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師在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孔子提倡教學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一個精準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xiàn)象、定理或專題上;可以開闊學生思路,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實現(xiàn)教學目標。
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從關鍵處提問、細微處提問、矛盾處提問、留白處提問、無疑處提問五個方面展開了實踐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所謂文本的關鍵點是指那些能夠挖掘課文主題和重要觀點的語句。教師如果能夠緊緊圍繞這些關鍵性的語句精心設計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就能分析出文章的主旨,培養(yǎng)學生把握文本全局的能力。
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緊扣課題,提問學生,從課文內容看,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有的學生結合父親的話“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薄安灰獡南乱徊健!钡贸鼋Y論: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一步一步,化整為零,把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的小困難,最終克服它們。我進一步發(fā)問,聯(lián)系結尾的議論再進一步深入思考,學生經過分組討論,豁然開朗:文章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么嚇人,都要樹立信心戰(zhàn)勝它。這樣步步為營,設計有梯度性的問題,就像挖掘寶藏一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文本的關鍵處,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思考,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探索欲,調動學生的思維動力,使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建構和加深所學的知識。
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大多是經典之作,文本中人物的一個細微動作、一句貌似無足輕重的話,甚至是一個詞語、一個標點,往往都是開啟文本殿堂的鑰匙,對一節(jié)課的成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啟發(fā)學生探微發(fā)幽。
《秋天的懷念》:“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我問學生:“母親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學生回答:“‘悄悄地’出去,是為了讓‘我’盡情地發(fā)泄內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復平靜和理智?!庇谑俏矣诌M一步拋出:“母親出去是為了避開‘我’,讓‘我’冷靜,那么為什么又‘偷偷地’聽呢?”學生回答:“‘偷偷地’寫出了母親不放心‘我’,時刻關注著‘我’的一舉一動?!薄斑@一切都說明了什么?”學生很快領悟了:“母親無私地關愛、呵護著兒子。一個慈愛、細心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p>
成功的教學離不開精彩的細節(jié),精彩的細節(jié)成就智慧的課堂,學生弄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彼囆g的實踐告訴我們,矛盾沖突是藝術的魅力所在。教學提問也需要抓住突破口,善于挑起矛盾,有意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在課文中,會存在許多看似矛盾的地方,教師可以適時地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深鉆教材。教學《孔乙己》時,我引導學生討論:“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故意提出:句中的“大約”一詞是作者的猜測,不能斷定孔乙己已死的悲慘結局;而后文的“的確”卻說孔乙己已死是板上釘釘的、不容置疑的事,所以是矛盾的。我故意挑起矛盾,給學生設置了問題“障礙”,然后不在時機地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一步一步引領學生明白:“大約”表示是“我”的猜測,孔乙己當時已無力維持生活,加上多年也沒有見到,在那樣冷酷無情的社會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確”表示“我”猜測的結論。
教師在教學中要對這些矛盾加以挖掘,形成學生心理上的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進行了思維訓練,領會了矛盾背后的本質與深意,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痹诮滩闹杏泻芏嗔舭椎奈恼拢軌蚣せ钭x者的思維,引起讀者的想象,從而建立起讀者與作者之間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在語文課上,在文章的留白處有意識地引設話題,引導學生對作品留白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填補,這是開啟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
例如,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略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有何好處?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描繪出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再如,《老王》中,“我不能想象他是怎樣回家的?!闭埻瑢W們展開聯(lián)想,描繪一下老王回家的情景。在課內“留白”,在課外通過寫作練筆加以強化,就能充分地挖掘教材資源,領略了語文之美,求得了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種教學形式的留白,其實質就是要留給學生一個“悟”的過程,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需要留白。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重視課文中的背景迷茫處、情感空白處、理解困惑處、課外延伸處,并在這些地方進行合理闡釋,適時穿插,適度灌輸,并有效地進行咀嚼字詞、涵泳句子和悟段謀篇,就可以使學生得以感悟,終讓課堂“撥開云霧見天日”。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痹诮虒W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尋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有些文章看起來通俗易通,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于無疑處設疑,引導學生深鉆教材,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引領學生梳理課文內容,是否還有疑問,有些同學回答,文章就是圍繞母親寫了幾件事,淺顯易懂。教師心中還有一個疑團: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問題一經提出,課堂立刻安靜下來,同學們又陷入了沉思。這時教師要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點撥: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是在寫她以身示范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是對我的“身教”,因此,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苯處煴仨毤ぐl(fā)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動機,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質疑習慣,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能力。
實踐證明,課堂上的有效提問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能打開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思維,教師應該本著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好每一個課堂提問,盡可能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