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紅
蜀地常言:賺錢不賺錢,攤攤要扯圓。這話不外乎說做事成不成還在其次,但形式架子要先擺得像。學生寫文章尤其是議論文更是如此。考場閱卷在審題之外關注最多的就是文章骨架,沒有骨架,再好的血肉都易零落成泥?;蛘哒f就像前人評吳文英詞一樣“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相反,骨架到了,文章自然就好了。這骨架就是議論的思路。拆分論點立骨架的方式和研究夠多了,有引論本論結論,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闡釋、原因、方案),但這些看上去清楚,實際上學生大多不明就里更談不上上手操作了。
回到具體操作就是一句話:追問造句,造出有層次的句子。
事實上從小學到初中我們一直都在學造句,到了高中我們似乎就忘卻了它的好。事實上很多優(yōu)秀文章,你把它們拆開來,就能找到它們的骨架,譬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全文就是扣住一句“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的無產(chǎn)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來營構全篇的,這句話實際上就是對“紀念馬克思的意義”的追問回答。全文先講了馬克思在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剩余價值方面的貢獻,接著講述了作為科學家的馬克思的其他方面成就,進而講到作為一個革命家他的成果。對“紀念馬克思的意義的回答”即“對歷史科學、無產(chǎn)階級”的“影響”就立起了全文的骨架。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也是扣住“予今長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為核心,依次講了“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三個涉及學業(yè)、品行、修養(yǎng)方面的一個大學生的修煉方向。第三冊議論類的古代散文又何嘗不是在這方面大有講究!《勸學》中“學不可以已”的追問回答有三個方面: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意義、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等;《寡人之于國也》中“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回答涉及“與鄰國不過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行王道擔責任可得天下之民至”……
但是我們看看學生作文中的問題,主要就在東拉西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怎樣去做議論骨架的搭建,他們只知道根據(jù)個人感性認識去建構文章思路,至于怎樣合理,現(xiàn)實學情告訴我們這完全不是老師用幾個概念的指導就能讓他們明白的。
要解決此類問題,還得回到追問造句上。
1.從獨詞追問造句到雙詞追問造句
作文中常以命題或話題開篇訓練,而如何把這命題或話題展開是我們學生最頭大的事。如人教版第三冊“表達與交流”中“善待生命?搖學習論證”后有以“生命的燈塔”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以“生命的三境界”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以“珍惜擁有”為話題……這些訓練要怎樣去解決學生搭建議論骨架呢?
我們不妨讓學生回到追問造句看看。如短語類(本篇暫選雙詞)“珍惜擁有”。在追問造句前我們先可以看看《六國論》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文章把六國分解成“賂秦、不賂秦”這兩個矛盾方,事實上也是對象的完全分解,造出“賂秦者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句。而且進一步思考挖掘,我們會看到這可以當作是從原因角度去設問得到的兩個答案。事實上作者正是這樣干的,(它也給我們以強烈的讀者意識),“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以一種從上到下的建構意識,把對此事有疑問也有自己思考的讀者拉入了作者的思維框架內(nèi)。這也是依照“自上而下表達”的原則組織思想的一種手段。這樣我們可以讓讀者自覺與寫作者的寫作意圖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
那我們大可以此為樣本,找到搭建骨架的至少兩種方法,一是涉及對象追問造句分解,一是對立有矛盾方追問造句分解,事實上還可以有因果關系追問造句分解。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試試“珍惜擁有”這個話題了,一從“對象角度追問造句分解搭建骨架”,先可以考慮追問回答“珍惜擁有什么”,如:珍惜擁有自然資源;珍惜擁有眼前人;珍惜擁有現(xiàn)有生活……當然也可以考慮從主體對象去追問造句回答“誰珍惜擁有”,比如職業(yè)角度、地位角度等,如“教師要珍惜擁有、軍人要珍惜擁有、工人要珍惜擁有……”“普通勞動者當珍惜擁有、基層管理者當珍惜擁有、頂層設計者當珍惜擁有”,這個時候,有心者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造句中對象可以再組合,孰優(yōu)孰劣自然可見,而且老師稍一引導,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對象的思考越貼近現(xiàn)實,越有生活指向的針對性,越能打動讀者,它一定程度上可以外在的展現(xiàn)寫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情懷,雖然有人會覺得這可能會造成矯情作秀,但凡間事走向哪里還真和平時的思考關注大有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當然會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拆分中并列交叉、包含等邏輯問題,這就需要因勢利導了,此處不作探討。
