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琳琳 夏雪琴(山東威海市河北小學)
“智慧校園的建設,智慧課堂是核心”。如今,一張交互式的電子白板,學生人手一臺的平板電腦,再依托強大的智慧學習系統(tǒng)和信息網絡,就建構起了河北小學“智慧課堂”的數字空間。這不僅僅是教育裝備的改革,更是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雙重變革”。
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模式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具有導向和規(guī)范的作用,新的教學模式形成的過程,正是教師研判學情、解讀課標、引領激勵,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學校在吸收課堂教學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充分整合軟硬件資源,以本土翻轉課堂為原型,開發(fā)、使用微課等教學資源,將數字化、信息化運用于常態(tài)教學,對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進行了重新設計和組合,逐步嘗試探索出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3S教學模式”。讓傳統(tǒng)教育從功利化、標準化、同質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向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智慧教育模式上來。態(tài),完成轉識成智的學習目標。
“S”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取自英文“study”(學習)的第一個字母。3S涵蓋“動心樂學——開悟啟智”“動手會學——明理求真”“動腦學會——思考感悟”三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以期形成“智達高遠”的自主學習品質。
所謂“3S教學模式”,是指利用信息化的優(yōu)勢,變學生在學習中“要我學”(“被學習”)的消極狀態(tài)為“我樂學”的積極狀
圖1:“3S”內涵解讀
其二是取自“Studentlist”(助學單)。該模式中包含自主學習任務單、自主學習檢測單、綜合實踐應用單三種助學單的應用。學生學習什么知識、什么時候學、怎么學、學多深,這些都是在“三單”所呈現的問題、項目、任務的驅動下進行的,“三單”的應用意在讓教學任務由“知識傳授”轉向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其三是指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借助三種助學單完成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時,使課堂教學的流程發(fā)生了改變,可分為課前預學、課中共學、課后延學三個部分。
“3S”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先學后導,生進師退”的思路,以微課與問題式助學單為主線,優(yōu)化教學流程。課前預學中教師依據學情分析,制作上傳微課,并配有相應的自主學習任務單,明確學習任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節(jié)奏自主學習微課,同時可以與教師和同學進行在線交流,自由選擇在線檢測,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掌握學習的節(jié)奏,極易體驗成功,產生“我想學”的學習動機。課中共學將針對學生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反饋、分析。匯總問題,小組合作重點釋疑。教師完成個性化指導,在這個過程中完成“我會學”。課后延學中將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拓展學習,學生自己選擇拓展學習內容,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這也是“我學會”的最終目的,即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圖2:“3S教學模式”流程表
教學模式的變革必定會引起學程模式的改變。學生的學程模式也逐漸內化為:課前預習先學——課首問題反饋——課中合作探究——課尾當堂鞏固——課后拓展延學等5個環(huán)節(jié)。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獨學、對學、群學、幫學的方法進行學習,并在課首、課中、課尾分別進行一次反饋,三者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程,即“5環(huán)節(jié)4選擇3回饋”。
圖3:“5環(huán)節(jié)4選擇3回饋”課堂流程表
環(huán)節(jié)一:課前預習先學部分?;诨ヂ摼W的“用戶思維”,老師更注重學生的深度需求,通過優(yōu)課系統(tǒng)、電子書包或發(fā)布的微課程,面向每一位學生分層推送不同的學習資源。學生借助自主學習任務單和微課,進行個性化選擇,研討、質疑,實現一對一的學習指導,完成知識的自學,做到“學會”,并通過網絡完成學習后的反饋測試來判斷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環(huán)節(jié)二:課首問題反饋部分。教師首先根據學生自學后完成的檢測單中暴露出的問題,精心設計并講解,然后組織針對性訓練,緊接著是一對一的討論,面對面的交流,完成知識的內化。
環(huán)節(jié)三:課中合作探究部分。課堂上隨著知識的不斷遞進,新問題的不斷生成,在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探究學習,再采用展講、展演訓練等方式進行交流反饋,激發(fā)興趣,加深記憶,逐步實現“會學”。
環(huán)節(jié)四:課尾當堂鞏固部分。以分層實踐應用單為載體反饋對新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情況,達到當堂鞏固的效果。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設計分層實踐練習,真正做到“分才分層、整體一致、局部參差、智者加速”。
環(huán)節(jié)五:課后拓展延學部分?!皶W”并且“學會”了的學生更容易產生“還想學”的動機,因此,在課后充分利用在線學習交流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延學,使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得到持續(xù)保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要素是多種多樣的,且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作用,全方位交往的過程。因此,“3S學程模式”只是一種范式,“5環(huán)節(jié)4選擇3回饋”也是一種象征性的分類,各環(huán)節(jié)之間只有相互交融、互相促進,才能真正形成個性化學習的“智慧課堂”。
