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祥 馬玲
摘? 要: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普通話是我國教師教育教學中規(guī)定使用的標準語言。作為一名師范生應努力做到:排除母語方言干擾,提高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區(qū)分普通話的使用場合,培養(yǎng)高效的語言交際能力;善于使用普通話,積極調控言語行為。
關鍵詞:師范生;語言能力;策略
普通話是教師的工作語言?!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薄镀胀ㄔ捤綔y試指導用書·江蘇版》(江蘇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11)明確要求,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二級乙等以上標準,中文等文科專業(yè)的教師應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標準。高等院校的師范專業(yè)承擔著培養(yǎng)國家未來教師的重任,《普通話口語訓練》《教師口語》《演講口才》等口語訓練課是課程設置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在這些課程中如何培養(yǎng)師范生的語言能力,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達到教學目標,從而適應在未來教師崗位上的各種需要,這就是我們所著重探討的課題。
在探討師范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策略之前,我們必須厘清兩個概念:一是母語語言能力,二是職業(yè)語言能力。高等院校培養(yǎng)的師范生大都是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他們基本上都可以用漢語正常地交流、生活,這就是我們的母語語言能力。那么,我們的母語語言能力還需要提高,或者說還有提高的必要嗎?回答是肯定的。在現實生活中,各種職業(yè)、不同崗位的人表現出的語言能力并不一樣,是有高下之別的。實際上,沒有兩個人的普通話標準程度、詞匯量以及溝通能力等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很有必要提高國人的母語語言能力(包括口語語言能力和書面語語言能力),未來的教師自然不能例外。因為,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要工具就是語言,語言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師范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上成就的高低。
再來看職業(yè)語言能力。各行各業(yè)的正常運轉都少不了語言的運用,但有些行業(yè)對語言尤為倚重,甚至是主要憑借語言,教師這個職業(yè)就是其中之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所面對的工作對象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師課上課下的言傳身教,對學生影響很大,他所使用的語言自有其特點和規(guī)范。如何高效掌握和提高教師職業(yè)語言,是師范生職前的重要任務,關系到能否在未來迅速適應工作崗位,從而有效展現教師的魅力、傳授相關專業(yè)知識。那么,教師的職業(yè)語言能力的訓練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我們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尤為重要。
一、排除母語方言干擾,提高普通話水平
當前,我國的語言國情基本上是這樣的: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口大體上有十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北方方言為代表。這一類方言跟普通話較為接近,溝通起來幾乎沒有問題,所以這些方言區(qū)的人即使遇到外地人時,也可以只使用自己的母語方言,如東北官話、中原官話等。另一類以東南方言為代表。這一類方言跟普通話的差別較大,如閩方言、粵方言、吳方言等。這些方言區(qū)的人遇到其他方言區(qū)的人時,只有說普通話才能進行正常的交流。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人語言使用情況跟東南方言區(qū)較為接近,這里暫且不論。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它是在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基礎上形成的,為國家規(guī)定的通用語言。普通話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從這個層面看,普通話源于方言,又高于方言;普通話既有口語形式,又有書面語形式。同時,普通話又是和個人的母語方言有一定差別的語言,即使就目前已經觀察到的一部分人群在幼兒時期習得的“普通話”來看,這種“普通話”實際上是他們父母的、帶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話,與標準的普通話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仍有所不同。
