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錢
金塔縣人民醫(yī)院,甘肅金塔 735300
深靜脈血栓指的是患者的血液在深靜脈中發(fā)生了不正常的凝結情況,其一般被認定為靜脈回流障礙性的疾病。最常出現血栓的部位則是患者的下肢深靜脈,并且最常出現在骨科手術之后,通常都被分為下肢近端以及遠端的DVT,下肢近端主要發(fā)生在腘靜脈及以上的部位,遠端則通常發(fā)生在腘靜脈以下的部位。若下肢近端DVT末端,還可能導致肺栓塞血栓栓子的出現。而對于血栓來說,只有極少數的可以自行的消融,或者局限在發(fā)生部位以外,更多的是會擴散到患者全部的肢體深靜脈主干之中。若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以及治療,就可能演變成為血栓,導致后遺癥的出現,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還可能導致患者肺部發(fā)生栓塞,威脅其生命安全。所以,就需要在早期采取良好的預防措施,避免患者骨科術后形成深靜脈血栓?;诖?,該文主要對該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60例骨科手術后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治療進展進行以下研究,報道如下。
將在該院骨科進行骨科手術后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全部60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同時根據治療方法將其分為常規(guī)組與治療組,各30例患者。治療組3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颊吣挲g分布在35~60歲之間,平均算得(53.8±2.1)分?;颊叩墓钦墼蛑饕獮椋?3例的高空墜落傷、10例的車禍傷,以及7例的壓傷。需要進行髓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有12例,進行脊柱手術的有13例,其余的5例患者需要進行鋼板內固定術。常規(guī)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則在24~58歲之間,(52.7±2.8)歲是其平均年齡?;颊吖钦鄣闹饕蚍謩e為:8例患者為高空墜落、16例患者是車禍、其余的則為6例壓傷。其中需要進行髓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有14例,需要接受脊柱手術的患者則有6例,剩余的10例患者需要接受鋼板內固定術。所有病例的選擇都經過了倫理委員會的配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有研究同意書。兩組患者之間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赃M行臨床的對比分析。
要求常規(guī)組的全30例患者采取臥床休息的措施,將進行骨折手術的患肢抬高,對于沒有超出3 d病程的患者開展溶栓治療活動。使用5%的葡萄糖、250 mL加尿激酶(國藥準字H44020646)以及8萬U靜點進行治療。2次/d,1個療程為1周。同時應用低分子鈉住(國藥準字H20000096)4 mL,采用皮下注射的放在,在患者臍周2次/d進行治療,療程為10 d。同時,還需要定期的檢查患者凝血酶的時間,若患者并未存在用藥過量的情況,但出現了自發(fā)性的出血情況,還要能夠進行密切的觀察,及時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治療組患者采用手術取栓及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等方法進行治療。
要是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兩組患者的血液流動情況以及血管血栓的實際狀況進行檢測。若患者患有深靜脈血栓,一般都表現出四肢的腫脹,同時多普勒彩超能夠發(fā)現血液流動發(fā)生了改變,同時其血管中有血栓的存在,皮膚表面的溫度明顯不高,足背及脛后的靜脈脈搏的跳動較為微弱,心電圖及X光胸片也表明肺部發(fā)生血栓情況。
應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有效的分析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臨床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結果需要使用(±s)進行表示,要應用t檢驗;而計數資料結果則需要使用[n(%)]進行表示,使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對比,治療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93.33%),明顯比常規(guī)組的20例(66.67%)的治療有效率高很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
