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便服或官服制度改革是中國古代社會朝代更替常見的現(xiàn)象,包括服飾變革在內(nèi)的“移風(fēng)易俗”成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舉措,乃至延續(xù)到民國元年的“國服令”。明朝和清朝盡管是由兩個不同的民族建立的,但兩朝的官服制度乃至宮廷服飾形制所呈現(xiàn)出來的風(fēng)格特點具有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性及相似性。因此,本文擬通過比較兩朝官服及宮廷服飾,探討和理解中國官方服飾制度所呈現(xiàn)出的“國統(tǒng)”之沿襲及其流變之意義。
印章和服飾是古代中國政治生活中兩種很重要的表征物。印章一般用作身份憑證、授權(quán)、權(quán)力行使的表達。相對而言,服飾的表征性更加廣泛,所有與官場相關(guān)的人都會被服飾制度所規(guī)制,乃至可以說,在傳統(tǒng)“禮治”的中國,是以建構(gòu)“禮制”為先導(dǎo),即以“禮”為“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傳·隱公十一年》)的基礎(chǔ),而“禮制”之基礎(chǔ),則往往通過服飾制度的建構(gòu)、區(qū)隔得以實現(xiàn)。所以說,在中國,服飾的政治化是一個已經(jīng)延綿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中國上古典籍《易·系辭》記載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顯示出古代中國將服飾與政治聯(lián)系起來的意識形態(tài)。在奠定中國“禮制”基礎(chǔ)的西周,同時也就奠定了中國服飾政治及其等級制度的基礎(chǔ),強調(diào)人們的服飾穿著必須與其社會等級、身份地位相適應(yīng)。《左傳·昭公九年》說,“服以旌禮,禮以行事,事有其物,物有其容”,還說“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xí)威儀也”。意思是服飾用來表示禮儀,禮儀用來推行事情,事情有它的類別,類別有它的外貌,以及通過服飾的紋飾形制等來規(guī)制人們身份的貴賤、等級,區(qū)別長幼秩序及行為儀態(tài)等?!豆茏印ち⒄分姓f,“度爵而制服,……衣服有之,……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北砻髁酥蒙砉賵觯饬斯儆辛司粑?,得嚴格按照身份場合穿戴衣物。
歸納起來說,中國古代服飾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在色彩、服式、紋飾和材料等幾個方面有相應(yīng)的規(guī)定。一是色彩有尊卑貴賤的區(qū)分。中國古代將青、赤、黃、白、黑列為正色,綠、紅、碧、紫等為間色,正色為尊貴,間色為卑賤。如《禮記·玉藻》云:“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庇衷疲骸熬?、大夫素,士爵韋?!边@些記載說明,衣服顏色用來表征衣著者的身份,建構(gòu)社會等級秩序。在清朝,對于黃色有嚴格的禁例。如規(guī)定皇太子用杏黃色,一般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包括“八王”)等官職不經(jīng)賞賜是絕不能穿著黃色的服飾。二是強調(diào)不同身份穿著不同款式的衣服。如周朝時,周天子和諸侯以袞大裘博袍鮮冠為服,卿大夫以高等裘皮為服,士階層以一般布衣和短衣緊身袴為服。[1]90-91三是以紋飾辨識官階等級。周朝之前天子(皇帝)在祭天等重大活動時所穿的衣裳上,繪繡有12種紋樣,名謂“十二章”。(見圖1)至于侯、伯,則只能用華蟲以下7章;子、男用藻以下5章;卿、大夫用粉米以下3章等等。四是在衣料上,也同樣等級涇渭分明。錦繡綺羅一類質(zhì)地精細的絲織品被視為上服,有許多人是不許服用的?!抖Y記·玉藻》云:“士不衣織?!币饧捶彩鞘侩A層的人,不能穿織錦的而只能穿染繒的布衣服。文人們時常說“我是布衣出生”,其實不是一個謙虛的話語,而是曾經(jīng)的真實身份定位,是傳統(tǒng)在語言上的反映,可以理解為古代平民階層自我邊界意識的一種表達。
中國的服飾政治不僅表現(xiàn)在宮廷中、官場上,也表現(xiàn)在“文野”的區(qū)隔,乃至朝代更替時是否“歸順”的表達。中國古代用甸、侯、綏、要、荒等“五服”來表達王朝中央與地方的政治和教化關(guān)系?!渡袝び碡暋酚涊d說:“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wèi)。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雹僖簿褪钦f從京畿重地到藩屬國之間的國土廣域空間實行的是逐層管理的方法,兼舉文教武衛(wèi),聲教訖于蠻荒,體現(xiàn)了中國帝制王朝歷來的治國思想淵源。再如清朝初期,統(tǒng)治者為了要各民族人民表示歸服其統(tǒng)治,強令剃發(fā)易服,為此在許多省區(qū)演化為屠殺血案,也演化成各地各族人民為了捍衛(wèi)“本族服飾”揭竿而起的若干事件。民國初年,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民國政府專門頒行法令②,通過改革服裝彰顯革命的成功。如此等等,均表明服飾的政治化作為一種傳統(tǒng)在中國延綿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
