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貴,肖鳳儀
(井岡山大學 1.馬克思主義學院;2.醫(yī)學部 江西 吉安343009)
很多思想家都考察過人性,持有的觀點也不一致。有人對人性提出評價性觀點,有人對人性進行描述,表達自己對人性的看法。評價性觀點有性善論、性惡論、性善惡混論等。評價性觀點是對人性好壞做出評價而沒回答人性到底是什么,描述性觀點其實就是回答人性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描述性觀點更具有合理性。要評價一個事物,先要知道其怎樣。講究邏輯的哲學大師羅素當然明白這個道理。由此,他探究人性問題著重回答的是:人性是怎樣的,繼而提出該怎么辦。羅素的人性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他認為人性結構包括本能與理智。羅素指出,人作為高等動物具有自然的本能,而又超越了動物性,具有精神性的理智,本能和理智是人性內在的矛盾結構,本能與理智相矛盾,由此他得出,人們需要倫理學。另一方面,他認為人性包括個體性與社會性。羅素從生物學度角指出,人是半群居動物而具有社會性,其一些欲望是個體性的,還有部分欲望是社會性的,個體性與社會性存在的矛盾,要求同時兼顧兩者的倫理學調節(jié)。
羅素認為人性內在結構包括本能和理智。本能是從人作為自然界哺乳動物的一個特殊種類的生物學角度而言,是與人的生存需要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要生存發(fā)展就需要食物、住所、衣服和生產等等,人要幸福更離不開需要的滿足,因此人的需要尤其是生理需求是構成人性的基礎部分。羅素指出:“人和其他動物一樣,充滿了本能的沖動和激情。 ”[1](P412)人的生存有賴于本能的沖動和激情,人能成功地生存并大量地繁衍離不開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的滿足?!爱斎艘庾R到需要并追求需要的滿足時,需要就轉變成欲望。 ”[2](P37)這種代表本能欲望的沖動和激情促使人吃喝、性愛等保存自己并延續(xù)人類后代,人類要生存就必須保持生命本能的沖動和激情,否則生命就會枯竭,任何時候人類生存都是第一位的。正如有學者所說的那樣:“的確,人原本是自然界的動物,也是一種自然存在,須依賴其他自然物而生存,受到自然法則的制約。就此而言,不能無視人類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極為平常的物種、并且有種種本能和欲望這個事實。 ”[3](P3)在中外哲學史上,有不少哲學家和羅素一樣肯定人的自然本能,比如有的唯物主義學派和快樂主義學派;有的甚至完全沉溺肉體的感官享受快樂,比如享樂主義和縱欲主義等。
羅素認為,這個肉體本能沖動是我們行動的基礎,“欲望、情感、激情(隨便你選擇哪一個詞),這是人類行為的唯一原因。 ”[1](P408)當然,如果人僅有本能,就和動物沒有任何區(qū)別,人之所以為人,不光具有作為高等動物的動物本性,還具有理智的特性。人是具有意識的,而且是有別于其他動物的意識,就是理性。按此理解來說,就是人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人是從自然界而來,具有動物性,離不開物質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又不是純粹的自然物或動物,具有理性精神,具有理智活動,即精神的生活。人要是只滿足于作為一種自然存在,那就和動物沒有區(qū)別。人的高貴就在于人的理性,使人能夠成為一種超越性的動物。哲學家康德為了超越人的自然本性就把人的自由精神視為人的本質。而羅素則不然,他更看重人的自然本性,所以他才會在對待本能和理智的關系上,把理性當工具,本能當目的。羅素和霍布斯、休謨等人一樣都認為,理性是激情的工具,激情要高于理性。他非常贊賞休謨說過的一句話:“理性是——而且只應當是——激情的奴隸?!痹诹_素看來,理性是作為欲望滿足的手段,而不是目標,理性只是幫助本能沖動更好地達到目標。人們行為的唯一根據就是本能的欲望,理性只能是實現(xiàn)欲望的手段。
羅素強調人本能的激情沖動,可是也不忽視理智,他本人就屬于崇尚科學、邏輯、精于計算的人。理智在現(xiàn)代的理解是一種利用知識進行思考、計算、判斷、推理與邏輯的能力。人如果沒有理智就容易退化為動物,喪失理性也無法成為人,僅憑本能的沖動行為可能導致人生失敗,也可能給人帶來毀滅,而理智卻能把本能沖動和欲望引至促進人類快樂幸福的道路上來。如羅素所說的那樣,“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為知識所引導”。這里的愛就是代表人的激情和欲望,知識代表人的理智或理性。
