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學所關注的儀式是由一系列象征符號串聯(lián)而成的。象征人類學則把分析人類文化的象征符號及其意義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本文通過裕固族剃頭、剪馬鬃儀式的象征人類學解讀,分析了裕固族“馬駒剪鬃才算馬,娃娃剃頭才成人”背后的象征意義。
關鍵詞:象征;裕固族;儀式;符號
作者簡介:趙娜(1993.12-),女,漢族,甘肅張掖人,貴州大學民族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2
產(chǎn)生于十九世紀末期的象征人類學是人類學理論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維克多·特納的巨著《象征之林》是象征人類學的奠基之作,何謂人類學的“象征”?特納認同大多數(shù)學者關于象征的一般定義,即象征是自然地代表具有類似性質(zhì)的或在實際上有關聯(lián)的事物。筆者的理解是從一種事物影射到具有內(nèi)在關聯(lián)性另一種事物,即是象征。象征的必要條件是一定的文化空間,所以象征與生俱來和儀式密不可分。在本文中,筆者以田野調(diào)查為基礎描述和分析裕固族剃頭、剪馬鬃儀式環(huán)節(jié),并運用象征人類的方法,解讀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一、裕固族的剃頭儀式
本次田野調(diào)查地點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肅南縣成立于1954年,因位居肅州(酒泉)以南而得名,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線,東鄰天祝藏族自治縣,西接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南與青海省相鄰。裕固族自稱“堯呼爾”,世居河西走廊,它的發(fā)展同“絲綢之路”的興衰緊密相連。裕固族的族源考證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是,裕固族來源于我國北方民族回鶻人和13世紀的蒙古人,同我國新疆的維吾爾族有共同淵源關系。長期的草原游牧生活和各派宗教交錯相織的特點,形成了今天裕固族獨特的民族性格。
剃頭儀式是裕固族人的一項重要的人生禮儀,一般在小孩出生后滿3個生肖時舉行。時間定在農(nóng)歷五月或六月初一或十二的午時。喇嘛選定吉日后,主人要提前半個月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并邀請德高望重的長者或僧侶來主持。主人殺牛宰羊、扎帳篷,準備酒席歡迎客人的到來。小孩的母親給小孩準備裕固族服飾和小孩最喜歡玩具。吉日那天,主人事先準備好四個小盤子和一個小龍碗。一個盤子中盛滿大米,一個盤中盛滿酥油,一個盤中放一塊白布,一邊放一把剪刀,系一尺白哈達,另外一個盤中盛上葡萄干和玉米、紅棗(把紅棗插進小玉米團內(nèi)蒸熟),小龍碗里盛滿牛奶。大部分條件貧困的人家不放葡萄干玉米和紅棗??腿说絹砗蟀纯腿撕陀H戚的輩分敬獻羊背子。喇嘛端著盛滿大米的盤子開始念經(jīng),一邊念,一邊順手抓起米不停地往小孩頭上撒,表示吉祥。大約過去半小時喇嘛的經(jīng)念完后,主持人讓母親抱著孩子來到舅舅和年紀最大的長輩面前準備剃頭。
剃頭開始,首先將一個由酥油糌粑做成的圓圈放在孩子的頭上,露出頭頂。孩子的父親端著盤子,盤子放著一把剪刀、一碗奶和一碟酥油。第一個剪的一般是孩子舅舅,男孩從左邊開始剪,女孩則從右邊開始剪。剪下第一縷頭發(fā)放在盤子里,用手蘸一點酥油涂抹在孩子額頭上,再抹到孩子嘴里,同時也要念祝福語。然后由其他賓客視輩分大小、親疏遠近為小孩剪頭發(fā)、送禮物、說祝福。并給小孩的父母獻哈達。
客人們承諾給小孩的禮物一般為白色的小牛、小馬駒或白色羊羔,且都是雌性。小孩的舅舅和長輩要給小孩許小母牛或者小母馬駒,其他親戚可許白母羊或其他物品。親戚們在儀式上許下的承諾,秋后一定要兌現(xiàn),也可由小孩的父母去討要,否則對孩子不吉利。最后一剪也是舅舅執(zhí)行,他摘下小孩頭上的酥油糌粑頭箍,剪掉最后一撮頭發(fā),這意味著小孩已從嬰兒走向了童年,寓意小孩就像新長的頭發(fā)一樣,天天進步,時時成長,是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在剪的過程中各位賓客一直唱祝福歌說賀詞。正如第一剪由舅舅開始,祝福歌的第一句同樣也要由舅舅領唱,最后大家齊聲合唱。