二從“有矛盾對立方追問造句分解搭建骨架”。世間萬物,普遍存在矛盾對立關系,只要造出一方,我們就可以思考對立的另一方,但表述出來我們就盡量轉(zhuǎn)化成同結構的詞語,如“夢想”的對立方“實際”“現(xiàn)實”等,“困境”的對立方“順境”等,如:珍惜擁有的現(xiàn)實,珍惜擁有的想象……“珍惜擁有的困境、珍惜擁有的順境……”但這里會遭遇一種不相容概念中的反對關系,這是老師要清楚告知學生的。
三從“因果關系追問造句分解搭建骨架”,即把關鍵詞當成“果”或“因”來追問回答并造句。如:珍惜擁有的才不會讓我們?nèi)兆畛?,心靈灰暗;珍惜擁有的才可以讓我們熱愛生活,努力向前;……這是“珍惜擁有”為“因”。如果把它視為“果”,可以追問生出,如:因為“大都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以我們要珍惜擁有;因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所以我們要珍惜擁有;因為“(玉顏辭漢宮,爟燧清邊堠。)一死輕鴻毛,卻屬毛延壽”,所以我們要珍惜擁有;因為“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所以我們要珍惜擁有……
在人教版第三冊“表達與交流”中的“愛的奉獻?搖學習議論中的記敘”后“寫作練習”第一題有“請模擬下列身份不同的人,對‘愛是什么進行闡釋”,題中有朋友說、媽媽說、老師說、同學說,這些完全可以視作是從對象角度闡釋觀點,當然,再分析一下,又何嘗不是作詮釋式的闡釋分解搭建呢?能詮釋,當然就可以有下定義了(只是這種涉及本質(zhì)屬性的分解對學生難度更大)。這樣引導學生將得到對骨架搭建的一些常用可學的方法。
下面選取一些同學的新想法,讓學生可以從中借鑒出老師還沒能來得及說甚至沒有想到用的東西:
“珍”字,本寫作“珎”,換言之即是“爾玉”,自己的玉謂之“珍”?!?/p>
而“惜”字,則為“心昔”,心系往昔則為惜?!?/p>
那么我們把這兩個字聯(lián)系起來:珍視眼前玉,莫待日后惜。(《莫向藍田,只系衣帛》)
珍惜擁有,知足常樂,是控制欲望的橫江大壩;?搖?搖?搖?搖
珍惜擁有,知足常樂,是直視自我的一雙眼睛。
珍惜擁有,知足常樂,是人生道路上的基石。……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xiàn)在?!闭湎碛?,知足常樂,便可使人生無憾。(《珍惜擁有,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珍惜身邊人。/知足常樂,珍惜手中物。(《知足常樂——珍惜自己擁有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譬如“是字追問造句”“比喻追問造句”“措施行為追問造句”“功能追問造句”等新的實踐方法,學生可以逐一去實施了。
考場優(yōu)秀作文中此類分解比比皆是,如:
精彩可以是驚天動地,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精彩可以是鋒芒畢露,也可以是樸實無華;精彩可以是心懷天下,也可以是淡泊超脫……
……世界之大,各施所能,我們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精彩》)
當然。這只是淺層次的追問造句。在上面的訓練熟悉后,我們可以著手進行下面的訓練了。
2.向多詞(至少兩個詞)邁進造有邏輯關系的句子
我們在獨詞與雙詞造句的基礎上還可以向更寬闊處著力,比如把這個句子加上后綴,追問擴展它的影響與結果等,可以進一步追問得到“珍惜自然資源,這是我們的家園;珍惜擁有眼前人,這是我們的幸福依靠;珍惜擁有現(xiàn)有生活,這是我們心安知足之基……”這種更多見于材料作文中的骨架建立。
如考場作文:
探索自然,讓你認清自然美的本質(zhì);探索社會,讓你認清社會美的本質(zhì) ;探索心靈,讓你認清心靈美的本質(zhì) ……
探索,讓你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探索讓你認清本質(zhì)。(《探索,讓你認清本質(zhì)》)
語言有味,先有外觀之精致……語言有味,次有內(nèi)在這滋味……然而,有外在之精致,有內(nèi)之滋味,仍有不到之處。一道真正的語言甘旨,更需要的便是烹飪者的全心投入,真情以待……語言外在之精致,內(nèi)在之滋味,加之以“烹者”的真心,全身心的享受便從中獲得……(《語言有味》)
3.調(diào)整句內(nèi)關鍵詞的順序,形成矛盾、疊加、層遞等關系
當前面第二種方法達到基本熟練后,我們就必須把它向縱深處引領,這就是句子內(nèi)部或外部關鍵詞的順序體現(xiàn)的觀點的逐層遞進與疊加了。這里的疊加或遞進邏輯在前面例子中是稍一引導學生就可以發(fā)現(xiàn)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前文說的是“對無產(chǎn)階級的貢獻、對歷史科學的貢獻”而為什么在行文中卻先說“對歷史科學的貢獻”而后才說“對無產(chǎn)階級的貢獻”呢?一個順序的變化,帶來的是邏輯關系的認識。如果我們再把這里面的常見方向予以歸整,學生自然有法可循,有樣可依,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它不會造成思維固化的,這一點大可不必擔憂。
如學生寫的“珍惜擁有”就有此類收獲了:
珍惜當下鍛造人們善于利用機會的能力;/相反,不珍惜當下會使我們失去許多。/珍惜不是等同于吝惜的。(《懂得珍惜當下 》)
這種矛盾式的推進與它者觀點的縫合式否定拓展更易上手,也更易體現(xiàn)寫作的讀者意識。
珍惜健康是延年益壽的良方。/有了健康,我們珍惜每一段歲月,就可以給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要給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我們還當珍惜自然之美賦予人的義務……(《珍惜擁有,勿留悔恨》)
從句子間關系的調(diào)理中去思考新的存在理由,得到的當不是原來平靜的存在。這本身對于學生思維力的培養(yǎng)也有益處,學習的鏈條也就圓潤無縫了。
[作者通聯(lián):四川綿陽市南山中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