本能和理智同存于人性之中,是一種矛盾結構。“由于理智和本能之間的沖突,人類需要有倫理學和道德法典。如果僅僅有理智或者僅僅有本能,倫理學就沒有存在的余地。 ”[1](P412)確實,僅有本能的就是動物,僅有理智的就是神或者上帝,他們都不需要倫理學,只有人的世界才需要倫理學,人需要倫理學和道德法典去調節(jié)這種內部的張力以保持人更好地生存。人要生存就無法逃避自然性的動物本能,但人卻不能完全為本能所驅使。人有理性,能夠克制一部分沖動,這部分沖動其實就是羅素主張的占有性沖動。因為占有性沖動是追求名利和權力等只能獨享的完全利己的東西,而人人都有這種沖動必然給人與人的關系帶來矛盾和沖突,表現(xiàn)為競爭、掠奪、侵犯、戰(zhàn)爭,隨之而來的結果是有害于人生存的,所以應該將占有性沖動限制在最小程度上,而盡可能地引導創(chuàng)造性沖動,這種沖動是指向共享性東西,一般不會讓人們之間產生矛盾,而是更有利于團結、友愛、互助。美好的生活需要的就是這種代表知識、藝術、愛一類的創(chuàng)造性沖動。羅素認為,在沖動和克制之間,倫理學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中點,倫理學存在的意義就是要調節(jié)本能和理智的關系,使人能夠更好生存或者說幸福地生活。而且,人具有根據既定目標而行動的能力,也就是指具有理智的力量。雖然羅素認為動力都來自于沖動與欲望,但是并非像動物那樣總是直接的沖動,人總是伴隨有意識的目的,從而為理智發(fā)揮留下了空間。人只有具備遵照目標來采取行動的能力,倫理學和道德規(guī)范才能有效發(fā)揮作為。否則,如果人不具備那種根據目標來行動的理性能力,不能自我克制,那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制度的約束力就不能對人起任何作用了,那么倫理學、政治學、政治哲學就都是虛的。
在本能和理智的關系上,前面已闡明理智(理性)只是相當于本能(激情)的工具和手段。由于羅素對本能的偏好,他提出了沖動與愿望理論。他指出:“人類一切活動都發(fā)生于兩個來源:沖動與愿望?!保?](P3)沖動就是發(fā)自本能的欲望、激情,是無意識的。愿望高于沖動,愿望是有意識參與的,是和理智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來源于沖動,是在直接沖動沒有得到滿足時,沖動轉化為愿望的。人不像高等動物那樣總是受直接沖動的支配,就是因為進化為人的動物有理智,但是人受自然本能的沖動影響是根本的。羅素說:“沖動是我們行動的基礎,它的范圍大大超過愿望?!苯記_動是推動我們的原動力,而所謂的愿望,不過是沖動所披著的外衣而已。 ”[4](P6)人們在大多時候的行為動機來自愿望,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都因有不同的需要而有各種不同的愿望。羅素認為存在著三類愿望沖突:個人之間的愿望總是相互沖突;團體與團體之間也因利益需要會有愿望的沖突;個人與集體之間存在愿望的沖突。有沖突就會導致善與惡的結果,這時候就需要權威的力量來調節(jié)這些欲望的沖突以求得善的結果,這也需要邀請倫理學的出場,建構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
羅素這里指出了人們需要倫理學的兩層意義。首先是倫理學的必要性,也就是人類為什么需要倫理學。因為人不完全是動物,人不能耽于自然性的本能沖動,否則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會消失;人也不是純理智化,否則就完全絕對理性化,脫離本能欲望,生命安在乎?本能和理智的矛盾在于,一個趨向直接的欲望沖動,一個背離這種直接沖動,由此,需要倫理學的出場來協(xié)調兩者的沖突。而且,倫理學還要為不同愿望沖突樹立一個權威,用以協(xié)調不同愿望的對立沖突。其次是倫理學的可能性,也就是倫理學發(fā)揮作用的依據。羅素認為人具有依據既定目標而行動的能力,人就會做出克制自己不當沖動的可能。羅素將沖動分為占有性沖動和創(chuàng)造性沖動,他認為占有性沖動對人類具有危害性,只會讓人們相互矛盾沖突導致惡的后果,而創(chuàng)造性沖動有利于人們之間的團結合作導致善的結果,人有理智的話,就能做到盡可能克制占有性沖動,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沖動。因此,倫理學、政治學的道德規(guī)范、法律制度等就能發(fā)揮效力了。在此點明了因為人性,使得倫理學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羅素進一步說明,人是一種半群居動物,沖動和欲望不僅是個體性的,還有一部分沖動和欲望是社會性的。由此,羅素認為人性既包括個體性的一面也包括社會性一面,可以理解為人性就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羅素的這個社會性并非馬克思所說的那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不是真正的“社會性”,而是從自然本能的角度來說的,就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傾向集體性。“人既不像螞蟻和蜜蜂那樣完全徹底地喜歡群居生活,也不像獅子和老虎那樣完全徹底地獨來獨往。 ”[1](P413)就說明人既有社會性的一面,也有個體性的一面,割裂任何一面都不是完整的人性。他所說的社會性意味著人天生具有一定的集體意識,能夠按照集體利益來行事,具有與他人合作、服從集體的特性。其實,如羅素所說的那樣,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理智也證明了僅憑本能激情行動往往導致個人的失敗,個人之間相互競爭只會使個人利益受到削弱變得越來越小,人天性有傾向群體的一面,而且集體合作的利益越來越大。但是個人不會完全像螞蟻一樣服從集體,因為個人還有天性獨立的一部分欲望要得到滿足,否則個人就不會滿意。顯然,社會性與個體性在人性的結構中也是矛盾著的,社會性與個體性的對立沖突,需要倫理學來調節(jié)。