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爸
1
有一位媽媽給我留言說:“我真的很后悔,那一次因為自己生氣了,將吵鬧不聽話的四歲兒子關在了門外。那一次之后,孩子就變了,之前能夠獨立睡覺,現(xiàn)在變得不敢自己一個人睡了,變得比以前更加黏自己了。每次看到他那生怕被拋棄一樣的眼神,我就后悔萬分,請問有什么辦法幫孩子找回安全感?”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強調安全感,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有安全感。
但是,安全感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安全感對每個人來說,應該都不一樣。
對我來說,我覺得就是小時候一個人在黃昏擺著小椅子坐在門口等爸媽回家,哪怕有人說你爸媽不回來了,我還是堅信他們一定會回來的感覺。
是家里沒電,也能在漆黑的房子里走動,知道自己伸出手就能摸到房門,伸一下手就能摸到開關的感覺。
是成年后,哪怕和另一半暫時分開,也能內心平靜,全力投入當下的工作和生活當中的那種信任的感覺。
其實安全感就是生命的底色,它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存在狀態(tài)。
一個人只有在擁有基本的安全感后,才可能放松下來,更多地體驗到輕松、愉悅、自在、歡樂等美好情緒。
否則人們會掙扎在恐懼當中,耗費巨大的能量去尋求安全感,很難有精力和心情真正地享受生命。
2
人的安全感從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經(jīng)開始建立,年齡越小時,安全感的狀態(tài)越重要,對人一生的影響也越大。
而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身邊的父母。
在我們出生的那個原生家庭里的一切經(jīng)歷,決定這種安全感的建立或毀滅。
嬰兒期建立安全感,將影響孩子一生。
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認為,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系的能力?!?/p>
雖然這樣的論斷看上去有些絕對,但通過實驗,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系的孩子,到3歲半時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戀關系的同齡兒童更為活躍,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追隨,更富有同情心。
在0-3歲,特別是剛出生的那一年的母嬰關系,這種最初的生命感受和體驗,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至關重要。
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社交能力源于生命早期母親對他的呵護,換句話說,就是母嬰關系其實決定了嬰兒日后的社會關系。
而在3-6歲,孩子的安全感通過一些社交活動體現(xiàn)出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安全感基礎奠基良好的孩子,他的內在才有力量,他才能順利地從母親那里走出來,然后走向周圍,走向世界。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給大家下面幾條建議,能夠給您一些好的借鑒和啟示。
3
永遠不要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
很多父母,喜歡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p>
有些還不只是說說,還真的把孩子丟大街上,一個人走了,然后讓孩子在人群中大叫。
還有些把孩子推到屋子外邊,大門緊閉,用拋棄來威脅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的態(tài)度對孩子而言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特別是被拋棄。這是沒有哪個孩子能夠接受的,因為造物主將孩子塑造成小小的模樣,可愛而柔弱,送到我們的手中,是需要我們好好去愛的。他們的內心也需要這樣的關愛。
所以永遠不要以拋棄、不理睬來威脅孩子。
不管什么情況,都要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父母是永遠不會拋棄他的,哪怕是要長時間的離開,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心與你永遠連著,孩子就能建立起最重要、最基本的安全感了。
你的累和委屈,千萬不要發(fā)泄在孩子的身上。父母對自己的情緒處理不當,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的。
因為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發(fā)過火,包括魚爸自己,也曾跟兒子發(fā)過火。每次我們反觀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發(fā)火的樣子真的好恐怖。盧梭形容父母發(fā)火的狀態(tài)是“生病了”,說的還真對,這是一種病態(tài),至少是情緒管理上的一種病態(tài),得治。
看到父母發(fā)火,孩子的本能是害怕,然后會覺得自責和內疚,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爸媽會不會不愛我了。
有些懂事而敏感的孩子受到的傷害會更大,他們的內心會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沒用,總是讓父母生氣。父母的情緒總是變化無常,那么孩子可能會變得小心翼翼,做什么事都縮手縮腳,因為他時刻擔心自己做錯了,于是變得自卑。
不管如何,都不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因為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懂得感恩,他的天真給你帶來的快樂會撫平你作為成人的辛酸。
學會溫柔的拒絕,而不是蠻橫的控制。
有很多媽媽提到一個問題:自己的孩子只要去超市,盯上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必須買。否則哭鬧,躺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淚,周邊的人還以為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自己答應他吧,不是覺得浪費錢,是覺得怕放縱他;但是拒絕他吧,又怕傷害他的安全感,怎么辦呢?
看上去這個問題還真棘手,至少在當時已經(jīng)是很難辦了。在孩子去超市之前好辦,在孩子躺地上哭鬧之前也好辦。
而當情形陷入失控是最糟糕的局面。
如果平時父母能夠讓孩子明白一個原則:即使哭鬧也是無法滿足他那些不正當需求的!
孩子在剛開始使用哭聲表達需求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一個神奇的現(xiàn)象:大人怕自己哭,只要一哭,要什么有什么。他們會覺得能夠用哭聲控制周邊的一切。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小小魚也用過這樣的方法來試圖控制我。
有一次在超市,他也曾因為我沒有給他買那個他看中的電子游戲機而哭鬧,一個兩歲多的孩子要一個10多歲孩子玩的掌上游戲機,那是不正當?shù)男枨?,肯定是不能滿足的。
于是我用了溫柔的拒絕方法。
面對哭鬧的他,我讓他先哭了一陣,表達一下他的不滿和委屈。
然后我過去蹲下來,告訴他,爸爸也喜歡這個游戲機,但是這個游戲機是讀小學的孩子才能玩的,小寶寶不能玩。如果你真的喜歡,等你長大一點,爸爸送你一個也是可以的。
這個時候他會變得平靜很多,因為父母的理解會讓孩子愿意接納你的意見。
然后,我會輕輕地抱起他,去下一個購物區(qū)。我告訴自己不能發(fā)脾氣。
當我們溫柔而又堅定地執(zhí)行規(guī)則時,孩子就會知道必須這樣做了,不再糾纏。這種方式不會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造成負面影響。
而我們這樣的溫柔拒絕,遠比當時打孩子一頓,或者將孩子丟那兒,自己一個人走掉來威脅孩子要好的多。
自己不會火氣沖天而教育無效,孩子也不會遭受心靈的被折磨而失去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