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7歲的徐紅芳,從1992年開始從事民政工作,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整整27年?!盎厥?7年來的工作經(jīng)歷,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樂,但更多的是收獲和感動?!薄白蠲例R魯民政人”徐紅芳說。
剛從學校畢業(yè)時,徐紅芳對從事民政工作心里還有些不情愿,甚至差一點當了逃兵?!爱敵醣环峙涞矫裾k時,因為所學專業(yè)與民政工作根本不沾邊,感覺很苦惱、很糾結(jié),一度萌生了想要放棄的念頭。”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的發(fā)生,讓她徹底改變了對這份工作的看法,也認清了自己身上背負的責任。
那是剛上班的第二個月的一天,一位60歲左右的農(nóng)村大娘突然闖了進來,蓬頭垢面,站在那里也不說話。徐紅芳心里一驚,怯怯問道:“您想做什么?”那位大娘把手指向門外。她順著看過去,院子里有一輛破舊的手推車,車上坐著一位肢殘老人。
徐紅芳走過去問他:是哪個村的?來民政辦有事嗎?老人說他是顏三村的,家里沒有飯吃了,讓老伴帶著他來民政辦要點錢買飯吃。老伴智力殘疾,家里還有一個智力殘疾的兒子。因為當時還不了解情況,徐紅芳就讓他們先回家了。
徐紅芳在社區(qū)居民家走訪
隨后她聯(lián)系上村干部,一起去老人家走訪。來到老人家里時,徐紅芳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三間破房子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根本不像是人住的地方。怎么會有這樣困難的家庭?街道上這樣的家庭還有多少戶?
想到這里,徐紅芳心里很難受,暗下決心,要通過調(diào)查掌握更多困難家庭的情況。3個多月后,徐紅芳把街道所有行政村全部走訪一遍,了解了每個村有多少殘疾人,有多少需要救助的困難家庭,分類造冊后向領(lǐng)導提出了救助計劃。
在走訪中,最讓徐紅芳難忘的,是困難群眾看她時飽含期盼和信任的眼神。是那眼神,讓她如坐針氈,讓她掂量出民政工作在百姓心中的份量,更體會到作為一名基層民政干部肩頭的重擔;是那眼神,如一片陽光照亮了苦悶的她,讓她不再彷徨、不再糾結(jié),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正是從那一刻開始,堅定了她干好民政工作的信心和決心,一路走來,無怨無悔。
“做基層民政工作,每天面對的大多是困難群眾,日常經(jīng)手的也都是些瑣碎小事,但這些小事卻關(guān)乎無數(shù)個困難家庭的冷暖安危,對他們來說卻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毙旒t芳說。
肖家村的殘疾老人肖西廣,以前一直住在村邊的一間小房子里,作為一個單身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年輕時的生活還過得去,現(xiàn)在年齡大了,失去勞動能力后生活日漸拮據(jù)。徐紅芳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不但為他申請了低保,而且積極向上級爭取了3.5萬元的建設(shè)資金,幫老人蓋起了房,還配套了部分室內(nèi)設(shè)施。搬進新家的時候,肖西廣老人激動地對她說:“徐主任,我這輩子都沒有想到會住上這么好的房子,感謝黨感謝政府!”
