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早霞
每到一年的第十二個月份,看著老式日歷本變成輕薄的幾頁,我的心情都比較復雜,一是慨嘆時光流逝之迅速,二是欣喜辭舊迎新春節(jié)之來臨。但對春節(jié)渴盼的喜悅感總占據(jù)上風,所以到了陽歷的歲末年終,我便開始回憶并暢想與春節(jié)有關的諸事。
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部分地區(qū)的小年則為臘月二十四,或再晚些。我家處于秦嶺—淮河以北,在地理方位上理當屬于北方,雖被更靠北區(qū)域的人稱為南方,所以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就要開始準備過年的事宜了。在老家豫南地區(qū),一般都遵循著相似的風俗:二十三掃房子,做灶糖,送灶神;二十四買豆腐及各種肉類;二十五發(fā)面;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煮肉;二十八出油鍋(炸制食品);二十九趕轟隆集(商店最后一天營業(yè)),洗菜;三十請祖,貼門畫,裁剪燒紙(竹子做成的黃紙),包餃子;初一串門;初二走親戚。延續(xù)到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完整。少不經(jīng)事的我總是陶醉在有假期,穿新衣和吃得好中不能自拔,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fā)體會到在這些為過年而全家忙碌的事情當中,祭祖才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
在鄉(xiāng)村老家,大年三十請祖是家庭祭祖的開始,且這種有儀式感的家庭活動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存在。早晨五至七點之間(基本都是天未亮,呈現(xiàn)出朦朦朧朧的神秘感),鞭炮聲,人聲就此起彼伏。其實長這么大,我也只在八九歲時跟著父親做過一次祭拜。記得年三十當天,屋外還是漆黑一片,父親先把供桌擺放好后(五供:一個香爐,一對蠟臺,一對花瓶),帶著我和弟弟洗凈雙手,整理好衣服。約五點左右,父親領著我們,并帶著五供,刀頭肉(一般是用白開水煮好的五花肉,不放油和鹽),燒紙,鞭炮等去我家祖墳所在的田地,請已世的祖先回家過年。父親跪在地上,我們隨之跪在他身后,只見他先把香、蠟、供品有層次地擺在墳前,然后邊燒已劃好的燒紙邊說話。父親的動作緩慢,話語輕柔清晰,像平時給老人們聊天一樣;接著讓我和弟弟磕了幾個頭,還介紹我倆的情況。這一切完事后,他放了鞭炮,收拾完東西,說了句:“走吧,大長一年了,回家過年”,一路上還說著回家的路怎么走既近又好,我和弟在后面尾隨著。當時,我的心情很奇怪,覺得既神圣,又好笑,但父親一直帶著崇敬的神情,且一路都畢恭畢敬。他把先人們領到家,供桌物品重新擺放后,對著中堂(客廳)的牌位再安排一番,請祖活動才算圓滿完成。到大年三十晚上,香燃、燭照,家里更多的祭拜活動便拉開帷幕,因祭拜時要說的話語較多,所以父親依然是主角,我們均打下手而已。當我們把飯菜放到供桌上后,不能站在客廳中央,還需恭敬地立在一邊,父親便開始莊重而柔和地講話,要祭拜的有:各位全神,保家大仙,祖先,門神,土地公公等,祈求全家安康。所有的祭拜完成后,便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用餐時光,家庭聚會就此展開。
串門祭拜是家庭祭祖的重要舉動。到了年初一清晨(七點之前),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就會到擁有一個共同祖先的家庭去串祭,因為我家輩分高,所以他們會先來祭拜。差不多時候,父親就會重新帶著刀頭肉,鞭炮,燒紙,去已來過的各家祭拜,當父親再折回來時,串祭活動也就結束了,此時天已放亮,一天的忙碌也即將開始。家庭祭祖活動重要的日子就四天——三十、初一、十五、十六,正月十六就要送祖了。和請祖的程序相似,一般在上午十點前完成。此后,大家才從心里真正認可新的一年開始了,奮斗的號角正式吹響。
關于后來的祭祖活動,我問過父親,有沒有什么改變,得到的答案是沒有變化。是啊,一些嚴肅且有傳統(tǒng)的充滿禮儀色彩的活動,不會說改就改的;且如若有變,也不是一人之力。天增歲月人增壽,我確定有改變的是父親,僅從形體上看,他已變得蒼老,而我也逐步成熟。我很感念家庭祭祖活動的傳承,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讓物質(zhì)生活豐富的今天年味變得不過于寡淡,才能讓奮斗在外的游子感受親情的滋養(yǎng),而不是社會上冷若冰霜的面龐。借由逐步累積的知識,我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家庭祭祖也逐漸被揭開神秘的面紗。其實,家庭祭祖是崇拜的表現(xiàn),是中國人“敬天法祖”的一種信仰。我國作為農(nóng)耕文明古國,農(nóng)民依附于土地,其生產(chǎn)形式是自耕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個體農(nóng)民經(jīng)濟),生產(chǎn)中任何一種勞動工具或技術的改變,都會對其造成影響。這就形成了國人務實與重現(xiàn)實利益的文化心態(tài),祭拜祖先是謀求現(xiàn)實生產(chǎn)和生活的一種救助心態(tài),因此中國人有多神信仰,對其賴以生存的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有著固有的崇拜。在國人眼里,物物是神,處處有神,如廚房有灶爺爺灶奶奶,門有門神,土地有土地公公等。在歷史的演化過程中,國人形成了對天地、祖先、君師的崇拜(設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或條幅于中堂之上被供奉)。此中種觀念被儒家文化發(fā)揚光大,繼而流傳至今。在我家中堂之上,就有這樣的牌位。父親雖然上學的時日屈指可數(shù),但在祭祖活動中的莊重和畢恭畢敬,體現(xiàn)了《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边@正是儒家思想影響深刻的體現(xiàn)。每次對祖先的虔誠祭拜,都是一種追思,讓晚輩們記住與懷念他們,那么他們的音容將永遠鮮活。美國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告訴我們只有活著的人心里記著已逝者,那么他們將永遠在另外的世界好好存活,而被遺忘者將永遠消失。影片的創(chuàng)作靈感就源于墨西哥的亡靈節(jié),這一節(jié)日即是對逝者的祭拜。對于祭拜中外竟然有如此相同的文化心理,家庭祭祖儀式作為我們精神基石的一部分,對這些傳統(tǒng)價值觀的秉持顯得多么重要。
春節(jié)的腳步一天天逼近,讓我們在民風民俗中,在全家人的忙活與歡聲笑語中,迎接新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