“正因為人是不完全社會性的,我們才需要倫理學來提示目標,需要道德來制定行動規(guī)范。螞蟻似乎沒有這種需要,因為它們總是按照群體的既定利益行動。 ”[1](P413)因此羅素指出倫理學必須同時顧及人的社會性和個體性?!拔覀儾荒苷f人的個體性的價值要低于他的社會性。沒有社會性,社會就會滅亡,無視個體性,人的生存也就失去價值。因而社會性和個體性對于一個善的世界是同樣必須的。任何一種恰當的倫理學都要說明這兩個方面,只能說明其一的倫理學是不完善的,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保?]這段話闡明了羅素的意思,完整的倫理學是建立在這一包括個體性與社會性的人性基礎上,既要考慮集體的利益滿足也要考慮到個體利益的滿足,在羅素那里其實最終還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的愿望滿足。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即社會性),恰恰這一合群性是人類生存和過優(yōu)良生活的前提?!保?](P18)馬克思也表明:“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 ”[7](P119)可見,人的社會性對于人類的生活以及個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可以說沒有人合群的社會性,也就不會有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道德生活。人的社會性一般強調集體利益,則提示共同性、普遍性、規(guī)范性的價值要求;人的個體性總是強調自我的利益,則主張主體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價值要求。羅素是如何處理這一對矛盾呢?羅素通過兩條路徑來解決:一是擴張自我的愿望。他認為:“愿望作為一個事件是個人的,但它所想望的內容卻是一般的。 ”[8](P140)個體的愿望可以突破自我中心,將同情擴展到自我以外的家人、朋友、國家乃至全人類,這種擴展的同情便是和諧矛盾的情感。第二條路徑就是自我克制。羅素認為同一事物可能同時滿足一些愿望,這些愿望就是“互不相?!钡挠?,而不能同時滿足的,就是“互不相容”的愿望,他要求我們應發(fā)展前一種欲望,克制矛盾沖突的欲望,并且要盡力將占有性的欲望引導到創(chuàng)造性的欲望上來。思想家們根據自己的偏好,提出不同的理論主張,對個體性與社會性各有側重。其實羅素本人比較強調個體性,因而在他的倫理思想和政治哲學思想中,個體的自主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是他高調主張的、追求的價值目標。雖然他認為倫理學要考慮完整的人性,但在他那里,社會性只是手段,個體性才是目的,他沒有將兩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這也是整個西方思想文化一貫倡導的基本價值觀,就是個人主義。因此,體現(xiàn)在政治哲學上,他推崇人的自主、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反對專制、極權、普遍和絕對主義。
綜合來看,羅素對人性的理解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人的內在本性的結構:從本能和理智的統(tǒng)一,來認識人性;二是人的內在本性蘊含的矛盾:從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tǒng)一來剖析人性。羅素對人性的界定為進一步提出價值理論,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正當等,以及政治哲學上的基本價值理念等,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人性的認識,直接影響到羅素的政治思想,可以說羅素的政治哲學思想是由他的人性觀來決定的。比如他從人性的角度解釋了國家的起源,及其對現(xiàn)實的政治制度進行反思和批判,分析政治實踐中的罪惡與動機,揭示戰(zhàn)爭、獨裁、權力壓迫等人性根源,以及做出價值判斷上的好壞、善惡、正當與否的評價,建構符合人性的理想政治制度,創(chuàng)造符合人性的社會生活條件。羅素的目的正在于此,就是要為人類建構理想的政治?!八姓涡袆佣加凶约旱哪繕?,要么是維系,要么是改變。當想要維系時,我們希望阻止向著更壞的方向發(fā)生改變;當想要改變時,我們希望導致更好的結果。因此,所有政治行動都受到某種關于‘更好'和‘更壞'的思考的引導,而對‘更好'(the better)和‘更壞'的思考就意味著對‘善'(the good)的思考。 ”[9](P9)不同的人性觀會導致對政治現(xiàn)實的不同態(tài)度,即基于人性觀的善惡價值標準。羅素表達了對現(xiàn)實資本主義政治的不滿,對戰(zhàn)爭的反感,批判了無政府主義和專制集權主義,提出了符合人性的政治理想藍圖,致力于為人類社會打造一個自由發(fā)展的、充滿愛的和平世界環(huán)境。