儀式結(jié)束后,孩子父母設宴款待來客,唱誦祝福歌祝愿孩子健康成長。對一個長期游蕩漂泊的裕固族牧民家庭來說最大的喜事莫過于新增人口。裕固族的剃頭儀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為游牧民族,由于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人的生命力需要面對強大的自然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裕固族人民希冀自己的后代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因此,裕固族給孩子(尤其是第一胎孩子)剃頭是家庭中最受重視、最喜慶的事情。裕固族的剃頭儀式有以下幾點象征內(nèi)涵:
1. 剃頭儀式是一種祈求性交流,是一種生命轉(zhuǎn)折型儀式。這種儀式是為了求得某種神祗、精神、權力或其他圣靈的通融、寬容與福祉的降臨。在剃頭儀式中,家人請喇嘛為孩子取經(jīng)名,這可能是一種宗教行為,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后代的期望與祝福。剃頭儀式標志著生命開始的一種轉(zhuǎn)折,通過這一儀式,在親戚長輩們的祝福聲中、在喇嘛的誦經(jīng)祈福下,小孩就會平平安安、長命百歲。
2. 剃頭儀式是一種脫離前狀況、進入新狀況的儀式。由孕育到誕生是人生一種異常的重要變化。剃頭儀式是一種脫離前狀態(tài)的儀式,經(jīng)過儀式之后,幼兒就會被社會認可和接納。剃頭儀式是給作為生命個體的幼兒一個社會身份,使他正式成為社會成員,是對他的生命力的一種肯定。
3. 傳授基本的道德觀念,教育孩子及其父母尊老愛幼、團結(jié)和睦。剃頭儀式不僅邀請權威的舅舅,還請有威望的長者,他們的語言行動具有一定的威懾力。通過剃頭儀式,裕固人用歌謠的形式第一次試圖開啟孩子的心智之窗,寓啟蒙教育于儀式之中,莊嚴而神圣,使孩子初次體驗或感受到作為社會生命個體的價值和意義。
4. 傳授基本的生活常識,特別重視牲畜對人類生活的意義。馬、牛、羊、駱駝四畜是草原牧民的“四寶”,剃頭儀式中都提到了。值得注意的是被剃頭的孩子還能獲得真實的馬牛羊等作為禮物,而且,它們也是最貴重的禮品。馬牛羊一旦成為孩子的饋贈品就有了特殊的標志和意義,不能隨意處置,并伴隨孩子長大。
二、裕固族的剪馬鬃儀式
馬背上的民族裕固族對馬有特殊的情感,馬駒養(yǎng)到一周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剪鬃儀式。剪馬鬃,和剃頭儀式一樣受到普遍重視。
一般在農(nóng)歷四、五月時進行剪鬃儀式。經(jīng)過商量選定吉日之后,主人邀請親戚朋友和鄰居前來,給馬駒剪鬃,一般由年長有經(jīng)驗的牧人來主持。用面和酥油捏一個五到七層的小塔,澆上酥油,然后準備一個盤子,盤子四面放置四塊酥油,意為既有中心,也有四面八方。盤中有盛著鮮牛奶和酥油的龍碗以及一把系有白色哈達的剪刀。準備就緒后,讓一位會剪又會唱詞的人唱著美好的祝愿詞,一邊剪一邊往馬的前額和鬃毛上涂抹鮮奶、酥油。剪下第一縷鬃毛后要放在龍碗里并獻在帳房高處干凈之地,一般在位于帳房正面供佛龕的桌子上。此舉意為祈求神靈保佑主人家風調(diào)雨順,生活富足。接下來在場的其他客人每人剪一下,持剪者邊剪邊唱《剪鬃歌》,此時在場眾人都要合唱。公母媽的剪法也有不同,公馬駒的尾巴需剪出兩層,表示希望它成為草原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駿馬。母馬駒的尾巴要剪出三層,蘊含著它能一代代繁衍成群的美好祝愿。
修剪馬鬃的儀式結(jié)束后,主人設宴招待賓客,客人們借酒肉歡聚一堂并贊美和慶祝主人家有了這樣的駿馬,祝福主人家牲畜成群、牛羊滿圈。儀式和宴會結(jié)束后,主人要騎著剛剪過鬃的小馬駒去草原上馳騁,接受更多牧民的祝福。
剪馬鬃儀式是裕固族游牧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馬不僅作為裕固族人的生產(chǎn)資料和畜力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伙伴,里面的宗教成分更體現(xiàn)了其特點鮮明的民間信仰。剪馬鬃儀式有以下幾點象征內(nèi)涵:
