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風靡全球的世界性飲料,茶與咖啡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代表飲品,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系統(tǒng)。本文試從茶與咖啡的發(fā)展、特點和傳播三方面入手,淺析二者所代表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關(guān)鍵詞:茶與咖啡;中西文化;差異與融合
作者簡介:覃薇(1996-),女,漢族,四川仁壽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2
一、起源與發(fā)展
(一)茶的起源與發(fā)展
“茶”字最早見于《茶經(jīng)》:“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而在《茶經(jīng)》之前,用“荼”字表示,“茶”與“荼”是一對古今字。早在先秦時期,“荼”字就出現(xiàn)了,《詩經(jīng)》中大量出現(xiàn)了“荼”:“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邶風·谷風》)、“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豳風·七月》)、“予手拮據(jù),予所捋荼”(《豳風·鴟鸮》)。但是這里的“荼”指的是一種苦菜,類似于今天的萵苣,并不是“茶”。
然而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僅僅是傳說,不足為信。根據(jù)記載,“茶”最早的名字是“荼”?!稜栄拧め屇尽穼懙溃骸皹枺噍??!鼻宕萝残性凇稜栄帕x疏》中寫道:“今茶字古作‘荼”,也印證了這一點。
《廣陵吾老傳》這本書中寫道,自西晉至隋朝,慢慢地,茶變成了普通飲料。據(jù)史書記載,南北朝時期,茶葉作為貿(mào)易品交易至土耳其。隋文帝開皇年間(593年),日本圣德太子時代,日本也出現(xiàn)了中國的飲茶文化。明朝時期,茶開始傳入歐洲,威尼斯著名作家拉馬司沃所著《中國茶》及《航海旅行記》兩書記載,茶葉知識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傳入歐洲,并結(jié)合當?shù)靥厣?,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茶?/p>
(二)咖啡的起源與發(fā)展
相傳,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亞。公元6世紀,有一位名叫柯迪(Kaldi )的牧羊人,他在放羊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的羊無意間吃了一種植物果實,變得精力充沛,他也開始食用這種果實,這就有了咖啡。除此之外,《古蘭經(jīng)》里也有咖啡起源的相關(guān)記載。公元850年的波斯,穆罕默德要執(zhí)行一項重要的任務,可他卻不小心睡著了。天使哲布勒伊米給他食用了咖啡讓他清醒過來,清醒過來以后,借助咖啡的力量,他一下子殺了四十多個敵人。
而據(jù)西方研究表明,咖啡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所有的歷史學家似乎都同意咖啡的誕生地為埃塞俄比亞的咖發(fā)(Kaffa )地區(qū)。
但最早有計劃栽培及食用咖啡的是阿拉伯人,而且大家認為,阿拉伯語“Qallwha”就是咖啡這個名字的來源,意思是植物飲料。而最開始他們食用咖啡的方式,就是把果實嚼碎然后吃咖啡的汁液。之后,他們開始將咖啡豆磨碎,并混合一些動物的脂肪,以在長途旅行中補充體力。
史書記載,15世紀中葉咖啡種植和飲用在阿拉伯地區(qū)的也門合法后,其傳播開始加速,15世紀70年代傳到伊斯蘭教各大圣地,15世紀末傳到開羅,16世紀30年代在大馬士革 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yè)性經(jīng)營的咖啡館,16世紀初至上半葉,土耳其人開創(chuàng)了研煮咖啡豆的近代飲食咖啡的基本方式,1615年威尼斯商人把進口的咖啡豆運回威尼斯開設咖啡館經(jīng)營。而咖啡傳入中國的標志則是1884年,首次在臺灣成功種植。
二、內(nèi)容與特點
(一)茶文化的內(nèi)容與特點
按發(fā)酵程度由低到高的順序,茶分為綠、黃、白、青、紅、黑六類,每種類別的茶有不同種類的代表。而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于傳統(tǒng)分類方式的新式茶葉,如花草茶、緊壓茶等。
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人們?nèi)ジ惺懿栉幕诿缹W方面價值的過程。唐代的陸羽開創(chuàng)了一種煎茶茶道,是中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可謂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由此我們可以窺見在當時的唐代,茶道是多么盛行。同時,茶道也被看作是一種生活藝術(shù),煮茶飲茶,人們以此為樂。
