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的這句古語充分證明了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guān)系,學生通過閱讀認識五彩繽紛的世界,提升發(fā)散思維能力,獲取豐富的審美體驗,然后通過寫作將自己對世界、人生及自我的認知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述,與他人交流,與世界對話。然而當前小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是:以小學語文六年共12冊教材,每冊教材大約30篇課文,每篇課文平均500字計算,整個小學階段課堂閱讀總量只有15萬字左右,這樣的閱讀量與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145萬字相去甚遠。離開了海量閱讀,作文教學往往只是無源之水,困難重重,枯燥乏味。筆者結(jié)合小學群文閱讀研究與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探索出了幾種利用群文閱讀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措施。
好的作文題目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牢牢吸引讀者的眼球,使讀者帶著懸念讀完全文。但根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大部分小學生不能根據(jù)作文要求確定出準確而新穎的題目,寫事作文就是“一件令人難忘的事”“一件快樂的事”“一件有趣的事”等;寫自己犯過的錯誤就以“一次錯誤”“難忘的錯誤”,甚至以“我犯過的錯誤”等為題,千篇一律,缺乏提煉,不能準確概括出習作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但在寫作之前若針對作文要求進行群文閱讀,引導學生在一組文章中抓住文章題目和文章內(nèi)容進行求同閱讀,就會讓學生在許多文章中找到提煉題目的方法,進而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比如,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課文《雞毛信》是一篇以物為線索的文章,我們可以此為主題尋找其他以物為線索的文章,如《生死攸關(guān)的燭光》《鍵子里的銅錢》《一枚金幣》《小紙船》等,教師可指導學生速讀這一組文章,找出文章題目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這些文章最大的相同之處便都是以物為線索,以線索為題寫事,明確了這個關(guān)系就可以引導學生嘗試以線索為題來表述一件事情。這樣求同閱讀確定題目的方法同樣可運用到題目語帶雙關(guān)、具有象征意義、為全文文眼等的提煉選擇中去,好的題目,好的開端,乃習作成功的一半。
現(xiàn)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因為課業(yè)負擔加重,外出參加社會實踐,認識世間事物的機會越來越少,如果碰到寫物類文章更是寡聞少見,不知如何下筆,或者寫起來只言片語。那群文閱讀就可以很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會在閱讀描寫同一個事物的不同文章中,客觀全面地認識這個物體。
比如,三年級起始作文中有描寫動物的習作,以《鼠》為例:可以在課堂上呈現(xiàn)多篇以鼠為題的文章,第一篇寫了老鼠會偷吃糧食、傳播病菌等,令人深惡痛絕;第二篇文章寫老鼠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為人類掃雷預報自然災害等;第三篇文章則以老鼠的自述介紹了老鼠咬東西是為了磨牙,為了保住性命,正因為膽小敏感才能預知災難等。通過探討交流這樣三篇題目相同,內(nèi)容卻大相徑庭的文章,用每一篇“點”上的“異”去深化和豐富整組文章“面”上的“同”,學生對老鼠的認識就會更加全面深刻,那再讓學生介紹老鼠這種動物是否會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學生同樣可以在家長的輔助下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去了解其他的物,再來確定寫作內(nèi)容,一定是有內(nèi)容可入文的,對物的認識肯定是既有客觀的了解,又有自我的評判,還有綜合認識后的創(chuàng)新提升。
群文閱讀,不僅能夠讓學生從多角度感受同一主題,更是依照范文寫作,掌握主要寫作方法的絕佳機會。在閱讀群文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在多篇文章的表達方法中,對某一類寫作方法,由于“見得多”運用起來有模版,便會更熟練、更準確。此時,抓住時機進行寫作練筆,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小學中高年級指導寫景類文章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寫景的一組文章,也可以針對寫某一處景物提供好幾個精彩片段,比如,專門寫水、寫山、寫秋天的片段。引導學生從一組篇章或者片段的賞析閱讀中尋找總結(jié)寫景的方法,比如,色彩渲染法、動靜結(jié)合法、修辭法、對比描寫法等。有了大量的范例做引導,學生寫起景必會刻意運用這些方法,模仿即是寫作的第一步。除此之外“人物外貌描寫”“文章的線索”“設(shè)置懸念”“作文有趣的結(jié)尾”“借物喻人”等寫作方法的訓練,都可以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模仿并達到靈活運用,則寫作的難題也可迎刃而解。
群文閱讀下的作文教學,克服了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以一篇范文指導全班學生寫作的弊端,防止學生因一篇范文的印象而使作文千人一面。而是以群文閱讀中分析提煉出來的“求同品異”作為習作理論基礎(chǔ),既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多篇文章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語文能力,對自己感興趣的范文進行模仿、遷移和創(chuàng)新,降低了學生寫作的難度,搭建起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橋梁,為作文教學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