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摘 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使得打破網絡受眾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刻板印象變得愈發(fā)重要。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構建路徑的探索,構建具有權威性、政治性、思想性且具有親和力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能夠在網絡空間中增強其影響力、提升其引導力、減少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感,從而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占牢網絡輿論的主陣地。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構建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在網絡空間進行思想宣傳、輿論引導和信息反饋的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是“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形成的總體性判斷、評價和印象的反映, 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所展現(xiàn)出的精神特征、心理態(tài)勢、道德風貌、行為表現(xiàn)等諸方面留給人們的總體印象和評價”。[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則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網絡數(shù)據(jù)的人格化,其形成一方面是現(xiàn)實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延伸,另一方面,更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構建自身形象的結果,這就要求積極構建新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正面形象。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特征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是教育對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網絡上的言行,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總體印象,反映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立場、道德品質、知識素養(yǎng)、精神風貌等。積極正面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應該具有權威性、政治性、思想性和親和力的特征。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權威性
權威性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形象特征,同時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是指在網絡空間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其領域內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表現(xiàn)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公信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權威性一方面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者權威性在網絡上的延伸,比如“共青團中央”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較權威的地位,當其入駐網絡各大平臺,這種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權威性被直接帶入到網絡空間中,使其權威性的積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另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也與其在網絡中的公信力有關,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長期積累。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最鮮明的形象特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負著傳播主流意識、引導網絡輿論、奪取網絡輿論這一重要陣地的使命,必須將政治性作為其立身和發(fā)展的第一要務,必須在網絡空間中鮮明的展現(xiàn)其自身的政治形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性主要表現(xiàn)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覺悟、政治理念和政治素養(yǎng)上。比如“人民日報”作為國家主流媒體的代表堅定政治立場,堅守政治方向,緊跟中央政策走向,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政治素養(yǎng),通過短評體現(xiàn)其政治理念,鮮明的展現(xiàn)了“人民日報”微博政治性的形象。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思想性
思想性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缺少的形象特征。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擁有淵博的知識儲備,正確的價值觀念所表現(xiàn)出的具有思想深度、價值導向的特點。比如“思想火炬”微博,作為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博,開通“思想微評”的話題,內容涉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思想等內容,同時還涉及對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的辨析與批判,其中就多次發(fā)布微評與文章,通過解析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生,剖析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及其危害、引經據(jù)典、結合時事,深刻批判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性,既具有思想的深度,也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
(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親和力
親和力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適應新時代受教育者心理特點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激發(fā)教育對象的認同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所必需具備的形象特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親和力是指“教育者同教育對象之間情感交流互動而產生的一種可親可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親和力主要體現(xiàn)在符合網民的表達習慣、幽默風趣的話語方式以及親切貼心的性格色彩。比如“江寧公安在線”作為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的官方微博,被網民親切的稱為“婆婆”,這正是由于江寧公安在線作為一個信息發(fā)布的官方微博,同時還積極通過網友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并及時回復網友的困惑,多次進行針對性的辟謠,其具有親和力的形象得到了網民的認可和喜愛。但要明確的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親和力不是一味的迎合網絡社會娛樂化的趨勢和網絡受眾的所有需求,而是必須立足于權威性、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形象特征上。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構建的意義