茶在古代的時候還是聘禮的一種?!叭瓒Y”指訂婚時的“下茶”,結(jié)婚時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也有說指婚禮時的三道茶儀式,即第一道百果;第二道蓮子、棗子;第三道才是茶。吃的方式也有講究:第一道、第二道是接杯之后,雙手捧著,深深作揖,然后將杯子與嘴唇觸碰一下不喝,第三道茶則作揖后可以飲用。
(二)咖啡文化的內(nèi)容與特點
在西方,咖啡文化所具有的社會交際功能是極其重要的。人們無論是在休閑時還是在工作中,都可以在咖啡館完成他們的交際活動。不管什么人,只需買一杯咖啡,就能在咖啡館中得到一把椅子,隨便坐上多長時間。人們把咖啡館當作發(fā)表言論、交換觀點等的地方。
三、差異與融合
(一)國別化
1.茶的國別化。
1)韓國
韓國的茶葉最早是朝鮮三國時期從中國引入,公元6、7世紀的新羅時代開始,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與茶葉不同,韓國本地的傳統(tǒng)茶在韓國非常流行,韓國的傳統(tǒng)茶不適用茶葉,可以放幾百種材料,大多數(shù)要加入蜂蜜,不用開水沖泡,而是將原料長時間浸泡、發(fā)酵或熬制而成。
韓國人品茶注重茶道,茶道的核心是禮。
2)日本
日本的茶道是從中國傳入的。在日本,茶道是一種儀式,講究為客人奉茶。并且分為抹茶道和煎茶道兩種。日本的茶道融合了生活行為、哲學、宗教、藝術(shù)、美學,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日本人還喜歡舉辦各種茶會,學習茶禮儀,從而陶冶人的性情,培養(yǎng)人的審美觀念以及道德觀念。
日本茶道有著繁瑣的過程,對飲茶場所、衣著、茶葉規(guī)格、茶具、奉茶以及喝茶的過程和動作都有講究。
3)美國
美國以冰茶為主,在茶中加入冰塊、方糖、蜂蜜或檸檬、并用甜果酒調(diào)飲。茶的種類以從英國傳過來的紅茶為主,主要關(guān)注茶的藥用價值。
美國的飲茶方式較為隨意,不同于日韓,沒有繁瑣 的儀式,飲茶以方便快捷為主,多袋裝茶和瓶裝茶。
4)英國
英國人有300年飲紅茶的歷史,紅茶在英國很受歡迎。英國人飲茶要將茶碾成粉末,并在茶中加入奶或糖。
不同于東方,英國飲茶的時間較為固定,多為下午4點左右,故又名“下午茶”。不同于美國的隨性快捷,英國對下午茶非常講究。下午茶分品嘗點心、品賞茶具、飲茶三部分組成。
2.咖啡的國別化。
1)美國
喝咖啡在美國是一種亞文化,并被廣泛地 流傳于社會上,例如,星巴克不只是咖啡,它超越了市場上的其他品牌,是一種社會政治聲明,一種可以察覺人們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的方式,換句話說,它成為了一種文化。美國人總是忙于工作,他們認為時間很寶貴,所以并不關(guān)心復雜的咖啡制作過程,他們常去咖啡店,他們在那里討論工作、學習等等。
2)法國
法國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件事情就是喝咖啡。浪漫慵懶的法國人與忙碌的美國人不同,他們不僅特別在意咖啡自身的品質(zhì)和味道,而且在他們看來飲用咖啡的環(huán)境和情調(diào)也是十分重要的??Х鹊晔欠▏幕囊粋€標志,很多作家常在咖啡店寫作。
3)阿拉伯
咖啡在阿拉伯地區(qū)是表示友好的重要工具,在小商店里,客人進門老板經(jīng)常先敬一杯咖啡。有長者在場,須先敬長者。阿拉伯咖啡通常會加入豆蔻,香濃、略苦、無糖,每次只喝一小口??腿藖砗瓤Х鹊臅r候一般會放入椰棗??Х壤锩婵赡苡蓄w粒,不要大口快飲。
咖啡在阿拉伯地區(qū)有很強的交際功能,女方同意女兒出嫁也要通過咖啡。而在部分國家,如被邀請赴咖啡店小憩而你拒絕,會被認為羞辱對方。
4)中國
中國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國家,改革開放后,各種新事物涌入,咖啡也不例外。咖啡業(yè)也蓬勃發(fā)展起來。人們對咖啡的要求也不僅是提神,很多喜愛咖啡的人也追求其制作過程、原料、口感等。消費群體呈現(xiàn)多樣化,大多是小資、藝術(shù)和設計工作者、商業(yè)人士、學生、白領以及有經(jīng)濟能力的自由職業(yè)者??Х壬踔脸闪硕际邪最I的標配。
中國云南也有結(jié)合當?shù)靥厣l(fā)展而成的中式咖啡,但因口感與傳統(tǒng)咖啡相去甚遠,所以流傳的不夠廣泛。
(三)跨文化商業(yè)推廣
以星巴克為代表,中國的咖啡館大多為國外公司經(jīng)營。無侵略性的宣傳方式,本土化的品牌推廣,獨特的用餐體驗,使得一大批國外咖啡館在中國迅速站穩(wěn)腳跟。中國云南也有具有當?shù)靥厣闹惺娇Х?,但因口感不佳,難以推廣。
西方的以本土化的茶館居多,著名的有:蝙蝠之翼茶室、黑鳥茶室等,中式茶館大多在華人區(qū)。
在中國,大小超市隨處可見熱賣的各種咖啡飲料,而最具東方茶味的“東方樹葉”則被冠為“史上最難喝的飲料”。由于東方茶文化同時關(guān)注茶味之外的茶藝茶道,而美國咖啡以方便快捷為特點,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也是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
[1]陸羽.茶經(jīng)[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7).
[2]封演.封氏聞見記[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3]陳明富.古代茶文化與“荼”、“茶”略論[J].農(nóng)業(yè)考古,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