考察羅素的人性論,可得出其以下特點:第一,羅素人性論是非理性主義的主張。他強調人的自然本能,這一點也許受弗洛伊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影響而具有非理性傾向。因此,在本能與理智的關系上,他認為本能是目的,理智不過是實現(xiàn)本能的手段,人的一切行為的動機的根本出于自然本能的直接沖動,即使動機里有些是愿望,那也不過是沖動披著的“外衣”。另外,關于人性的社會性,也仍然是屬于自然本能的,他所說的社會性是源于人具有半群居的天生本能。他的人性論幾乎就是一個本能主體學說,以人的自然本能為中心地位,而理智是處于服務于本能的從屬地位。第二,羅素的人性論具有人道主義色彩。有人認為,“現(xiàn)代西方哲學大師和文化巨匠羅素擯棄了以往人們對倫理道德的抽象思辨,把倫理牢牢建立在現(xiàn)實人性的基礎上,使他的倫理透射出生動的人的氣息,表現(xiàn)出鮮活的生活內容,有著溫馨而強勁的人本主義傾向?!保?0]羅素在人性論里強調人本能的沖動和欲望,個人的利益,同情的擴展等等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中心地位,宣揚的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以及博愛的思想,體現(xiàn)了對人類的命運和幸福的深度關切,即使他不是為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辯護,畢竟他生在資本主義國家里,受西方主流文化影響頗深,他的人道主義還是繼承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許多內容。第三,羅素人性論具有超越階級和超越歷史的特點。從以上對羅素人性論的闡釋也可以知道,羅素所談的人性沒有與階級關聯(lián)起來,也沒有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他研究的人性是超越這一切的。難道任何時代任何階級的人性都是如此,沒有差別的么?事實上沒有超階級超越歷史的抽象人性。第四,羅素人性論具有主觀主義的特點。羅素注重人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人的社會屬性,雖然他提到人的社會性,但不是馬克思所指的物質生產關系中的社會性,而是一種生物本能的社會性。他不從現(xiàn)實客觀生活中的人出發(fā)研究人性,是一種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人性論。實際上,“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和脫離一定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都只能是特定社會中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人,他的特性必然會打上特定社會和社會關系的烙印。”[11]因此,羅素的人性論具有唯心主義傾向和非科學的因素。我們要采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去理解羅素的人性論,才能客觀合理地吸取其合理的、科學的思想。
羅素人性論的重要價值在于人性論為他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素在他的人性論中結合人性的要素分析了人為什么需要倫理學。羅素列舉了三個方面的原因:因為人不是純粹的動物,人還有理智的一面,本能與理智相矛盾;人性不僅有個體性還有社會性,個體性與社會性相矛盾。這兩方面都需要倫理學來調節(jié)。此外,在他的動機理論里又提到人們的愿望必然有沖突,從而也需要倫理學的出場。需要什么樣的倫理學?羅素基于人的社會性與個體性因素,認為人們需要完整的而且是令人滿意的倫理學,它能兼顧兩者,既照顧人的社會性一面也能照顧到人的個體性一面。倫理學是否可能發(fā)揮效力?羅素指出,人具有按既定目標行動的理性能力,因而各種制度規(guī)范才能起作用,也就是人的這種意志能力為道德倫理規(guī)范等發(fā)揮效力提供了可能性。倫理學應該做什么?倫理學應該協(xié)調人們欲望的沖突,促進人的欲望滿足,協(xié)調人與人的利益關系、集體與集體的利益關系、個人與社會集體的利益關系等。另外,關于什么是善、正當、好和壞等問題以及倫理學的目標等,都必須聯(lián)系人性才能回答。這些基本問題和重要問題,都是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所要面對的問題,而羅素在人性論里很好地給予了回答,從而為他的道德哲學鋪平了道路。政治與人性的關系,是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人性與政治的關系密切,有什么樣的人性論就會有什么樣的政治主張,符合人性的標準是理想政治的價值目標。人性觀決定政治觀,從而形成相應的政治哲學。在人性論里,羅素對倫理學主要問題的解答實際上也是為政治倫理提供理論基礎。羅素認為,倫理不可能是獨立的,最終都要落實到政治上,“政治是協(xié)調激情的藝術”。并且羅素也已經將人性與政治直接聯(lián)系,論及人性的欲望貫徹到政治中的體現(xiàn),并分析重要政治事件比如戰(zhàn)爭等的人性根源等等??梢?,羅素人性論是羅素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邏輯起點和基礎。因此,理解羅素人性論是研究羅素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