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為了在文言文教學中體現(xiàn)這一理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把握文言文課堂教學呢?
1.“單變雙”,通過雙音節(jié)來解讀
推斷某個單音節(jié)文言實詞的含義,可以在其前后試加音節(jié),擴充為雙音節(jié)詞,再加以推斷。如2018年全國卷Ⅰ中“世有名德”一句,四個字中的“世”“名”“德”三個字均可擴為雙音節(jié):世代、名望、德行。這樣一來,這句話就好理解了:“(魯芝家族)世代有名望德行”。
2.抓意符,通過字形來解讀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漢字中現(xiàn)存最多的形聲字,一般是由“形旁”與“聲旁”組合而成?!靶闻浴蓖転槲覀兺茢嘣~義提供有效的幫助。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一句“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從“木”旁,由此我們就可以推斷大意為“木制的船具”。
3.析對稱,通過結構來解讀
古人為文往往追求句式的對稱美,處于結構對應位置的詞語,意義上大多呈現(xiàn)出相近或相反的關系。通過對句子的語法結構分析,就可以確定詞性,推斷詞義。如賈誼《過秦論》中有一句“追亡逐北”,在這里“亡”與“北”相對應,均指“逃亡的軍隊”。
4.溯典故,通過聯(lián)想來解讀
我們知道,不少成語源自古代典籍,其中很多詞保留著古漢語詞匯的含義和用法。借助我們熟知的成語,才能準確理解文言實詞的詞義。如“日薄西山”中“薄”的含義,就可以通過李密《陳情表》中“但以劉日薄西山”中“薄”的意思來解讀。
5.想課內(nèi),通過遷移來解讀
高考語文試題經(jīng)??疾榈哪承嵲~大多在課文中出現(xiàn)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內(nèi)知識遷移到試題中來。如2018年全國卷Ⅲ中“使者以白陵使韓琦”一句,“白”的意思是什么?學生學過《孔雀東南飛》,知道“便可白公姥”中的“白”是“告訴”“稟報”的意思,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1.稱謂類
謙稱。主要用家、舍、愚、賤、臣、鄙、小等自謙,如“臣之壯也”。
敬稱。稱對方的字、號、齋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等,如“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2.官職類
表授職的有拜、除、授、補;表升職的有遷、擢、升、陟;表降職的有黜、謫、貶、罷、左遷;表到任的有就任、下車、視事;表主政的有知、用事;表離任的有乞骸骨、致仕等。
3.科舉類
隋唐實行科舉制,分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贾姓叻Q“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或“會魁”)。殿試亦稱“廷試”,是皇帝在殿廷親自考查會試考中的貢士。按成績分為“三甲”,一甲三名,叫“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4.禮俗類
年號。漢武帝繼位后始有年號,曰元狩,此后形成制度。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后世即以年號作為對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來說,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
1.看虛詞
古人寫文章,一般不用標點符號,虛詞也就成了斷句的重要標志。比如“唯、竊、夫、惟、嗟乎”等虛詞,有些關聯(lián)詞如“至若、向使、繼而、是以、是故”,有些時間詞如“已而、、頃之、向之、既而”等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首;“為、而、以、于、則”等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中;“也、耶、哉、矣、焉、兮、乎”等語氣詞則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尾。
2.看對話
古人在對話時,常常有一些特殊標志的詞語出現(xiàn),比如“曰、云、言”等,這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
3.看修辭
古人在寫文章時非常嚴謹,講究對仗工整,前后照應,喜歡用對稱句、排比句、頂真句、反復句來增強氣勢,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結構上的幫助。
4.看文史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這些詞語是文言文斷句的重要抓手。
5.看句式
文言文有許多固定句式,一定不要將其拆散理解。在具體實踐中,我們有必要記住下面幾種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馬首是瞻);“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做文意概括分析題,只有知曉命題人經(jīng)常在哪些地方“設陷阱”,才能找準答題出口。
1.詞語曲解,脫離語境
明明是這種意思,可命題人員偏偏將文言詞語的含義加以曲解。2018年全國卷Ⅱ概括分析題D項,“王渙政績卓著,后任難以比肩。他死于洛陽令任上,皇上特選其繼任者均不稱職;后來選用任峻,任充分發(fā)揮文武屬吏才干,仍然忙得無法分身。”這句話中,“仍然忙得無法分身”屬于曲解詞意。文中的意思是: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盡他們的才能,糾察剔除奸盜之人,沒有畏避退縮。
2.對象錯誤,張冠李戴
有時命題人員將人名或地名錯位搭配,張冠李戴。2018年全國卷Ⅰ概括分析題B項,“魯芝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時,蜀地飽受侵擾,人口減少,他全力守衛(wèi),修建城市,恢復舊境:離任時,天水各族百姓均請求讓他留任?!薄笆竦仫柺芮謹_”錯,原文是“郡鄰于蜀,數(shù)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鄰,多次被蜀軍侵犯掠奪”,被侵擾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3.表述失度,難以信服
一般來說,對人、事或者景的評價我們都有輕重緩急之分,可命題人員卻故意拔高或者貶低,導致表述失度,令人難以信服。2018年天津卷概括分析題C項,“作者將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這句話中,“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表述明顯不妥當,原文是“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作者只是用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突出楊漢公的政績,說有批評之意未免重了些,難以令人信服。
4.無中生有,憑空添加
命題人員故意編造一些材料中根本不存在的事實,以此來干擾考生的判斷。2018年全國卷Ⅲ概括分析題中D項,“純禮堅毅剛直,不幸遭人算計。他的正直讓曾布恐懼,曾挑唆駙馬都尉王詵誣告純禮,王即借純禮宴請遼使事構陷純禮,致使純禮蒙冤,最終遭到免職”,屬于典型的無中生有。“曾挑唆駙馬都尉王詵誣告純禮”錯誤,原文說的是“激駙馬都尉王詵曰……詵怒”,曾布只是挑撥了王詵,讓王詵生范純禮的氣,并沒有挑唆王詵誣告范純禮。
1.拆分
古代漢語中形式上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卻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拆分翻譯。2018年全國卷Ⅰ文言文翻譯題“帝以芝清忠履正”一句中,“清忠”和“履正”均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分別是“清廉忠誠”和“行為端正”。
2.加字
古代漢語用詞大多為單音節(jié)詞,在翻譯時,就應當加上語素使之構成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2018年全國卷Ⅱ文言文翻譯題“民思其德”一句中,“民、思、德”就需要我們加字,構成雙音節(jié)詞,分別為“人民(百姓)”、思念、品德。
3.保留
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譯的詞語,比如年號、國號、地名、時間、官職、物名等專有名詞。2018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翻譯題“楊君前牧舒”一句中,“楊君”為人名,不用翻譯。
4.對譯
翻譯時,嚴格按照原文的詞義、詞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18年江蘇卷文言文翻譯題“遲明行六十里”一句中,我們就可以采取對譯,“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里”。
5.刪除
一般發(fā)語詞、音節(jié)助詞,或者某些連詞、語氣詞等予以刪去。2018年江蘇卷文言文翻譯題“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一句中,“者”作為語氣詞,翻譯時就要刪除。
6.調(diào)序
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調(diào)整文言倒裝句等特殊語序的順序。2018年全國卷Ⅰ文言文翻譯題“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一句中,這一句為倒裝句,就需要我們調(diào)整語序,“使軍兵為作五十間屋”,翻譯為“讓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