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卜居》中言:“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贝搜灾荚谡f明人各有長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要正視“尺長寸短”的客觀性存在,并利用一定的方式,讓尺長者能凸顯出其優(yōu)勢,也要讓寸短者發(fā)揮其作用,使得尺和寸各得其所。
除了語文能力的差異外,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是不一樣的。它可以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在我們的課堂,學生層次各異,對待語文的興趣各異,這種差異使得語文課堂具有相當大的挑戰(zhàn)性。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萬物都具有差異性。同樣的,體現(xiàn)在我們語文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并流露出不同的情感體悟。以《土地的誓言》為例。
師:文中作者說“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故鄉(xiāng)的土壤是香的”,這里作者說“埋葬”,是否有別樣的原因。
生1:我覺得那是他小時候的事情,所以用“埋葬”。
生2:作者想說的是歡樂屬于過去,現(xiàn)在沒有了歡樂,他其實是想表明自己對過去美好家園的懷念之情。
在上例中,生2的思維明顯比生1敏捷,但也不能全面理解作者的情感;生1則無法深入文本尋找文本的真正深意。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性才給了教師更多的挑戰(zhàn),讓語文課堂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筆者是這樣延續(xù)這個問題的。
師:兩位同學回答得都很不錯。生1說作者埋葬的是小時候的歡樂,那么,作者現(xiàn)在還歡樂嗎?
生1:應該不歡樂。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作者當時遠離故鄉(xiāng),依舊無家可歸。
師:那么,你覺得作者當時只是為了寫自己小時候的歡樂嗎?
生1:不是,應該是通過寫過去來表明現(xiàn)在的痛苦和無奈……
到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透過表象深入到實質,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都有了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忽視客觀實際,習慣于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來引導全體學生朝著教師的思路前行。這無疑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理,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認可和關注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的差異是要尋找到學生差異的根源,一方面要看這種差異是否由周圍的環(huán)境引起;另一方面,看差異是否由學生本身的主觀因素所造成,如一直以來對語文的反感,學習態(tài)度的不端正等。找到了差異的根源,才能找到關注全體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方法。
在發(fā)現(xiàn)差異和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教師要尋找到改變差異的方法途徑,這個過程能讓教師充分享受到教育教學的巨大魅力。
1.充分調動情感
孔子《學記》言:“親其師,信其道?!笔钦f一個人只有在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如果我們能讓所有層次各異的學生“親師”,那么師“授道”,生“信道”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課堂外生親其師,師必先愛其生。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愛,是教師和學生心靈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智能的鑰匙。熱愛學生,是愛每一個學生,愛全體學生,讓學生能在教師的關愛中提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課堂內生信其道,師必先有其道。要學生信其道,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必須有靈活的課堂應變技巧,有幽默的語言,有讓學生信服的人格魅力。語文本身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學科,所以教師要不斷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教師自身能力素質是被學生信服的重要因素,讓學生產生一種傾向性的心理定勢,由此在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教與學的和諧協(xié)調。
2.改變教學方式
采用多種課堂形式。在我們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師很少關注學生不一樣的能力水平,而根據(jù)自己的預設來完成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這讓成績好的學生感覺“吃不飽”,而成績相對差的學生“吃不下”,這樣就培養(yǎng)不出真正優(yōu)秀的學生,也不會使差生有提升的空間。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改變課堂形式,提升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各項語文能力。
教師主持的課堂形式。隨著課改的進行,教師已經(jīng)不是課堂的主角,而學生是整個課堂的“舞者”,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焦點”,教師只是串聯(lián)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主持人”。但是,舞臺要表演什么?按什么順序表演?為何要表演?這些問題作為“主持人”的教師必須有整體的把握,這樣才能讓表演者盡情發(fā)揮,得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學生主持的課堂形式。我們有句俗語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么,教師為什么不讓自己走出文本,去聆聽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呢?讓學生自己主持課堂并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則成為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我以七下《丑小鴨》一文為例:課前兩天布置任務,分六個小組,每一組由一位組長負責,經(jīng)過共同討論,確定重點難點,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上課前隨機抽取一組,由組長上課。
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遠遠超過了教師主持的課堂。由于各組都得到了充分準備,學生對文本的剖析理解達到了相當深遠的地步。而教師在聆聽學生講解的過程中,可以明白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缺陷和優(yōu)勢并做有效點撥,這樣的課讓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都得以大大提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取多層次作業(yè)設計:教師“定額配送”。教學任務完成以后,教師會配以一定的作業(yè)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如果把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比喻為企業(yè)配送的物資,那么學生固有的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作業(yè)的態(tài)度和完成作業(yè)的能力也決定了教師布置作業(yè)量的多少,涉及面的大小和作業(yè)的難易程度。教師在“定額配送”作業(yè)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學生自身的情況,給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要求,讓他們既可以滿足物資需求,又可以擴大“經(jīng)營規(guī)?!?,具有充分的回轉空間。
比如:七下《傷仲永》重點字詞記憶作業(yè):
基礎差的學生:抄寫重點字詞的翻譯兩次,并記住一半重點字詞意思。
中等基礎學生:記住重點字詞意思,并在家長面前順利翻譯。
基礎較優(yōu)學生:記住重點字詞,翻譯一遍,并試著背誦。
但這種作業(yè)設計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教師是根據(jù)自己對學生的了解而強制配送“物資”,學生沒有自己主動選擇的權利。
多層次作業(yè)設計由于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師要根據(jù)情況靈活選用,并能結合各種方式給予學生更大的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在接受學生差異的同時,去尊重這樣一種差異。如何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讓各層次學生公平地享有教學的權利,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竭力尋找的目標所在。
教學是一門永遠的藝術,讓我們跳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單一欣賞,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客觀實際面前,竭力去達成學生“尺有所長,寸亦有所長”的最終目標,讓語文課堂面向全體,瞻望未來。