3.1.1 體位預防措施的應用 在手術結束后,要抬高患者的患肢,使其保持在高于患者心臟30 cm左右的位置。腿窩以及小腿以下不需要再放置單獨的墊枕,防止對于小腿的深靜脈回流 活動產生影響,確保傷口的引流管放置及固定的有效性,確保引流管引流的通暢性,避免由于引流的不通暢導致患者的手術部位出現出血、腫脹等情況,導致血腫的產生,從而對靜脈回流造成嚴重影響。
3.1.2 功能鍛練預防措施的應用 在骨科手術結束以后的早期,要對患者的四肢進行按摩、按摩的方式要從患肢的遠端逐漸向近端對肌肉進行擠壓,幫助患者靜脈血液實現回流。同時,要幫助其足踝進行運動,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舒縮活動與直腿抬高等動作鍛煉,并逐步提升患者患者患肢抬高的幅度,同時要求其膝關節(jié)逐漸進行伸屈活動,同時要深呼吸與咳嗽。若患者病情出現好轉的情況,就需要鼓勵患者盡早的下床進行活動鍛煉。
3.1.3 藥物預防措施的應用 在患者進行骨科手術的過程中,需要對低分子右旋酐使用,其注射方法要使用靜脈注射,計量為500 mL若果手術時間較長,還需要適當的增加計量,最高到1 000 mL。在手術結束后,計量調整為500 mL/d,這樣就能夠實現對于DVT的有效預防。但因為此藥物有著比較多的副作用,例如過敏以及血容量的增加導致的心衰等,因此,還需要使用奧扎格雷納注射液等對于DVT進行預防,這樣就能夠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物理預防措施的應用則能夠減少患者術中出血的風險,因此可以應用在骨科大手的治療及術后護理中。
3.1.4 機械物理預防措施的應用 有條件的患者要盡量使用被動運動活動儀以及循環(huán)運動儀,或者是足底靜脈泵和間歇充氣加壓裝置等各種機械,使得患者下肢的靜脈血流速度保持正常,避免下肢在術后有DVT的出現。CPM等是對于機械性原理的應用,幫助下肢靜脈血流得到加速,避免深靜脈擴張出現,實現對于靜脈內膜的保證,同時還能避免足、股等部位的靜脈血流出現遲緩的現象。還能夠依據患者的年齡、手術時間與手術等級等基本信息對彈力襪進行選擇,也可以對彈力襪加加壓裝置進行應用。彈力襪應該穿著在患者的足部直到大腿根部的全部位置,還需要注意,襪近端的位置不能存在彈力圈,從而防止近端有太大的壓力對靜脈回流造成影響。在對間歇充氣加壓裝置進行使用時,必須要對每個接口的密閉程度進行檢查,捆綁的過程中避免管道產生扭曲,袖帶和患肢之間的接觸面要能夠容下一指,需要避開患者的肢體關節(jié)與導管處,還要對患肢的皮溫、顏色以及足背動脈搏動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3.2.1 溶栓藥物治療方法 雖然當前溶栓治療是有著弊端存在的,在若能確保其生命體征,通過對于溶栓治療方法的應用,則能夠使得其血栓得到一定程度的溶解,確保其血管得到正常的流通,避免其發(fā)生并發(fā)癥,也能夠降低其病死率。但是在應用時,需要對相關的禁忌癥進行使用。但近期經歷過手術,或是有重大外傷以及腦血管疾病與出血因素的患者不能應用。通常應用的溶栓藥物則主要有:尿激酶、鏈激酶以及纖維蛋白溶解酶等等。
3.2.2 手術取栓治療方法的應用 不管是DVT,還是PE,當前臨床都不經常使用手術取栓的方法了。這是由于手術的時機、條件以及患者的耐受程度一般都無法滿足相關要求。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醫(yī)學界認為取栓術的應用效果明顯由于單純溶栓治療。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靜脈存在的各種問題解決,幫助患者盡早恢復。手術取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血栓消除干凈,確保其靜脈流動的通暢性,降低其深靜脈的壓力。一般來說,患者若采用手術取栓的方法,則需要在其入院時直到12 h前,都要應用低分子肝素,避免其血栓的形成。
3.2.3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的治療方法 下腔靜脈濾器這種器械的主要構成用品是金屬絲,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輸送裝置放置到患者的下腔靜脈中,從而對一些大的血栓進行攔截,防止其流到患者的肺動脈中,使患者出現致死性的肺栓塞。這一方法的應用,極大程度的降低了患者肺栓塞發(fā)生的幾率。
以該文的研究情況來看,經過對比,治療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93.33%),明顯比常規(guī)組的20例(66.67%)的治療有效率高很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884,P<0.05)。 相關學者在對 70 例骨科手術后出現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總體有效率為91.43%、74.28%,其結果與本次研究基本一致,證明此次研究有效。
綜上所述,作為骨科術后經常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深靜脈血栓產生的原因及多,因此必須要緊密貫徹患者病情,及時進行評估與健康指導工作,確保各項DVF預防措施應用的有效性,從而促使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