻、愚笨,多為生理原因使然,對他人無害,沒有理由列入惡。我以為,佛家列入十惡的癡,當指極度迷戀、過分執(zhí)著。極度迷戀財、色、名、利,則必貪。關于貪,上文已經(jīng)說過幾句。我以為,極度迷戀長壽、過分執(zhí)著生死,是“癡”的重要表現(xiàn)。
人是從自然界產(chǎn)生又獨立于自然界的萬物之靈。追求與自然界一樣永恒常在,是人類內心的強烈沖動。但古往今來有長生不老的人嗎?一個人的壽命是多種因素決定的,只能盡人力順天意。如果極度迷戀長壽,或這個不吃、那個不喝,或今天吃這個補品、明天服那個“仙丹”,天天擔心這里有病、那里有災,這樣活得有多累!能心情舒暢嗎?
人有生就有死,這是人人都明白的??謶炙劳?,乃人之常情。但懼有何用?既然人人都不可免,不如坦然面對。季羨林先生的座右銘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蔽疑罡袣J佩。人生悠悠萬事,最大莫過于生死。對生死如此“無所謂”,似乎有點傻。但正是這三分傻氣,卻可以讓人生過得無比瀟灑。
竊以為,如上對待“貪、嗔、癡”,雖有三分傻氣,然而卻可讓心情舒暢、人生灑脫。我并未大徹大悟,但我有心向賢者學習;雖然剛剛七十多歲,算不得高壽,但我希望能夠為長壽盡人力。我這里之所以講“三分”傻氣而非十分,其一,是因為這種傻雖非假傻但亦非真傻,只能以三分言之;其二,我是僅就日常生活、養(yǎng)生而言,在民族大義、國家利益、善惡底線等大是大非面前,是犯不得半點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