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qū)動型作文主要是以任務為基礎,要求學生根據(jù)任務進行相關的寫作。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立意高度、寫作思路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拓展學生思路,提高學生的立意能力和寫作水平是高中語文教師所關心的重點問題。
教師先展示寫作材料,利用真實的材料來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寫作欲望。通過材料中的問題來體現(xiàn)任務指令,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寫作,在材料所營造的情境中進行構(gòu)思。任務驅(qū)動型作文的基本思路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然而,基本任務型作文材料的立意廣泛,學生要認真審題,從材料中選取合適的觀點進行立意,對材料背后所反映出的觀點進行思考,并結(jié)合實例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本著“就事論事”的態(tài)度進行寫作,以避免跑題。
比如2017年江蘇省高考作文以生活中的車為材料,要求學生選取角度、自擬題目進行寫作??忌囊黄獌?yōu)秀作文“單車的命運”通過“自行車維修”這一職業(yè)隨著時代變遷的現(xiàn)象立意,啟人深思,表現(xiàn)出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對實際問題觀察和理解的深度。作文不僅提出了問題,并且結(jié)合當下的時代發(fā)展去解決問題,從而和“車”的材料緊密結(jié)合。作文以“單車的命運”來體現(xiàn)自行車維修人員這一群體的現(xiàn)狀,并提出一些改變當下這一問題的方法,發(fā)人深思。作文對修車師傅小徐的形象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刻畫出小徐的堅守和信仰,最后通過我的“單車給他帶來了希望和慰藉”與小徐的“在這厄運中感到恐懼與煩惱”進行對照,寄寓了學生濃濃的溫情,不失為一篇優(yōu)秀的任務驅(qū)動型作文。
任務型作文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緊扣給定材料,將寫作任務凸顯出來,這也是任務型作文寫作的關鍵。學生一般是對給定材料進行初步判斷后就對材料中的現(xiàn)象和觀點進行判斷,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然而,由于學生寫作素材匱乏,分析和提取材料能力不足,常常不得要領。學生很少能對材料中的因果關系、層次關系進行對比、假設分析,在論證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論據(j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導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寫作任務。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積累寫作素材,平時讓學生閱讀新聞、時事評論、社會熱點等方面的文章,從而增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思考和感悟能力,提高學生體驗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比如2017年全國高考Ⅱ卷作文,給出六句名言,讓學生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考生的優(yōu)秀作文“一蓑煙雨任平生”以蘇軾的“定風波”詩詞導入,起首不凡,作文緊扣“忘物”的主題展開,引用了材料中《周易》的警句和李清照的詩句來切合主題,點明“忘物”的境界,將作文的主題升華為“忘物而非忘己”。作文運用了李白、李清照、莊子、杜甫的例子,緊扣材料,凸顯任務,有力地論證了觀點,表現(xiàn)出學生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看似隨意的作文卻包含了發(fā)人深思的文脈。
一篇好的作文一般由“虎頭、豬肚、豹尾”組成,文章開題要像虎頭一樣豐盈有力,有氣吞山河之勢,點出主題,文章的中間部分要內(nèi)容豐富、詳實,結(jié)尾部分要堅勁有力。然而,高中學生常常開頭寫得雜亂無章,主題不明顯,中間東拼西湊,言之無物,結(jié)尾草草收場,不盡如意,既不能呼應開頭,也沒有畫龍點睛之功效。這主要是學生不能從整體上對作文進行謀篇布局,把握不住寫作的重點所致。因此,在任務驅(qū)動型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作文布局和結(jié)構(gòu)設計的方法,讓學生能夠開頭運用名言、詩詞和特殊句式導入,文章中要引用名人故事、名言佳句等突出作文的主題,渲染作文的色彩和滲透自己的情感,結(jié)尾處與開頭呼應,合理運用提倡、想象和勸誡,升華作文的高度。
比如2015年福建省高考優(yōu)秀作文“路在腳下”,用排比句開頭引出主題:“唯有專注腳下那一條印上你無數(shù)腳印的路,才是真實的存在,是你畢生所能夠追求的?!焙啙嵍挥形牟?。中間部分用“星光大道”冠軍得主雙目失明的小伙——楊光論證分論點——“即使生活的世界充滿黑暗,也應該專注腳下的那條路,它是你邁向成功的通道”;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研究黑暗的星空跌入深坑論證分論點——“即使浩瀚的星空多么神秘,也應該專注腳下的那條路,它是你永不跌倒的法寶”;高三后半學期學習的痛苦與迷茫論證分論點——“即使理想的彼岸消失在天際,也應該專注腳下的那條路,它是你到達理想之岸的帆船”。有理有據(jù),內(nèi)容豐富詳實,有力地強化了主題。結(jié)尾用魯迅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結(jié)尾,呼應開頭,貼切而有力。
總而言之,任務型驅(qū)動作文是高中寫作的一個重要類型,對學生的審題立意、寫作素材運用、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這類作文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材料出發(fā),選取其中的一個點進行立意,弄清任務,隨后對論據(jù)、素材等材料進行分析和選取,積極拓展思路,靈活運用素材,達到凸顯任務、解決問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