由于網絡所帶來的“去中心化”、“去身份化”、“碎片化”等影響,網絡空間中的受教育者從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者成為能動選擇者。而受教育者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刻板印象所產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緒,導致受教育者在網絡空間有意識地回避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宣傳教育。因此,當網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時,構建和塑造適合網絡環(huán)境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響力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響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網絡空間中的知名度、權威度和感召力,是使網絡受眾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主體中主動選擇、關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發(fā)布的信息的重要前提。然而,網絡自媒體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的教育對象已然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體。一些自媒體通過塑造“網紅人設”,或塑造人美心善的人設,或塑造知識淵博的人設,或塑造努力拼搏的人設,逐漸擴大其影響力,吸引了大批網民的爭相關注,導致網絡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去身份化”的特點更加顯著。這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這場網絡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其影響力被弱化,面臨著知名度不高,權威度遭質疑,感召力欠佳的危機。因此,在以人設爭奪網民關注度的網絡空間中,有必要塑造適應網絡空間發(fā)展的積極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尤其注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的塑造,使發(fā)生輿論危機時,網民自發(f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發(fā)布,增強在政治事件、社會事件等輿論中的影響力。
(二)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導力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導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的“因勢利導、因事而為、因時而化地主動介入和干預引導對象未來走向”[3],使受教育者朝著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發(fā)展的能力。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來個‘電子搬家,內容仍然停留在告訴受教育者對與錯、是與非、真與偽、美與丑的事實,要求他們簡單服從這一層面,而沒有將重心放在教育引導上,去教會受教育者判別事物的方法。”[4]改變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空間中的運用,塑造以人為本,循循善誘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導力。
(三)減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距離感
教育對象與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感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一個問題,在網絡空間中,主要體現(xiàn)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網上依然以單向宣傳為主,缺少雙向的交流互動,當有教育對象出現(xiàn)困惑時不能及時的去進行答疑解惑,甚至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導致教育對象難以受到正確積極的引導,也使得教育對象對教育者產生高高在上,不可接近,落后老學究的負面印象。樹立既具有權威性同時又充滿親和力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轉變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刻板印象,減少兩者的距離感,從而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構建的路徑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除了需要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線下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理念,有意識的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更需要在線上通過一定的路徑進行主動構建,以期形成具有權威性、政治性、思想性和親和力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
(一)明確政治身份,軟化政治信息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負著在網絡上宣傳政治信息、引導輿論走向的使命,必須始終明確自身的政治身份,這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最重要的角色定位。因此,在宣傳內容上,必須堅持以時政熱點、社會民生為主,輔之以適量的娛樂休閑的內容。既要緊跟熱點,及時發(fā)布或者轉載權威信息,做到不失聲不回避,又要擺出鮮明的立場觀點,并做出清晰明了易理解的解讀,第一時間進行輿論干預,樹立起具有權威性、政治性與思想性的正面形象。
而在傳播方式上,則可以通過軟化政治信息的方式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軟化政治信息,主要是指傳播政治信息方式的軟化,即運用“軟性傳播”的方式。“‘軟性傳播是一種更為扁平化的社會網絡結構中的控制作用機制,其范圍更加廣泛、方式更加靈活、力量更為‘柔軟”[5]?!败浶詡鞑ァ本褪菍⒃揪W絡受眾不愿接觸的生硬的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軟化為生活日常、故事案例,將政治信息蘊含于此。這使得政治信息的傳播從側重于“信息原料輸送”轉變?yōu)椤八枷爰庸ぁ?,從略顯強硬的灌輸?shù)礁幼⒅貜陌咐袉l(fā)引導,幫助受教育者轉變思想觀念,從而接受教育者所傳遞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規(guī)范。
(二)設置公共議題,策劃創(chuàng)意互動
大數(shù)據(jù)的發(fā)展使得實現(xiàn)“全景”判斷與個體判斷成為可能,在大數(shù)據(jù)的支持下,能夠更準確的研判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的需要和內心世界的困惑,從而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實現(xiàn)思想的引導,進而塑造具有親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具體來講,即是設置公共議題,通過創(chuàng)意互動促進思想轉化。
議題設置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有選擇的對某些話題進行強調主動引導教育對象討論從而促進教育對象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在網絡中設置議題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緊跟熱點設置議題。一個社會熱點的出現(xiàn)往往會引發(fā)輿論,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計劃的設置熱點議題,如面對領土爭端時設置相應議題,既理性科普事件本身及其源頭,又從情感上激發(fā)教育對象的愛國熱情。第二,要主動制造議題。針對網友普遍存在的困惑,主動制造議題進行探討和引導。第三,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群體和不同類型的平臺,有針對性的設置專屬議題。比如共青團中央這一教育主體,面對的受眾主要以青少年為主,因此在議題設置時要根據(jù)青少年人群的特點,以及青少年人群的需求,比如設置關于青少年自身權益等方面的議題。
(三)注重話語轉化,貼近青年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者依靠文字、圖片等塑造在網絡上的形象,因此,注重話語轉化是轉變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刻板印象,塑造兼具思想性和親和力的形象的關鍵。而話語轉化的關鍵則在于貼近青年的用語習慣。首先是在傳遞話語的態(tài)度上,要轉變過去發(fā)號施令式的態(tài)度,營造親和的話語場域,以平等對話的姿態(tài)進行話語傳遞,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從單純灌輸式的話語轉化為對話交流式的話語,以平等促交流,以對話促溝通。其次是話語內容上,改變過去空洞的宣傳口號式話語,代之以兼具有學理性、現(xiàn)實性和實踐性的科學話語,學理性話語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性,現(xiàn)實性和實踐性話語又能展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親和力。最后是話語表達方式上,貼近青年人在網絡上的表達方式和用語習慣,要從文本話語為主形象話語為輔轉變?yōu)槲谋驹捳Z和形象話語兼?zhèn)?,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緊扣主題的圖像潤物無聲的擺事實、講道理;要善于借用網絡流行語,既不顯低俗又拉近與教育對象的距離;。通過改變傳遞話語的態(tài)度,改進話語內容,轉變話語表達方式,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更貼近青年生活,構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形象。
參考文獻:
[1]鄭敬斌.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4):121-125.
[2]楊偉國,魯一荻.論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 (7) :53-55.
[3]陳于華.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引導力的提升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0):53-76.
[4]崔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6:22.
[5]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