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鑫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對新時代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相關理論進行研究。研究認為:教育生活化本質是通過體育教育使學生回歸生活,學會生活,并最終融入生活。新時代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肩負助推“健康中國”“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使命,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 ?體育教育生活化 ?發(fā)展使命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b)-0133-02
黨的十九提出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代宣言,并陸續(xù)提出“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新時代賦予高校體育教育新的使命和要求,培養(yǎng)高質量的國家棟梁是重中之重。新時代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肩負的發(fā)展使命是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和基礎。因此本文基于實踐主義思想為導向,論述教育與生活的辨證關系,并闡述新時代發(fā)展使命,為后續(xù)體育教育生活化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 ?教育與生活的理性思考
教育的本質是文化傳承,文化是教育的內容,文化要傳承和發(fā)展就需要教育,任何文化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廣泛傳播,并形成群體觀念而為社會共享,文化人類學認為教育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過程,是文化、傳播、傳承、創(chuàng)新的主要機制和途徑,任何文化式活動都可稱為教育。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是人類認識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從而不斷對外部世界各種事物進行價值思維肯定所創(chuàng)造的,因此文化源于社會生活實踐而高于社會生活實踐。從教育、文化和社會生活實踐三者關系可以推斷出:教育是社會生活實踐的過程,社會生活實踐是教育的源泉、目的、內容等統(tǒng)一體;一切教育活動都要服務于社會生活實踐,同時教育內容和形式等的選擇也決定著受教育者社會生活化的程度和質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的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和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的終身教育思想四大教育支柱也是教育生活化的具體外在表現(xiàn)。因此國內外學者對于教育和生活的辯證關系認識異途同歸,如美國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英國斯賓塞認為:“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我國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本質為讓學生回歸生活,學會生活,并最終融入生活。
2 ?新時代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發(fā)展使命
2.1 助推“健康中國”戰(zhàn)略實現(xiàn)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戰(zhàn)略思想,十九大報告則宣布正式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體育教育生活化則是疾病預防,保持健康的最經(jīng)濟化的預防方式,它強調體育成為人們日常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社會個體自身的一種無須強迫、自由自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也可以說是“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生活體育方式,“運動是良醫(yī)”理念深入人心。它與終身體育理念異曲同工,但相比于終身體育虛無縹緲,體育教育生活化更貼近于實踐,更具有抓手屬性。它從生活需要的視角出發(fā)讓學生接受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同時又能讓學生快速地將所學技能和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之中,并能得到及時的反饋,最終反作用于體育教學。這樣雙向反饋,既能提高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和生活方式,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又能促進體育教學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社會生活的需要。
2.2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盧家楣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愛國感、責任感、正直感、奉獻感、公益感等)整體得分偏低(6.45分,最高分為10分),剛過及格線(6分),低于青少年群體的道德情感總平均分;尤其是在與公正、友善等價值觀密切聯(lián)系的正直感、奉獻感、公益感上得分較低。如此成績的高校畢業(yè)生如何接力國家未來發(fā)展?“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是時代主題,更是我國教育面臨和亟需解決的問題?!傲⒌聵淙恕笔墙鉀Q“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困惑的最佳答案。馬約翰先生說過,體育是教育中唯一比較全面、完整的系統(tǒng),它發(fā)展身體效能,與精神品質并重。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體育是載體,通過體育運動孕育并助力德、智、美、勞4個方面均衡發(fā)展。體育是一個與己斗爭、與對手競爭、與天與地相征服的生活方式,是一個個體、團體、社會群體相互融合的生存法則外顯體驗游戲,通過體育實踐過程可以使個體認識自我、改造自我、適應社會,形成獨特三觀的熔爐。體育健兒在世界大賽中展示出來的正能量,“不拋棄不放棄”“頑強拼搏”“人生能有幾回搏”等體育精神正是當代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因此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就是讓體育精神和體育意志等伴隨大學生校園生活,通過高校體育生活化教育,使大學生了解當代體育精神,并通過體育活動使自身感悟的體育精神融入到體育實踐中,進而融會貫通至社會生活實踐中,以體孕德,以體立德,以體揚德。
2.3 推動“體育強國”戰(zhàn)略發(fā)展
高校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一環(huán),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將在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兩個層面推動“體育強國”戰(zhàn)略發(fā)展。(1)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與社會體育。高校畢業(yè)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從事各式各樣的工作,成為社會大眾的一份子。在我國體育社會組織還不夠成熟、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還不完善的背景下,社會大眾在高校期間接受的體育教育知識和技能成為其保持體育鍛煉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高校期間終身體育思想的接受,體育運動價值和健康運動理念的自我體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我鍛煉和周邊群體的體育鍛煉,為營造全民健身氛圍創(chuàng)造了條件。(2)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與學校體育。高校畢業(yè)后在教育系統(tǒng)繼續(xù)從事教育工作的大學生,其在高校期間接受的體育教育生活化理念,會無形當中影響著自身周邊的學生,進而形成榜樣示范作用,掀起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潮,同時學生體育鍛煉中遇到的各項體育問題,老師也可以借助于以往接受的知識給予解答,此外也能很好地理解和解釋學習和運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有效解決學習與運動之間的時間矛盾。周而復始,小學—中學—高中—大學體育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持續(xù)灌注,可以有效解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持續(xù)下降的多年頑疾,培養(yǎng)體育運動愛好者,也為我國競技體育項目提供良好的后背人才基礎,進而擴大我國競技體育人才篩選的基數(shù)和提高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3 ?結語
高校體育教育生活化是與終身體育思想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是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的重要抓手。該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生活場景為教育場域,通過多樣化的體育項目體驗和豐富的健身健康知識普及,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美的鑒賞能力和參與能力,時時打造“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學生”的教育宗旨,進而在一定程度推動“體育強國”“文化強國”“健康中國”等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發(fā)展和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郗春嬡.教育變遷視野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承路徑及其困境——以云南布朗族為例[J].民族學刊,2013,4(2):10-16,94-95.
[2] 騰星.教育人類學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42.
[3] 黃道名,楊群茹,張曉林.“健康中國”戰(zhàn)略下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困境與發(fā)展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8(3):103-1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