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健聰 朱成棟 稅國凈
摘 要:哲學和歷史無論在研究內容,還是在研究方式方法上都有很大的相似處,但是哲學角度和歷史角度對研究對象的審視卻有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恰恰成為了哲學與歷史學的重要劃分依據。以王陽明心學為例,從哲學角度去看,王陽明心學一方面繼承了陸九淵的哲學思想,一方面對朱熹的哲學思想進行糾正。但是從歷史角度王陽明心學也是君權專制加強的一種表現,明代君權加強漸入頂峰,士大夫尊嚴喪失,“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無法使用,士大夫只能轉而進行自我內在修養(yǎng),對愚夫愚婦進行道德普及。
關鍵詞:哲學角度;歷史角度;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古代史和中國古代哲學當中的重要研究內容,長期以來很多學者都活躍在這一研究領域,創(chuàng)造出了數以萬計的研究成果。筆者力圖擺脫單純對王陽明心學內容的挖掘和探析,從史學理論范疇出發(fā),比較哲學角度與歷史角度審視王陽明心學所產生的差異。這一研究思路能夠開啟研究王陽明心學的獨特角度。
一、從哲學角度對王陽明心學的審視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一環(huán),因為陽明心學上乘南宋陸九淵的思想體系,向下又促成了明末清初儒學的發(fā)展。應該說陽明心學使儒家“內省”的修身功夫發(fā)揮到了極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佛學與儒學的融合。
陽明心學其實主要是對朱熹哲學思想的一種有力挑戰(zhàn),陽明心學將“格物致知”的外在實踐哲學,并把陸九淵的內在修養(yǎng)功夫發(fā)揮到極致,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內便是天理”的哲學主張。
上述這種從哲學角度對王陽明心學的審視只把陽明心學的內容以及與其他哲學思想之間的關系作為審視的對象,而對陽明心學的產生背景以及何時產生并不太注重,甚至有時是完全進行忽略。這種從哲學角度的審視就是一種從內向外的研究,可以定性為一種“破殼”研究。[1]在這種研究中內在本質始終是核心,無需觀察外部的前與后,因為我們只需在這種本身的研究中有一絲的思想頓悟就可以了。
陽明心學是一種類似禪學的學問,這種與禪學的類似自然是由于其吸收佛學造成的。從哲學角度去觀察陽明心學就會發(fā)現,這種觀察方式又稱為一種類似禪學的學問[2]。這種研究狀態(tài),大有莊周夢蝶的感覺。從這個角度去看,從哲學角度去審視陽明心學往往會陽明心學產生一種感情上的傾向,漸漸自己成為了陽明心學的信奉者。
二、從歷史角度對王陽明心學的審視
王陽明心學的產生標志著儒學的轉變和中國古代士大夫政治追求的轉變。王陽明因上書言事得罪了宦官劉瑾遭受廷杖,被貶為龍場驛丞,從此王陽明的政治追求由“致君堯舜”變?yōu)榕c“愚夫愚婦同德”,也就是由原來以道束君變?yōu)榱艘缘禄?,政治關注點下移。所謂“心外無物”、“心內便是天理”也是對“愚夫愚婦”而言,平常人的活動范圍很有限,確實無需太多的實踐,只需靜心去思考就可以。
從歷史角度審視陽明心學就是一種從外向內的研究,同樣可以定性為“剝洋蔥”式的研究。外在的客觀環(huán)境是研究的核心,研究對象本身需要放在所處的那個特定的歷史年代去考慮,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審視出一件事物的發(fā)展歷史規(guī)律。這對于一種事物的發(fā)展脈絡,起始時間,起重要作用人物都要進行詳細的探索,力求進行準確的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以現在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待研究對象,去審視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研究對象最真實的狀態(tài)。
從歷史角度的審視,研究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出現的,在整個過程中只是客觀冷靜地去觀察。因此,歷史角度是對這種思想保持一種“有距離”的看待方式,從而避免王陽明心學自身某些思想因素的干擾。
三、對哲學角度和歷史角度審視差異的再思考
(一)審視立足點的不同
對于王陽明心學的審視,哲學角度的立足點為王陽明心學具體哲學內容的變化,理清其中的變化邏輯等;歷史角度的立足點則在于王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王陽明心學發(fā)展的歷史邏輯。由此來看,對同一研究對象的審視,哲學角度與歷史角度的審視立足點是完全不一樣。
哲學角度之所以將審視立足點放在哲學內容上是因為哲學角度的力求探究某種思想認識世界或判斷事物的方式方法,并且在研究過程中展現出哲學思維和哲學邏輯。并且哲學角度往往把視野鎖定在狹窄的范圍內,并不關注人物和事情在研究過程中所占的位置。
歷史角度則往往不太關注一種思想內容本身,而更多注重思想內容變化背后的原因,力求把握思想內容變化與政治、經濟、文化變動之間的聯系。歷史角度最注重的秉持某種思想的人以及發(fā)生的那些事,因此從歷史角度出發(fā)的探究是動態(tài)的,是生動鮮活的。
(二)研究敘述方式的不同
哲學角度的研究性論文是很少有有人愿意去讀的,不要說普通的社會大眾,就是文史哲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興趣也不是太濃,除非是為了寫文章。因為哲學角度的研究性論文大多是理論性的分析和推理,并且在理論敘述中還包含了大量的專業(yè)性術語。因此哲學角度的敘述是非常抽象、非常深奧的,理論性較強。
歷史角度敘述方式就非常有趣,因為在論述過程中會夾雜大量的敘事性史料,這些敘事性的史料讀起來就特別的有趣。另外史學角度論述最注重的就是史實的考證,在考證過程中會有大量史料的反復比對,各種歷史文獻的展現,這種過程是非常精彩的,對讀者就有很強的吸引力。
從敘述方式來說,歷史角度的審視要相對與哲學角度審視更有激情,更有活力,也更夠吸引讀者。
(三)蘊含價值觀的不同
哲學角度的學術研究目的在于探究一種思想內容的本身,但對于這種思想何時產生、開啟者到底是誰并不在乎。因為哲學角度的學術研究目的在于思想本身產生的智慧,這種智慧能夠給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感悟,因此哲學角度的學術求的是精神上的對于,并沒有真?zhèn)沃帧?/p>
歷史角度的學術研究目的在于通過文獻資料的整理、???、辨?zhèn)问崂沓鱿鄬陀^的歷史事實,誠然歷史研究不能夠接近事實的真相,但是卻是一直在無限地接近真相。因此,歷史角度的學術研究在思想上表現為求真,誠然精神的感悟也是歷史研究所追求的,但是歷史研究更多追求的是一種求真。
參考文獻:
[1]邱衛(wèi)東.淺談王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J].煙臺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24(02):19-22.
[2]王吉平,孟穎.論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論的哲學性質[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