就此而言,每一位師范生都應排除母語方言干擾,不斷提高普通話水平。以南通大學師范生的普通話教學實際為例,這所大學所招收的絕大多數師范生都來自江蘇。這些學生的母語方言可以分為吳方言、通泰方言、寧揚方言和北方方言四類。吳方言主要分布在蘇州、無錫、常州和南通市的啟東、海門以及泰州市靖江等地。通泰方言主要分布在南通、泰州。寧揚方言主要分布在南京、鎮(zhèn)江、揚州、鹽城、淮安、宿遷和連云港的南部縣市。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徐州和連云港的北部縣市。從整體上看,江蘇生源地的師范生學習普通話的難點主要是在語音上。該地區(qū)師范生母語方言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只有平舌音zi、ci、si,沒有翹舌音zhi、chi、shi。因此,這些師范生必須重新學習普通話中的翹舌音zhi、chi、shi。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女聲的翹舌音普遍偏前,接近舌葉音;男生的翹舌音普遍偏后,接近卷舌音。即使是屬于北方方言區(qū)的徐州,雖然區(qū)分平舌音和翹舌音,但是在母語方言中讀翹舌音字的數量比普通話要少。如徐州方言將“老師”讀成“l(fā)ǎo sī”。此外,北方方言聲調的矯正也是難點,如徐州人說普通話時,常常有人將“淮塔”讀成“huái tā”。在聲母方面,屬于江淮官話的通泰方言區(qū)和寧揚方言區(qū),很多地方鼻音和變音不分,即“n、l”不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女生的學習情況比男生要好。在韻母方面,主要體現為前鼻音en、in和后鼻音eng、ing不分,出現這種母語干擾情況比較普遍,并且難以矯正。在早期的普通話學習中,師范生一般都能夠認識到平翹舌不分、鼻音邊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這些現象。在訓練過程中,平翹舌的訓練效果要優(yōu)于鼻音邊音和前后鼻音的訓練效果,前后鼻音訓練的效果最差。因此,極有必要針對前后鼻音的訓練增加教學時間。
還有不少受到母語方言干擾的語言要素,師范生在訓練過程中并不能自我察覺。如吳方言的師范生在說單元音i、u、ü音節(jié)的時候,摩擦色彩特別強烈,尤其是單元音i的音值甚至接近輔音。江蘇省生源地的師范生常常把前響復元音韻母ai、ao、ei、ou說成單元音。在詞匯方面,普通話中常用兒化詞,江蘇省生源地的師范生則往往不說兒化,或用子尾來替代。如常常把“老頭兒”說成“老頭”或“老頭子”。近些年來,在90后師范生的普通話中,各種各樣的網絡詞語、英文縮略詞出現得越來越多。這些新興的網絡用語并不適宜于在普通話測試中使用。即使在日常交際中,師范生也不應在公眾場合使用“屌絲”“逼格”等低俗類的網絡詞語。這些語言要素的干擾往往是深層次的,即使在短期的訓練中有所改進,但稍不注意,也往往會有反復,甚至會回到起點。
二、區(qū)分語言使用場合,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
普通話是教師的工作語言,也是在工作和公眾場合使用的規(guī)范語言。教師在工作中有很多即興說話,尤其是在面對課堂問題行為時。尹俐(2019)的研究表明,初任教師在課堂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在面臨課堂問題時,65%的新教師不知如何處理課堂突發(fā)事件,有大約70%以上的新教師因課堂混亂而受到學校領導的警告。而白琦薇(2019)的研究表明,剛入職場的新教師在管理課堂問題行為上,更傾向于使用語言性的表達方式。這不但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而且要求教師能夠迅速通過語言交際的手段化解危機,增強溝通效果。此外,教師在不同的場合,使用的語言也有所不同。教師在上課、班主任會議、集體備課等工作環(huán)節(jié),面對的是學生和同事,自然要使用普通話進行交際。而在家訪過程中遇到不會說普通話或普通話水平不太好的家長,如果教師再使用普通話與之進行交流,只能使交際雙方產生距離感,不利于迅速達到交際目的。這并不是要求教師必須學會當地的方言,而是說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也不應忽視方言與民族語的作用。事實上,雙言社會中的人們在學齡前是可以掌握普通話和方言的(劉丹青,2016);而保持較強的民族語言能力,也能夠增強少數民族青年一代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的能力(王浩宇,2019)??梢?,教師應當正確處理普通話、方言與民族語的關系,區(qū)分其使用場合。
前文已經強調教師的普通話必須語音標準、語義明確、語法正確,避免使用低俗詞語。在正常的教學語言中,師范生必須明白教師的語言不能有模棱兩可的情況,不能讓學生產生歧義與誤解。除了簡明正確之外,教師的語言還應該做到生動活潑。在理科教學中,有諸多的抽象的公式、定理等內容,如何將枯燥的知識講得淺顯易懂、生動形象,是一門教學藝術。這需要結合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思考,更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經驗的積累。師范生畢業(yè)以后大多從事中小學的各科教學,教學對象都是未成年的學生,生理、心理都處在成長發(fā)育階段。因此,教師的語言在整體上必須是循循善誘、健康正面的,決不能使用歧視性、侮辱性的語言。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楷模,會在有形和無形中對學生產生各種影響。因此,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簡明正確,還要活潑健康,切忌對學生進行冷言冷語地嘲諷、不堪入耳地辱罵。
教師的語言交際能力不但體現在自己說,而且還體現在讓學生說。就此而言,教師的傾聽能力就非常重要。只有具備良好的傾聽能力,才能組織好各種教學活動。首先,要主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話,明確問題,積極鼓勵。如著名語文教師錢夢龍在課堂上就會使用各種形式的提問方法,如直問、曲問、追問等(“怎么知道——從哪里看出——你是想出來的還是查字典得來的”)(程稀,1998)。其次,在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教師要集中注意力,關注對方的眼神,觀察對方的情緒、體態(tài),并對學生的表達進行言語反饋,如:“嗯”“哦”“然后呢”等。最后,還要能夠迅速把握學生敘述的主要內容和大意,并能揣摩學生語言表達的言外之意。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交際氛圍,達到最終的交際目的,從而既提升了教師的言語交際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善于使用普通話,積極調控言語行為