那一刻,面對一個普通老百姓從心底里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徐紅芳覺得只是幫他落實了政策,做了自己應該做的。雖然基層民政工作者每天辦理的都是群眾的瑣事,但也是事關(guān)黨群、干群關(guān)系的“大事”。只有把群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來辦,才能當好群眾與政府的“連心橋”。
作為一名基層民政干部,徐紅芳對待群眾不但有熱心、有愛心,更有耐心,不怕麻煩。阜城店村困難戶鞠占軍,妻子因病致殘失去勞動能力,兒子還在上學,生活確實困難。但是因其女兒已經(jīng)就業(yè),家庭人均收入超過低保標準,不能再享受低保待遇。取消待遇之后的鞠占軍很不服氣,帶著老母親還有妻子一起來到民政辦,把被子鋪到大廳地面上,賴著不走,要求重新享受低保待遇。徐紅芳耐心地聽他們發(fā)完牢騷,再苦口婆心地向他們講解政策,表示取消低保并不等于對他們的困難生活視而不見。
當全縣殘疾人護理政策施行后,她及時為鞠占軍的妻子辦理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又自掏腰包,幫助他的兒子交上了300元的學費。鞠占軍看到徐紅芳為他們?nèi)颐η懊?,還用自己的錢幫助他們,內(nèi)心深受感動,再也沒有向政府提出過任何不合理要求。
這件事情雖然過去了,卻讓徐紅芳更深刻地認識到,低保工作給民政部門和民政干部形象帶來的影響。為增強低保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她專門抽出時間,帶領(lǐng)工作人員對街道所有低保對象進行入戶調(diào)查,并通過建立和完善低保公示、集中復核等制度,集中力量解決人情保、關(guān)系保問題,在全縣率先對低保對象實行分類管理。對于以后新增的低保對象,除嚴格審核程序外,為了避免村干部走過場,每一戶的民主評議會議徐紅芳都親自參加,有些村因為村民代表白天外出干活不好安排,就請他們晚上評議,不管安排到幾點她都按時參加。現(xiàn)在廣饒街道的低保工作,不但建立了低保動態(tài)管理長效機制,而且做到了公開透明,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得到了群眾普遍認可。
“官不大事不少”,這是熟悉徐紅芳的朋友,對她工作狀態(tài)的一種調(diào)侃。自從事民政工作以來,徐紅芳始終把困難群眾當親人,滿腔熱情,千方百計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辦公室里每天人來人往,面對每一位來辦理業(yè)務的群眾,不管是孤寡老人、優(yōu)撫對象還是城鄉(xiāng)低保對象、殘疾人,她都是笑臉相迎、熱情接待,針對他們提出的訴求,耐心地講政策、講法規(gu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都能讓他們滿意而歸。
其中也不乏這樣的群眾,“我沒有回家的路費了”“我自行車壞了,回不去了”“我到現(xiàn)在還沒有吃飯呢”……對這些群眾,每次她都是慷慨解囊,10元的路費、8元的修車費、5元的飯錢……雖然錢不多,但徐紅芳深知這對于一個人遭遇困境、遇到難處時的意義所在。多年來,她早已記不清參與幫助過多少救助對象。
在平凡的民政工作崗位上27年如一日,徐紅芳總是把生活最困難、情況最特殊、最需要救助的特殊群眾牢牢裝在心里,處處予以幫助,并把他們當作親人一樣對待。
然而對于自己的家人,她卻始終沒有做到“盡職盡責”,特別是愧對自己的母親。母親因患腦血栓在輪椅上度過了七年的時光,而徐紅芳因為平時工作忙,回家少,照顧母親更少。2015年,她好不容易趁休假把母親接來住了一周,盡了自己的孝心。馬上就要開始上班了,但是母親不愿意回去??粗赣H那渴望無助的眼神,徐紅芳的心都要碎了,最終她還是“狠心”把老人送回了老家。母親回家后不久就病了,因為工作忙,老人住院一周,她只在身邊陪了一天。母親彌留之際,徐紅芳沒有陪在身邊,沒有和老人說上最后一句話!每次想到這里,徐紅芳的眼淚就情不自禁地往下流,沒有盡到一個女兒應盡的責任,成了她今生最大的遺憾。對天堂的母親,除了思念,還有深深的內(nèi)疚。
翻開徐紅芳的工作日記,看著每天緊鑼密鼓的日程,不由得讓人感嘆基層民政工作的繁忙與復雜。從事民政工作這么多年,她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有的只是一件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當看到殘疾人得到救助,孤老有所依托,無房戶住上高標準的安居房,流浪乞討人員回歸家庭的時候,她就覺得苦得其所,累得其所,她的人生價值也在這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得到體現(xiàn)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