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孫承謀,施 蓉
(宜昌市夷陵醫(yī)院:1.檢驗科;2.輸血科,湖北宜昌 4431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指由冠狀動脈內不穩(wěn)定粥樣斑塊破裂引發(fā)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最終導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種臨床綜合癥,是冠心病中較為兇險的一種類型[1]?!吨袊难懿蟾?016》中指出,我國ACS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心血管病是城鄉(xiāng)居民死亡的首要因素,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冠狀動脈痙攣、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血栓形成是該病主要病理基礎,炎性反應與冠狀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及血栓形成關系密切[3-4]。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血尿酸(BUA)與冠心病有關,高尿酸血癥可促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及發(fā)展,是ACS的危險因素[5]。BUA與ACS關系是當前研究的熱點,腫瘤壞死因子(TNF)-α、C反應蛋白(CRP)、內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是當前研究較重要的炎癥及血管內皮功能的標志性指標,且BUA與ACS患者TNF-α、CRP、ET-1及NO關系研究鮮有報道,為此,本文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ACS患者臨床資料,本研究內容及流程均嚴格參照本院倫理委員會標準,研究取得倫理委員會許可后進行。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ACC/AHA制定ACS相關診斷標準[6],經冠脈造影確診;(2)患者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伴有急慢性感染、惡性腫瘤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2)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3)入組前2周均未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治療。納入12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包括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66例(UAP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AMI組),其中UAP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為(62.61±7.35)歲,AMI組患者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為(63.09±7.52)歲。納入同期醫(yī)院體檢的健康志愿者120例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為(64.12±7.23)歲。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檢測方法 所有受試者分別于確診后空腹12 h次日及體檢當日清晨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經離心后收集血清以檢測患者BUA、炎癥因子(TNF-α和CRP)及血管內皮功能(ET-1和NO),BUA檢測方法為酶法,TNF-α、CRP檢測采用ELISA法,ET-1檢測采用放射酶聯(lián)免疫法,NO檢測方法為硝酸鹽還原酶法(檢測試劑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其余檢測試劑盒均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有限公司。檢測流程嚴格參照說明書進行,指標檢測結果由本院檢驗科提供。
2.1組間BUA水平比較 單因素方差結果表明,各組間BUA水平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0.232,P<0.05);觀察組BUA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內亞組間水平比較,AMI組BUA水平(418.67±93.83)μmol/L明顯高于UAP組(356.04±106.42)μ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BUA水平比較
2.2組間炎癥因子比較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組間TNF-α和CRP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56.147,320.877,P<0.05);觀察組TNF-α和CRP水平均較健康對照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內,AMI組TNF-α和CRP水平為[(254.77±36.58)ng/L,(16.36±3.01)mg/L]明顯高于UAP組[(186.32±33.82)ng/L,(9.28±2.78)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組間炎癥因子比較
2.3組間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單因素方差結果表明,各組間ET-1及NO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47.412,118.195,P<0.05);與健康對照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相比,觀察組ET-1水平明顯升高,NO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內AMI組ET-1水平(3.59±0.79)ng/L明顯高于UAP組(1.91±0.27)ng/L,AMI組NO水平(19.15±7.04)μmol/L明顯低于UAP組(36.36±10.74)μ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BUA水平與病情進展程度呈正相關,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BUA水平與TNF-α、CRP及ET-1水平呈正相關(r分別為0.416,0.440,0.337和0.361,P<0.05),與NO水平呈負相關(r=-0.304,P<0.05)。
表3 組間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注:a、b、c和d分別表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BUA水平與機體TNF-α、CRP、ET-1和NO的相關性
流行病學研究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及冠心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7]。ACS屬于冠心病中較為兇險的疾病類型,住院率及病死率較高,其發(fā)病群體以老年為主,但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ACS的發(fā)生呈年輕化趨勢,其原因可能與人們的飲食習慣、吸煙、酗酒、熬夜、高壓力、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有關[8-9]。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ACS的病理基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表面糜爛,誘發(fā)血栓形成是UAP和AMI的主要原因[10]。
既往研究已證實,炎癥因子與血管內皮功能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血栓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11-12]。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健康健康對照組相比,ACS患者炎癥因子、ET-1水平顯著升高,NO水平顯著降低,且AMI組患者指標水平變化幅度明顯,研究結果揭示ACS患者存在明顯炎癥應激反應及血管內皮功能紊亂,本研究結果與先前報道的部分內容相一致[13-14],進一步證實炎癥因子與血管內皮功能參與了ACS的發(fā)病過程。
尿酸(UA)是機體內黃嘌呤氧化酶的最終產物,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表明,BUA水平與冠心病關系密切,指出BUA每升高1 mg/dL,患者病死率風險可增加12%,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分級及不良預后風險愈高[15]。國內外研究已證實,血尿酸水平與冠心病發(fā)生及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呈正相關[16-17]。本研究結果表明,ACS組患者BUA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且AMI組水平顯著高于UAP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BUA水平與ACS病情程度呈正相關,研究結果表明BUA參與了ACS發(fā)病,其指標水平可反映病變的急性變化,其原因可能為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時,患者交感神經系統(tǒng)活性被激活,導致機體內核苷酸代謝活動增強,BUA合成增加。
此外本研究還分析了BUA與機體炎癥及血管內皮功能的關系,結果表明,BUA水平與TNF-α、CRP及ET-1水平呈正相關,與NO水平呈負相關,研究結果說明BUA與機體炎癥及血管內皮功能有關,其原因可能為尿酸可增強血管內皮細胞間黏附分子的表達,增加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的生成,誘導TNF-α、CRP等炎癥因子聚集及遷移[18];UA作為一種具有抗氧化和促氧化雙重作用的內源性抗氧化劑,代謝過程中黃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強,促使脂質過氧化反應,增強氧化應激,對細胞內皮產生毒性作用,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19]。本研究結果揭示,BUA可能是參與了機體的系列炎性反應及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等生理過程,參與了ACS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具體原因仍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BUA水平與ACS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其指標水平與機體炎癥及血管內皮功能有關,因此可作為ACS診斷、病情程度評估及預后的重要指標,研究結果提示,在關注ACS危險因素的同時,關注患者機體BUA水平變化,對延緩病情發(fā)展,提高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