普通話能力的提高不僅體現在“說”和“聽”上,還體現在語言交際過程的調控上,這對于教師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茅海燕,2014)。教師無論是面對課堂教學,還是班級主題活動,都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目標。因此,教師對整個語言交際過程必須要有一個很好地把握和控制,如:在課堂上提問問題時要分配給哪些學生,對課堂討論的時間、效果如何掌控等。要達到良好的言語交際效果,首先必須了解、熟悉課堂上的各種情況,如學生的年齡、性別、學習情況、家庭情況等。其次,面對課堂上的“小插曲”“惡作劇”等突發(fā)事件,應有能力進行處理。如:學生回答問題時跑題了,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更嚴重者如學生間發(fā)生了打罵行為,引起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的關注。這不僅要求師范生在職前的學習中要注意收集分析這方面的案例,更需要到今后的實際教學崗位上去鍛煉,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為,既然是突發(fā)事件,那么就意味著是無法復制的,并且常常沒有定例可循。
總體上來說,我們建議師范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培養(yǎng)以下方面的能力:
第一,遇到突發(fā)事件時要鎮(zhèn)定、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問題,避免事件往壞的方面發(fā)展。課堂教學中的言語交際都是在面對面的情境中發(fā)生的,每一位師生的情感、意愿、態(tài)度,都會影響到課堂或其他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不但要做到自己鎮(zhèn)定、自信,而且要能夠正面引導、影響學生。
第二,教師應能夠對言語交際的進程進行整體上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對策。比如遇到學生在某個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造成了僵持局面,這往往不是因為問題的本身,而是因為學生在這一問題上產生了不服輸、不低頭、不承認錯誤的情緒和心理。通常情況下,學生都愿意接受表揚,希望老師能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積極的一面。教師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先化解僵局;在處理事件時必須公正合理,對事不對人;從表揚開始,以建議、批評結束。
第三,遇到棘手的事件,還可以先轉移話題,化解尷尬,再考慮達到最終目的。教師在教學的言語交際過程中,遇到緊急敏感的話題,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使相關人員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此時能夠轉移話題,有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中學課文《陳毅市長》為例:
齊仰之:那……半夜三更來找我有何貴干?
陳毅:無事不登三寶殿嘛。
齊仰之:可是我……我在工作。
陳毅:我專程來拜訪齊先生,也是為了工作。
齊仰之:(為難地)好吧。不過,我只有三分鐘的空閑。……
陳毅:我以為,齊先生雖是海內外聞名的化學專家,可是有一門化學,齊先生也許一竅不通。
齊仰之:什么?我齊仰之研究化學四十余年,雖然生性駑鈍,建樹不多,但舉凡化學,不才總還略有所知。
陳毅:不,齊先生對有門化學確實無知?!?/p>
齊仰之:極盼賜教!……
陳毅:說來話長,片刻之間,難以盡意,還是改日再來,改日再來?!?/p>
齊仰之:那么請問,所謂共產黨人的化學,研究些什么?
陳毅:社會。
這篇劇本中的陳毅市長實際上就是轉移了話題,化解了尷尬,達到了良好的交際效果(劉電芝、田良臣,2011)。
普通話作為教師的工作語言,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且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加強對普通話的訓練,做到語音標準、語義準確、語法規(guī)范;其次,注意區(qū)分語言的使用場合,培養(yǎng)高效的語言交際能力;再者,還要積極調控言語行為,增強面對課堂教學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能力??梢哉f,語言能力不僅需要在語言交際中養(yǎng)成,同時也需要依靠學校教育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希望師范類高等院校能更加重視對師范生語言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既要有語言理論知識的講解,還要適當進行實況模擬的訓練,從而幫助師范生順利進入教師角色。
參考文獻:
[1]白琦薇.教師對一年級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現狀及策略研究——以沈陽S小學為例[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2]程稀.試析課堂教學追問表達式的功用——兼論錢夢龍的追問[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8,(C1).
[3]江蘇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導用書·江蘇版(第二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劉丹青.語言能力的多樣性和語言教育的多樣化[J].語言科學,2016,(4).
[5]劉電芝,田良臣.高效率學習策略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6]馬毅.《教育語言藝術》評價[J].師范教育,1993,(3).
[7]茅海燕.教師語言[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8]王浩宇.藏族青年語言能力與社會經濟地位關系調查研究:以天祝縣為例[J].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9,(1).
[9]尹俐.小學初任教師課堂管理現狀透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10]張穎煒.普通話口語訓練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