同樣作為一種生命儀式,剪馬鬃儀式是裕固族人草原崇拜和牲畜崇拜結(jié)合的象征,是主人對自己家中人畜興旺的美好祝愿和祈求。體現(xiàn)了草原牧民對畜力的依賴和重視。
儀式中需要用剪刀剪,他們認為剪刀剪了會使其生長的更快,是他們渴望成長和生命象征。根據(jù)馬的公母區(qū)別,剪的形狀也不一樣。公馬駒剪兩個臺階,意味著它要成為草原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駿馬。這兩個臺階的形狀象征著他們對力量的渴望,對他們來說,自己家畜的強壯是幸運的和值得驕傲的事情。母馬駒在尾巴上剪三個臺階,數(shù)字三象征著多和無窮,反映了牧民對牲畜不斷繁衍至少三代以上的渴望。
儀式中需要宴請賓客共同慶祝,將眾人的祝福加持給剪鬃之馬。共同慶祝生命慶祝成長,不僅加強了牧民的社會聯(lián)系,更是他們族群認同的標志。族群認同是社會成員對自己族群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族群認同總是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現(xiàn)出來。與藏族、蒙古族同為游牧民族,這種儀式將裕固族與其他游牧民族區(qū)分開來。
三、剃頭儀式和剪馬鬃儀式的象征人類學解讀
儀式的表達意義非常豐富,而象征和意義無疑是重要的解釋角度。從以上對剃頭、剪馬鬃儀式的呈現(xiàn),以及對其進行的分析,不難看出儀式中象征意義豐富的內(nèi)涵。這兩種儀式體現(xiàn)了以下兩點儀式內(nèi)涵:
1、儀式的功能:沖突與融合
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知道,舉辦剃頭儀式和剪馬鬃儀式的原因是:牧區(qū)生活環(huán)境較差,牧民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的需求的得不到滿足,新生的孩童一旦生病得不到及時治療成活率低。新生的馬駒死亡率更高。這是一種自然環(huán)境與牧民生存發(fā)展的沖突。因此,通過隆重的舉辦剃頭和剪馬鬃儀式來對抗這種沖突,為這種沖突找到一種平衡關系,希望借助神靈的力量和眾人的祈福來抵抗這種沖突。
2、儀式的隱喻:另外一種涵義的表達
彭兆榮先生人類學的角度這樣來界定隱喻,“隱喻屬于符號性轉(zhuǎn)換的一種重要表述手段?!币簿褪钦f,在儀式中充滿了象征符號,而這些符號所要呈現(xiàn)、表達的真實意義就是隱喻。特納認為象征符號存在感覺級和理念級的二元結(jié)構(gòu),感覺級是儀式中的表層意象,理念級是其表層意象所反映的深層結(jié)構(gòu)。剃頭儀式中,剪頭發(fā)這一表層涵義反映的是游牧民族對下一代成長的渴望。
以上對裕固族剃頭、剪馬鬃儀式的分析來看,這不僅是剪頭發(fā)、剪鬃的簡單文化事項,更反映了游牧民族裕固族的生活方式、生命觀念、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游牧文化的表現(xiàn),更是一系列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象征符號的集合。我們在解讀儀式文化時,要從實例出發(fā),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有很大的主觀性,文化必然是象征文化,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都是借助象征才得以呈現(xiàn)。因此我們在分析文化時,應該置于一定的場景中去分析。象征符號的研究,并不僅僅是要確定某某象征什么,說明象征在社會中的實際運用,而是要發(fā)現(xiàn)象征與象征之間的意義的關聯(lián),象征符號超出社會結(jié)構(gòu)所構(gòu)成的獨立結(jié)構(gòu)。而象征文化研究的目的則更多地在于發(fā)現(xiàn)象征如何結(jié)合成體系,以及象征如何反映和影響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感知、精神與認同。
參考文獻:
[1]田華.儀式中的象征符號--讀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繆自鋒,裕固族剃頭儀式及其文化內(nèi)涵[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