概括來講,對中國宮廷服飾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傳統(tǒng)有兩個,即冠服中的“五服”制度和宮廷服飾的“十二章”制度。古代中國的冠服中的“五服”制度,即吉服、兇服、賓服、軍服、嘉服,統(tǒng)稱“五禮”服。吉服是指古代君臣參加吉禮所穿的禮服,凡祭祀天神、社稷、山川之禮均為吉禮,所以吉服主要是祭服?;实鄣拿岱褪羌囊环N形制。兇服則在兇禮(主要是葬禮)上穿著的服飾,是古代官民兼使用的服飾制度,兇服主要指居喪期間穿著的喪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服”,即以事主血緣為軸心界定居喪中人們所穿服飾以表達親疏階序關(guān)系。賓服則是另一種官服形制,規(guī)定官員們出席各類活動所穿的服裝樣貌。古代賓禮有朝、宗、覲、遇、會、同問、視之禮。③賓服也就有朝服、公服、弁服、賜服、補服、法服等。至于軍服、嘉服與宮廷服飾關(guān)聯(lián)不甚緊密,暫且不表?!拔宸币?guī)制成為影響中國各朝代官服及宮廷服飾形制的傳統(tǒng)要素之一,歷朝歷代圍繞皇帝、皇后及其后宮各色職位和官僚等級的穿著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官服及宮廷服飾的形制。
圖1 明《三才圖會》所繪十二章紋樣(引自陳高華主編《中國服飾通史》)
“五服”制度之外,影響中國官服度或?qū)m廷服飾的另一個傳統(tǒng)為“十二章”。上節(jié)所說在周王朝時期就形成的服制,規(guī)定天子在祭天等重大活動時所穿的衣裳上,繪繡有12種紋樣(見圖1:“十二章”),它們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中前6章繪于上衣,后6章繡于下裳。每一種紋樣有其深藏含義,隱喻帝王及其貴族的風(fēng)操品行。如日、月、星辰,是謂“三星”,取照臨光明之意;山,取其人的仰望,象征穩(wěn)重;龍,取其應(yīng)變;華蟲為一種雉鳥,取其文采;宗彝作為一種祭祀用的禮器,取其忠孝;藻為水草,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yǎng)萬民,象征有濟世之德;黼,斧形,取其決斷;黻,現(xiàn)狀為兩個己相背,取其是非明辨。這種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專用服飾,在古代其他人是不能穿著的。因此,官服及宮廷服飾作為權(quán)力等級的表征,首先集中在天子或皇帝服制上,并圍繞皇帝、皇后為中心形成了等級階序鮮明的服飾制度。
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即頒布詔令,革除元朝的“胡俗”(即指蒙古族服飾制度),恢復(fù)唐宋及以前的中原衣冠制度。因此,明朝的宮廷服飾在某種程度上說,重拾了中國官服及宮廷服飾原有的傳統(tǒng)。在明朝的服飾制度中,皇帝及皇親國戚的服飾包括禮服、便服兩種。禮服中有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四種。冕服(袞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親王、世子、郡王的禮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級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nóng)及登極、正旦、冬至、圣節(jié)、冊拜等重大禮儀場合穿著。明代與唐宋以前不同之處在于,只有皇帝、皇太子、親王、郡王、世子等可以佩戴穿用冕服,其他公侯以下級別的一概不許穿著冕服。皮弁服則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親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時穿皮弁服。明代的通天冠服是參考宋代制度制作而成,皇帝在郊廟之前省牲、皇太子諸王冠婚、醮戒以及社稷等祀時穿通天冠服。有學(xué)者從《明實錄》等史料記載考證顯示,洪武中期以后已經(jīng)不用通天冠服。[1]444-445在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lǐng)窄袖袍(即圓領(lǐng)),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lǐng)、窄袖,前后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1]444-445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但袍用紅色以示區(qū)別。
明朝規(guī)定包括皇后、皇妃、嬪妃、內(nèi)命婦及宮人等宮中女性在參加朝會、祭祀是所穿著的禮服嚴格按照等級保持差異。如皇后頭戴圓匡之冠,外冒翡翠,上面裝飾九龍四鳳,加大小花格十二枝、十二花鈿。上穿繡有五彩十二等紋飾的袆衣。其他女性服飾的紋飾則依次遞減。
此外,明朝宮廷服飾還包括內(nèi)臣禮服等,即對宮廷中太監(jiān)要求凡是參加朝會等必須依照自己的等級穿著朝服、公服行禮,而且這些內(nèi)臣的服飾與朝廷的其他官員服飾有明顯的區(qū)別。如無朝冠、無祭服等。
更重要的是明朝在承繼歷朝官服形制元素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階序化的官服制度。洪武二十四年定,官員常服用補子分別品級,[2]379即分文官和武官兩個系列,從一品到九品的官服常服的前胸后背居中刺繡“補子”為標記,文官繡禽鳥類,武官繡走獸類,用以標記官階之外,彰顯文官文明、武官威猛之意象。
清朝建立后,盡管統(tǒng)治者沿襲以往“移風(fēng)易俗”以視“教化”或“歸順”認同的傳統(tǒng),還曾強迫國內(nèi)各民族按朝廷規(guī)定之服飾形式風(fēng)格改裝易服。但是,從官服和宮廷服飾而言,除了帶來滿族服飾的一些特色之外,更多的是以“承明制”為鮮明特點。如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并明確黃色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穿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還是以龍紋及十二章紋樣為定制。一般在正前、背后及兩臂繡正龍各一條;腰帷繡行龍五條、襞積(折裥處)前后各繡團龍九條;裳繡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繡行龍兩條;袖端繡正龍各一條。這十二章紋樣與明朝皇帝服飾一樣,是對過去皇帝服飾傳統(tǒng)的延續(xù)。清代規(guī)定,皇后、皇太后、皇貴妃及嬪妃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jù)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zhì)地亦不相同。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的朝珠,有著深刻的含義,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jié)珠象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而其他嬪妃是不能如皇后、皇太后這樣穿戴的。清朝皇后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lǐng)、大襟,衣領(lǐng)、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