“3S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緊扣“自主”與“面向全體”,將教師從知識的“搬運工”變成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經歷了多輪的教學實驗,模式逐漸成熟,各學科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的理論指導下,探索“3S教學模式”最適宜的姿態(tài)。如語文學科以“讀”為核心素養(yǎng)切入點,以預讀、精讀、延讀三環(huán)節(jié),進行潛入式閱讀。預讀五部曲(讀、想、問、畫、寫)和共讀的“以讀代講”更多的是“記憶”和“理解”,共讀中的“同伴互助式助讀解決預習中的困惑,”則培養(yǎng)了學生的評價、分析、創(chuàng)造能力逐步走向深度學習?!耙詫懘僮x”和“延讀”環(huán)節(jié)更多的是實現深度學習中的“理解、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的目標。
3S個性化學習學科模式表
深度學習學科模式 核心素養(yǎng)切入點 預學 共學 延學數學問題式助學 問 預問生:提出疑問,上交質疑。 深問生:共同討論,交流分享。 拓問生:選點探究,碰撞批判。師:批閱整理,收集問題。師:疑為向導,織網爬高。師:反思總結,指導研究。
以數學學科為例說明“3S教學模式”的學科突破——問題式助學(見上表),讓課堂“問道于思”。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數學課堂緊緊抓住一個“問”字,以問題式助學單貫穿整個教與學的過程,遵循課前預問、課中深問、課后追問的模式,讓學生養(yǎng)成能提問、會提問的思維習慣,有層次,結構化,可擴展,能持續(xù)。
助學單上首先呈現簡明扼要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學什么”的同時,自問“怎么學”。其次,設計學習任務將學習目標問題化。如果說學習目標是彼岸,學生現有學習經驗在此岸,那么驅動性問題就是搭載著學生過河的船。不同的學段、不同的知識內容,學習任務的問題形式也不同。如一年級“認識鐘表”助學單,就是錄制一段學生依時播鐘和看鐘報時的微視頻;中高年級聯系實際,探究數學本質,如五年級“稅率”助學單,學生搜集生活中的繳稅單,并以稅單信息為問題情境,讓學生接近數學本質。而在“分數乘整數”這一助學單中的學習任務則是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獲取答案,引導學生通過猜測、推想、驗證等方法達成任務。
“課中深問”是基于整理分析學生預學情況后,老師進行的“深度二次備課”后進行的課堂教學。課首問在疑惑處:將預學和課始檢測中暴露的問題組織討論、分析,予以解決。并通過進階作業(yè)檢查知識的掌握情況。課中問在斷層處:進階作業(yè)反饋就可以發(fā)現學生思維的斷層,教師設計的大問題則可以引領學生協(xié)作探究,將數學知識的算法追究到算理,闡釋清晰完整的解題思路和驗證方法,點燃學生的高階思維。課尾問在無疑處:整節(jié)課經歷了知識的重組和深挖后,在“貌似無疑處設疑”,讓學生自問收獲,并梳理知識和方法,并以思維導圖形式梳理問題,將知識“點”聚合成知識“網”。
一節(jié)課的學習未必能使學生人人做到全面掌握,也未必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課堂雖結束,但思維應在“還有什么我不會?還有什么我想知道?”的問題牽引下延伸。我們利用二維碼推送功能,進行分層推送,因材施教,為學生解決課后疑問提供學習資源和平臺。
如此,三環(huán)相扣,打造“課前必預問,預問必啟智;課中必深問,深問必探究;課后必追問,追問必拓寬”的深度學習課堂。在課前預問、課中深問和課后追問的聯合架構上,培養(yǎng)出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
“3S教學模式”利用網絡突破時空的限制,有效地解決了現代教學模式仍存在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自主選擇任何一位教師的微課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擺脫靠聲音傳遞教學信息的局限,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課堂時間主要用來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交流互動、實踐演練等,因此整個過程富有個性而又高效。
基于“3S教學模式”的智慧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和平臺,學生樂于接受這種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查找信息、創(chuàng)新設計、獨立觀察、主動思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運用知識和溝通表達等一系列能力。學生自學教材的習慣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師生、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產生新問題,思考和交流更加廣泛、深入。
該模式將“教本課堂”轉變?yōu)椤皩W本課堂”,因為微課使教師課上從集中講授中解脫出來,平臺的數據處理分析功能使教師課下從批閱作業(yè)等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并掌握了更多精確的反饋信息,教師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更精準的一對一教學。
在線學習期間,教師指導學生做作業(yè)并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學生在學習的全程可以得到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不斷提高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有效避免了兩極分化,教學質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在人人愛學習、人人都學習、人人慧學習的真學習環(huán)境下,教師由普通的教書匠轉變?yōu)橹腔蹖W、潛心教研的科研型教師。根據學科以及學情的不同,在課堂中可以對“3S”教學流程進行重新調整,或對其中某一個流程或環(huán)節(jié)進行個性化的改良,并有效組織實施。如此一來,教師的智慧體現在課堂的設計中,增進對學程模式的理解程度,提高其駕馭能力。
現在,這種走出模式約束,改良、創(chuàng)新課堂的實踐,已成為河北小學信息化課堂的活力之源,也是今后學校對智慧課堂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