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鶴峰 袁 麗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一提到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就不得不去了解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歷史,對歷史進行了解深究,從中吸取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陜西文化的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作用,歷史的經驗對于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和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我們對于陜西現(xiàn)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必須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深究。
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界定,也是經過了很久而復雜的過程,如果沒有時間的積淀也不會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是有歷史的影子。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一直在進行,并且有著科學的措施,世界各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在相互合作進行著。聯(lián)合國的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明確的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范圍。所以我國為了和國際接軌,同時也為了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在2005年3月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個法案是結合我國現(xiàn)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情況確定的,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要包括很多方面,如民間文學、傳統(tǒng)戲劇、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曲藝、傳統(tǒng)手工藝術、民間舞蹈雜技、傳統(tǒng)的醫(yī)藥和民俗等等,這都是我們所界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也將從以上這些方面進行。
五四運動之后,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就是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春天,對于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要從以下幾個時期。
在20世紀初的時候,中國的一些人就有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思想,并且對于這件事也是在進行著的,他們有自己的一個組織,中國組織專門去收集民間的一些文學著作,這就是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始,尤其是在五四運動時期,我國的人民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動達到了一個頂峰,同時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因為這個,開展了下去。
說到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可以從1912年說起,那一年“西安易俗社”成立,這個社的成員都是民主主義文化戰(zhàn)士,他們廣泛的手機民間的文學著作,民間藝術,對于民間的民俗資料也是收集了很多,再將這些文化遺產傳承給人們,就這樣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的陜西人劉安國,他在世的這些時間一直專注于收集民間的歌謠、諺語、以及民俗資料,這些加起來足足有三個卷,總共有400多萬字,但是他收集的這些東西很可惜在文革時期都丟失了。雖然這些東西丟失了,但是他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行為相當?shù)闹档煤笕藢W習,對于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為后人留下來寶貴的經驗。
延安時期,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主要是在黨中央的帶領下完成的,那是以延安革命根據(jù)地為當時的文化中心,有眾多的文化工作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這些人都是有組織有目標的,這個時候的保護工作也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延安時期的陜西,新民歌運動開展進行,這個運動是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內容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20世紀在陜北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的時候,有很多群眾迎合革命創(chuàng)造了很多優(yōu)秀的民歌,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學藝術也是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視,在此期間,陜西的民間歌謠、音樂、美術、故事、曲藝、戲曲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同時也搜集了非常多的民間作品,這為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了非常多的東西?,F(xiàn)在著名的《陜北民歌》就是那個時候匯集的,這些民歌都是根據(jù)當時的國內形勢以及人民內心的心聲所編的,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同時也具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新秧歌和新歌劇藝術也在這個時候誕生了,民間的文藝是魯藝師生親自走出校門去收集的,在此期間,開展了規(guī)模龐大的新秧歌和歌詠活動。1943年,新秧歌活動在春節(jié)的時候開展,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一大批新的優(yōu)秀作品,比如《東方紅》、《三十里鋪》等等。在新秧歌的基礎之上,新歌劇也誕生了,這些都借鑒了民間的傳統(tǒng)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需要理論,更需要的是每個人的實行,在延安時期關于民俗學的研究,有很多人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為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做出來相當大的貢獻,在此期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融入了革命氣息,也有一些思想斗爭的痕跡,這也使得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了時代的特色,更能彰顯陜西的文化歷史以及思想內涵。
延安革命根據(jù)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時,國統(tǒng)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得到了發(fā)展,因為有很有膽識的人都注意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這個時期陜西咸陽人李敖仁創(chuàng)辦了《老百姓》,里面的內容主要是民間的民俗內容,比如《新三字經》,這些都是用來迎合老百姓的,反映了那時期老百姓們的內心和心愿,大家都集體抗日,這些都是受到了當時人民的歡迎,特別是農民群眾,這些書刊喚醒了民族的抗日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者對社會的貢獻是相當大的,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也對革命的進行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也是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延安時期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以延安革命根據(jù)地為中心向外展開的,在黨中央的積極領導和帶領下,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這時候的保護規(guī)模是相當大的,力度也是相當?shù)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對周圍的百姓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對文化風俗再次重視,對國家的形勢也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讓他們有了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不僅僅是對于原有的民間文化、文學、資料進行整理收藏,還在其中融入了當時那個時期的時代特點和時代思想內涵,使得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了時代性的特征。
在對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也陸陸續(xù)續(xù)的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文學藝術,這些新的文學藝術也是對非物質文化物質化起到了刺激作用,也為未來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經驗。
陜西現(xiàn)在主要是以政府部門為主導,民間為輔的模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府的層面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是很有可靠性的,對于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綜合的管理措施,同時還有法律保障,由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在內容上也較復雜,多以政府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對應的采用了多種保護措施,對于已經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政府也在進行搶救,通過手抄摘錄,對具有社會意義的文化進行全方面的保護,在保護過程中也鼓勵民間的團隊加入進來,共同面對此類問題。建立文化保護區(qū)域,對這些地方進行綜合的保護,同時也建立起數(shù)據(jù)庫,利用網(wǎng)絡資源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為了陜西現(xiàn)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建立起了非常完整的保護模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性也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明確,對國家頒布的相應法規(guī)也進行了落實,責任明確,立法也是進一步的細化,可操作性強。對于數(shù)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chuàng)建,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才,不停的更新數(shù)字化存儲和采集技術,建立齊了數(shù)字化圖書館,在建立數(shù)據(jù)庫的同時也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源物質進行了保存,只有將這些數(shù)字化的遺產和日常的生活相結合做到有效的結合,既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傳承的作用。
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一直在進行著,我們也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宣傳工作做好,借助歷史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經驗,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進行宣傳,讓年輕群體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國性的關注,讓非遺的保護工作落實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自覺有效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