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紹華,宗春淼,王蘭新,郭賢明*
(1.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曼搞管護所,云南 勐海 666200;2.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科學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
F.E.Olmosted在1907年第一次提出了“計劃火燒”概念,20世紀60年代,計劃火燒工作在美國得到了廣泛應用[1]。在近幾十年來,人們也才逐漸認識到火在維持森林、保護森林發(fā)育方面的重要性[2],火作為許多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進化的一個重要環(huán)境因子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3-4],長期禁火會增大發(fā)生重特大火災的風險[5],不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長,減少了食草動物的食物來源[6]。為了更好的開展保護區(qū)的管理,充分發(fā)揮火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嘗試開展計劃燒除工作。
曼搞片區(qū)是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5個片區(qū)之一,全部位于勐??h境內,總面積7870hm2,主要保護對象有暖熱性針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合果木(Paramichelia baillonii)、黑黃檀(Dalbergia fusca)、滇楠(Phoebe nanmu)、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印度野牛(Bos gaurus)、綠孔雀(Pavo muticus)、蟒蛇(Python molurus)、白鷴(Lophura nythemera)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地貌以山地為主,保護區(qū)內的植被類型主要是季風常綠闊葉林,全保護區(qū)內共有思茅松林830hm2,其中曼搞片區(qū)就有639hm2,為思茅松的主要分布區(qū)[7]。
表1 曼搞片區(qū)地貌類型面積比例/%
1.2.1 前期調查
在計劃燒除前期,針對保護區(qū)內較典型的暖性針葉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等植被類型,設置固定監(jiān)測樣方,調查樣方內的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種類,在計劃燒除后,定期對樣地內的物種變化情況進行統(tǒng)計。
樣地設置面積為30m×30m,調查時將胸徑在5cm以上的木本植物作為喬木進行調查,胸徑<5cm的木本植物則作業(yè)灌木樹種進行調查。
喬木主要測量其胸徑和高度,小喬灌木主要測量其基徑和高度,草本植物主要測量其高度。
將樣地劃分為4個5m×5m的調查單元調查小喬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長情況。
共設置固定監(jiān)測樣地5塊,其中暖性針葉林3塊,季風常綠闊葉林2塊。
1.2.2 監(jiān)測
在開展計劃燒除后,按3個月、半年、1年和3年4個階段進行監(jiān)測,監(jiān)測內容包括死亡植物種類、各個階段的恢復種類及生長情況,以及樣地內的物種變化情況等。草本植物的生長變化情況按每個種抽取不少于10株測量其高度,高度為基部到葉尖,不足10株的,則全部進行測量。利用前期調查所設置的4個5m×5m的調查單元監(jiān)測小喬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恢復生長情況。
根據群落結構情況,每個群落都基本可分為3個層次,即喬木層、小喬灌層和草本植物層。
2.1.1 暖性針葉林
①喬木層調查結果
各樣地中喬木的種類和數量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群落喬木種類及數量統(tǒng)計表
②灌木層調查結果
灌木層主要調查其種類和多度,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群落灌木調查表
③草本層植物調查結果
草本層植物主要調查其多度和平均高度,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群落草本植物調查表
2.1.2 季風常綠闊葉林
季風常綠闊葉林是曼搞保護區(qū)內的最主要的植被類型。
季風常綠闊葉林的調查主要分為喬木、灌木和草本層三個層次。
①喬木層調查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群落喬木種類及數量統(tǒng)計表
②灌木層調查結果
灌木層主要調查其種類和多度,結果見表6。
表6 不同群落灌木調查表
③草本層植物調查結果
草本層植物的調查內容主要是多度和平均高度,結果見表7。
表7 不同群落草本植物調查表
草本植物中以山稗子為主要優(yōu)勢種,在樣在數量較多。
由于在保護區(qū)開展計劃燒除的用火均為地表火,而地表火主要燒除的是林下的枯枝落葉、草本植物、部分小喬灌木及幼苗[8],在監(jiān)測過程中發(fā)現,對喬木未造成明顯的影響,所有喬木均未出現死亡情況。因此,在監(jiān)測過程中重點監(jiān)測火對小喬灌木及草本層植物的影響。
2.2.1 暖性針葉林
計劃燒除后不同階段灌木恢復情況如表8所示:
2.2.2 季風常綠闊葉林
季風常綠闊葉林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恢復情況如表10和表11所示。
由于計劃燒除基本上是屬于地表火,因此對喬木(包括針葉樹種)基本沒有影響,但是對林下幼樹的影響卻較大,特別是在針葉林、竹林或灌木林下開展計劃燒除工作,由于林下可燃物較多,火勢相對較大,因此這些區(qū)域的幼樹死亡率非常高。據統(tǒng)計,這些群落中高度在2m以下,基徑3cm以下的幼樹基本會被燒死,并有部分高度超過5m的小樹也可能被燒死。在林下可燃物較多的常綠闊葉林中,
表8 各樣地不同階段灌木恢復監(jiān)測表
草本植物恢復情況如表9所示。幼樹的死亡率也較高。
表9 各樣地不同階段草本植物恢復監(jiān)測表
從監(jiān)測數據可以看出,計劃燒除后真正死亡的植株較少,無論是小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盡管計劃燒除時間在2月底至3月初,為西雙版納的旱季,在燒除后的3個月內基本重新萌發(fā)了。這些植株在隨后的雨季中得到了快速的生長,半年后,很多草本植物的高度實際已達到了燒除前的水平。
據沙麗清等[9]的研究表明:火燒對次生林林下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在火燒后土壤1-10cm的土層內,PH、有機質、全 N、P、K 和有效 N、P、K 都顯著提高,PH、有機質、全N、K和有效N、K達0.1%的顯著水平,有效P達1%的顯著水平,全P達5%的顯著水平。因此,計劃燒除可增加大量的營養(yǎng)成分,促進植物的生長。
表10 各樣地不同階段灌木恢復監(jiān)測表
表11 各樣地不同階段草本植物恢復監(jiān)測表
計劃燒除后,由于下層的草本植物及部分小喬灌層植物大量被燒死,使群落的郁閉度減小,加大了林下的生長空間,使林下植物能夠得到快速恢復和生長,對群落的穩(wěn)定具有一定的作用。
林下幼樹燒死后,多數僅是地上部位死亡,而其地下部位仍然具有生命力,極易重新萌發(fā)新的植株,這些新植株的萌發(fā),不會造成群落物種的消失,但是新萌發(fā)的植株多呈叢生狀態(tài),一般情況下,萌生苗的高度較實生苗低,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林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