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祝蘭
過了西大堤往西,就是西連島。
在西連島的小山腳下,魚市場和公交站旁的小路上,賣小魚小蝦的攤點,都相互隔得不遠,直線排列,空氣中有腥咸的味道,這就是漁村的氣息。
海天相連之間,有好多小船停在灘涂淺水中。
沿著小路往小漁港的碼頭走去,海邊迎面吹來的風,果然比陸地的風大得多。風聲濤聲交相呼應,這就是大自然。
聽著時而鳴起的汽笛,看著往來的漁船,我知道正因為有了這一灣海水,才讓這一切顯得那么平靜從容。
小漁港,是西連島家的地方,每一次潮汐更迭,每一次海浪翻涌,每一段海浪的奏鳴,它都如數家珍般的藏在那廣闊的胸懷中。無需過多的語言,無需太多的行為,只是默默長久的擁抱。
在海邊,你會聽到海浪細數沙礫的聲音,你會熟悉海浪嬉戲貝殼的聲音,你會熟悉蝦蝦蟹蟹遷徙的聲音,你還會熟悉一種聲音——漁港靜默的聲音。
它像慈母,靜看著它的孩子成長,無論成長的過程是艱難,還是欣喜,是酸楚,還是愉悅,它都毫無怨言通通接受。因為在它看來,每一種成長的姿態(tài),都是孩子露出的笑顏,潮起潮落,漁船總要有離港的時候,這時候的漁港,就更加沉默。
長大的孩子要離開,尋找自己的天地。羽翼還要風雨的洗禮才能更加豐滿,往大海航行的方向,沒有阻攔,沒有挽留。
那些藏有珍珠的貝殼,那些飛翔的海鷗、各色水鳥,都聽過它對孩子的叮囑與期盼。遠方的征途中這些祝福會與它一起,沉入深深的海底,只等在那些靜靜的夜晚,輕聲呢喃給它的孩子聽。
西連島,家的地方。
夜晚的海浪,輕柔,緩慢,那是母親對出海捕魚孩子的牽掛和思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是這樣,漁村和遠航的孩子的牽掛和思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是這樣,漁村和遠航的孩子,有一根長長的,長長的紅線相牽,他們在大風大浪里航行,在狂風暴雨中搏擊,勇猛而無畏,岸上的母親卻深深地牽腸掛肚……
海浪輕柔,海面微風輕拂,潮水聲,汽笛聲,晨霧中,遠方隱約看到船上的人們揮手高聲呼喊:“回來啦!回來啦!”滿滿的漁艙,滿滿的期盼,岸上的親人們激情迸發(fā)同聲呼應,神穩(wěn)心安,回來就好。
腥咸的海風迎面吹來。彼時,陽光緩緩地灑向海面,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穿梭的漁船打破平靜,漁港上往來的步伐帶來了沸騰,小島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責任編輯: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