圖2 明清官服補子對比圖
明清兩朝服飾最具承繼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官服的“補服”上。據(jù)史家考證,禽獸紋樣來區(qū)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2]177是明代形成較為完整的官吏主要服飾制度,以補子來區(qū)分官職高低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塊。文官的補子為飛禽,武官為走獸,各分九等。清朝繼承了補服這一官服制度,服飾造型上與明朝有明顯差異的是袖口裝有箭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因其形似馬蹄,有稱馬蹄袖。就上列圖表看,清朝官服補子基本完整滴繼承了明制。細微差異在于明朝的補子為后背和前胸都是一整塊繡片,鑲飾于正服上。清代補子比明代的稍小,也是前后成對,但前片對開,原因是清代補服為外褂,形成對襟。兩朝的品級與補子紋樣對應(yīng)也有所差別,如明代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不入流為練雀,且紋樣多為雙禽。清代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鵲,沒有黃鸝紋樣。明代的武官補子則是一二品獅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2]395-396清代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區(qū)分比明代更細密。
當(dāng)然,明清兩個朝代的官服及宮廷服飾形制是非常豐富的,不同品級職位的人所穿著的朝服、祭服差異是可想而知的。限于篇幅,本文僅是蜻蜓點水式做簡要的概括。
比較明清兩朝官服及宮廷服飾發(fā)現(xiàn),盡管前后有些變化,特別是清朝宮廷服飾帶有滿族的一些明顯特色,諸如皇帝朝服中龍袍形制、馬蹄袖,嬪妃的旗袍等。但宮廷服飾整體的相似顯而易見,皇帝朝服中除了都繡飾有龍紋外,“十二章”紋飾必不可少,不難看到承襲自西周確定的貴為天子的服飾傳統(tǒng)。所以說,在相當(dāng)長的歷史時期,不論哪一個民族成為中國的統(tǒng)治者,正是通過類似服飾“國統(tǒng)”的繼承,達到彰顯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正統(tǒng)性和合法性。同時,標志明清兩朝官員品級官階的官服補子變化不大,幾乎就是一種服飾形制的延續(xù),更加凸顯了歷代清朝統(tǒng)治者對中原王朝傳統(tǒng)的認同。應(yīng)該說,正因為有了類似明清宮廷服飾所呈現(xiàn)出來的“國統(tǒng)”在不同民族統(tǒng)治者中的認同和承繼,中國這塊土地上的文化核心才得以延綿傳承數(shù)千年而成為境內(nèi)各民族認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才使得我國成為包容多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國家。
注釋:
①這段話的大意是: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區(qū)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區(qū)繳納帶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區(qū)域繳納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區(qū)域繳納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區(qū)域繳納帶殼的谷子,最遠的一百里繳納無殼的米。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qū)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領(lǐng)域。其余三百里是封大國諸侯的領(lǐng)域。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qū)域是綏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斟酌人民的情形來施行文教。其余二百里則振興武力以顯示保衛(wèi)力量。綏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其中靠近綏服的三百里是夷人們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蠻荒地帶,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②民國元年(1912)和民國十八年(1929年),民國政府先后兩次頒布《民國服制條例》對國民“禮服”和公務(wù)人員的制服進行了規(guī)定。
③《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眺曰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